没错,吃就是信仰
什么都可以不要,心满意足的每餐饭是最后的底线。
小时候,每天吃的都是妈妈或者奶奶的家常菜。犹记得放学回家奶奶的搅团瓜汤汤,软糯的搅团蘸着稠糊的南瓜汁,入口的感觉奇妙极了。家里的人都很重口,所以从小吃的饭都是重口的,说起搅团,不得不提妈妈口味极重的酱搅团。妈妈的酱搅团配料很多,妈妈秘制酱汤(其实就是酱油和面和起来,在热过来熬一熬,加点儿盐,姜粉,大香,调和等),妈妈自制辣椒油(热锅的油滋溜一下浇在辣椒面上,瞬间就会有辣椒呛口的香味溢出,在加点儿芝麻,颜好活儿也好),再就是韭菜了,切成丁的韭菜拌点儿盐面儿,蒜汁儿也是不可少的,用家里“祖传”的捣蒜窝窝把蒜捣成泥,加点儿盐水,在家乡有一种说法碗里夹一大块搅团让奶奶帮忙夹碎,夹成一个个小丁儿,拌点儿酱汁儿、辣椒油、醋、蒜汁儿、韭菜,一口搅团下去在加口妈妈牌泡菜,心满意足。
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吃妈妈做的饭比较少。所以吃饭的口味和奶奶很像,寒冷的冬天来一碗热腾腾的和菜荞面,窗门紧闭,纵使屋外狂风乱作,也都与我无关,只有爷爷奶奶与碗里的面,一口下去,暖暖的。夏天的时候,在院子里就着夕阳吃晚餐,院子阴凉地儿放着我们家那个老古董---小红桌,一家人席地而坐,啃着西瓜听爷爷侃大山。农历的八月份是家里农忙的时候,奶奶在地里烤着刚挖出来的土豆,剥掉黑焦焦的外壳,里面的土豆入口即化。
后来,上学了家里盖房,那时候每天都有好多好多人吃饭。作为一个喜欢热闹的孩子,很是开心,因为妈妈和奶奶每天的饭菜都不一样。从那个时候喜欢喝红豆豆米汤,喜欢妈妈的千层月饼,臊子面,五姨夫送来的刚摘下来的玉米棒子,猪肉粉条红豆豆。
后来,去镇里上学,住宿。在那儿之前,我是一个挑食的宝宝,一年住宿之后,宝宝深刻理解到那句“有的吃就不错了”,已经不记得做饭的阿姨姓什么了,但是阿姨的拌面却一直在脑海里回荡,阿姨的面很薄很薄,拌着西红柿汤,韭菜等。吃的时候不用费力的嚼,但是味道还是美美哒。那个时候感觉每天都吃不饱,记得有一天晚上熄灯后和小伙伴一起造的时候我说了一句话“要是现在有一根家里的面条就心满意足了”有点儿辛酸有点儿痴心妄想。
住在学校的这一年时间里,大多数时间都呆在外婆家和舅舅家,就是想去他们家吃点儿可口的饭,于是每天都跟阿姨请假,后来,每次主动找阿姨,阿姨都条件反射知道我要说什么。在外婆家吃的最多的就是外婆的大米粥,因为在家从来不喝大米粥,位奶的韭菜鸡蛋火烧,忙姐炒的茄子,四姨的土豆丝。
再后来就又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了,但是从那儿开始,就开始接触餐馆里的美食了,麻辣烫,瓤皮,凉皮,凉粉,羊杂碎,豆腐脑,豆浆,油旋儿,茶叶蛋,猪头肉等等等等。那个时候,放学的时候只要听到吃麻辣烫,就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无论谁要跟我change都不换,小时候就是这么容易满足,是的,只需一碗麻辣烫。但是有时候放学回家奶奶没做饭,当时就会特别生气,不是气奶奶,而是
打开我寻找美食大门的有两个重要的人,一位是我的小姑,一位是我的死党。和姑姑年龄只差了九岁,所以经常姑姑会带我去吃各种好吃的,因为是一个穷学生,所以大餐都是姑姑带我去吃的,肯德基,火锅,烧烤,过桥米线,大盘鸡等等。而死党却总是带我去一些特别好吃的小吃店儿,民生路的牛筋面,四中口口的酸辣粉,上学路上的小笼包,小红瓤皮儿,明珠花园麻辣烫,意吉拉多的烤翅,七公的虾尾,小区门口的三元小火锅,儿童乐园的串串,人人家的过桥米线等等等等,为我的吃吃生涯打开了大门。
后来,上了大学离开家。接触到了更为广阔的美食天地,会做饭的川妹子,好吃不上火的川菜,一会儿甜一会儿咸就是不辣的东北菜,分量少的可怜的江浙沪餐馆,东门外的黄焖鸡,后街的六鲜面,西秦土豆粉,胜太路麻辣烫,瑞可爷爷家的岩烧,托乐嘉王记的酱骨鸡,瑞金路的串味鲜,八珍面,新街口的烈焰红唇,三食堂二楼的瓦罐面,一食堂二楼的担担面,某商场的鸡爪煲,甜姐的青椒肉丝,mini 黄的罗宋汤,焕玥的排骨都给我的味蕾带来过感动。
因为不挑食,所以吃的顺心是底线,现在学校食堂的黄焖鸡就是在一次一次挑战我的底线。真想对师父说:没本事,千万别自由发挥。
这就是我,我生命中那些难以忘记的吃食,那些感动我的吃食,那些我想一生守护的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