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30分钟讲完《人类简史》,我对“学习”又有了一个新的领悟

为了给微信读书App录制《人类简史》的音频,我又花了5个小时,重新通读《人类简史》,然后用了3个小时,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稿,最后用了37分钟,把它配乐录制出来。这是我昨天下午2:00到今天早上9:03分,所完成的工作。
面对《人类简史》这样一本上下百万年,涵盖面非常广的书,想要把它讲到30分钟左右,意味着我必须做最大程度的“取舍”工作。必须舍弃大量的细致末节,将作者最重要的思想挑选出来,让读者能够在30分钟内吸取到整本书的精华。
于是,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想法就并不是“我要读完这本书”,而是我一直带着问题来读这本书,这个问题就是“作者在这本书中,最核心的观点和洞察到底是什么?”
所谓功夫在诗外,其实就是我开了一个作弊器。我上Youtube看了赫拉利和美国的好几个思想家,包括Sam Harris(冥想老司机,神经科学家),和 Daniel Kahneman(心理学家、诺奖得主)以及James Altucher(影响力很大的博主)对话,把作者在三场不同对话中反复强调、反复论述的观念提取出来,就直接拿到了最核心的观点。
事实上,这个领悟,也让我理解到了,为什么赫拉利能写出这样一本“足够薄”的人类简史。当你试图把整个人类的大历史,装进一本足够薄的书里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唯一的答案是,在巨长的时空格局下,反复对比所有的”大材料“,找到真正的“脉络”。
历史未必是有章可循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它是一个充满了随机,不确定性的过程。然而,人类试图理解一切,试图阐述一切的方式,也就是我们建构在自己头脑中的思维模型,必定是有章可循的——所有的学习,都是构建思维模型的过程。当思维模型得以建立的时候,我们相当于有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框架,也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对知识的复制就开始变快。
学霸和学渣的真正区别,从来不在于是否勤奋,是否努力,而是在于,是否真正建立了自己的“学习框架”。所谓学习框架,就是建屋子需要搭的结构,先把结构搭好了,再在上面添砖加瓦才算是个屋子。但大部分人的学习,永远做的是收集砖块的事情,也就永远都不可能搭建好屋子。
学渣学英语都是从背单词开始的,要考四级了,哦,背单词。如果你留意一下,真正的学霸从来不是从“背单词”开始的,而基本上是从完整的英语文章阅读开始的。上来就要直面的是完整灵活的结构,对于段落、句子、文章有整体性的把握之后,再补充学习单词。从“整体入手”,直接面对结构性的问题下手,搭建出结构,再来优化。
做商业也是一样的,这个思维模型就叫做“商业模式”,在这个结构搭建起来之前,注入再多的资源都无意义,都不能让它运转下去。这也是从“打工”到“创业”的思维跨越,从一个螺丝钉的局部优化视角,到整体性的搭建出一个结构的视角。
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一直保持了一个很“挑剔”的学习者眼光——大多数东西,我不看,也不学。当我了解学习的本质就是“思维模式”搭建的时候,我就把几乎所有的时间精力,都用来学习人类思维中非常底层,非常基础的思维模式,而从来不被其具体的应用和方法牵着走。现代人每天都在搞“互联网学习“,学摄影,学写作,学英语……希望自己有很多项技能……这无异于是收集了一堆不同颜色和不同形状的砖放在家里,永远不知道自己要盖什么房子。
我必须知道自己要盖的房子是什么样,必须搭出这个房子的架构,然后才会有目的和有意识地去收集砖块。
人最大的幸运,无非就是能找到”高屋建瓴“的老师,能真正帮你搭出”思维模式“的老师。也许这个老师只擅长自己的一小块,但凡我们通过这一小块知识,体验到了”有思维模式“,”纲举目张“的感觉之后,整个人,才算真正的在学习里入门。
从这个角度来说,碎片化学习,必须要在”框架式学习“之后,才开始有意义。
我16岁之前在学习都没入门,后来高中的时候数学老师教了这种”架构式“的方法,让我忽然就开窍了。数学成绩突飞猛进,然后我再把它运用到其他学科上,很快实现了全面开花。现在回想起来,我认为大部分的教材写的很差,平铺直叙的,如果用”架构式“的方法,事实上一个星期就足够学得很好,学完。
大部分时间,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学的东西是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为什么作者会这么写?于是,我们捡了一块又一块的砖头,觉得自己捡得好累啊,可是永远都搭不起房子。
虽然我是个文科生,但其实自己在历史学习上,也一直没有真正入门。看过很多历史书,各个角度的,都不能让我满意。而《人类简史》算是打开了我学习历史的一扇新窗口——从最整体的”人类大历史“角度,给了我整个架构。比如,之前我们学中国史,那么中国史有一个架构,学西方文明史,西方文明史又有一个架构,但这些架构都是相对”小“的架构,而且是不清晰的架构。以中国史的架构,无法理解西方文明史,同理,以西方文明史的架构,无法理解中国史。而当我们站在整个”人类历史“的最大架构的时候,那个真正的”架构“就开始展现了。
带着这个最大的架构,我再重新开始读中国史,读西方文明史,读《万历十五年》,才会开始理解它们真正在讲什么。这些大大小小的砖头、素材,才会真正开始变得有意义起来。
为什么我一直除了哲学,什么都不感兴趣?因为一切架构到了最后,无非都是人的思维。叔本华老师的书名说的好,”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也就正像老子在《道德经》里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我们看得见的东西,热热闹闹的东西,无一不是看不见的思维,在现实世界的投影。而人能否超越分数、题目、金钱这些看得见的表象,去追寻它们背后那个不可见的原则和规律,着力提高自己思维的抽象程度,才是对自己”思维水平“的真正考验。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是像跟大家分享我的开心,这么多年,一直想学历史而不得入门的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大历史架构”,终于在这个领域不再迷茫,有路可以走下去了。也让我终于升起了重新研究思想史和中国史的信心。至于学完历史之后学什么呢?
答案是,下个星期开始,我要学着炒回锅肉了。
PS:在微信读书App搜索《人类简史》,直接点击封面就可以听到我的讲书啦。
PSS: 关于框架式学习的具体操作,以学习数学、英语和冥想为例子的文章,请在微信公众号“轻松冥想”查看。
© 本文版权归 Miss pow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林深见鹿🦌 赞赏了这篇日记 2018-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