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少年
刚丢了一个笔记本,不知道塞到哪儿去了。不是什么老物件,存在时间只有不到两年,记录了2015年到2017年间的一些事情,除了手机里还有拍过的几张照片,别的就没什么踪迹了。
有些人对手写情有独钟,对着荧光白的屏幕和电脑键盘,总少那么一点感觉,像是老手艺人的那种固执,想留住过去或者说是传承的那么一点最后的印记。
有多少人已经不太会写字了,输入法从五笔、微软到现在的各种智能输入法,让多少人已经不能完整的写完一篇文字了。
我的朋友里面,很多人从初中开始就有读书笔记,一直到高中、大学直至毕业工作,这里面记载着一个少年的印记,尽管现在已经人近中年。笔记里面的字迹从扭扭捏捏、幼稚到工整、有骨架,再到涣散,直至最后,不管好看不好看,终归是不能变了,就像一个人的蜕变过程一样。
小时候是一张白纸,尽情涂抹,年轻的时候总有各种尝试,所以会有各种变化,人到中年,家庭和生活的重担会让字迹变得有些潦草,最后老来,不管如何,总归是一生。
有时候不免后悔童年留下的资料太少,常想要是不把所有的笔记簿都卖给收破烂的老人该多好啊。
多想自己回到大学时代啊,那时候还有无限的可能,你肯定幻想过再过一次大学生活,重回过去,你肯定想体验没体验过的,完成现在所遗憾的。比如说多看书,保研、出国,比如说认真谈一次恋爱,比如说泡在图书馆,做一个博学的人,或者好好学习专业技能,到了工作的是就不至于捉襟见肘了。可带着这么多的目的性,是不是就有些不一样了呢?
你是多么想变回那个白衣少年呐。可是即便是变回,就不会有新的遗憾吗?
父母总会在一些时刻,依照他们多年的生活经验插手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决定、我们的未来。可是他们那些年的生活背景真的是差距有些大,三观也有不小的差异,用来指导现在未必合适。
他们大部分会告诉你:女人要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少抛头露面;工作要稳定,不要随便跳槽,体制内旱涝保收最好;遇到家暴这种事能忍则忍,说出去是家丑;要早点生孩子,我们想早点抱孙子孙女;我们是生你养你的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
可你们不明白呐,我们这一辈人太自私了,从小衣食无忧,对于吃穿用度追求的不是有就好,而是品质和其他精神层面的享受。为什么要生孩子呢?我们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我们只是想过的更快乐一点。不用寄托于下一代,我们自己过得真的是蛮好的。比起物质,我们更享受拥有物质后带来的精神层面的快感。
所以我们努力赚钱,不是为了拥有更优渥的物质生活,而是拥有优渥物质生活所带来的那种感受。
有人说赚钱是为了快乐的,如果为了赚钱让自己恶心,那么这钱还赚吗?
我曾有个朋友和我说:
商业化和匠心之间想找一个平衡点很难,就像我们现在的生活一样,一方面我们想独立精彩地活着,一方面又得屈从与父母的安排;也像你这个公众号,不仅文笔不行,写的东西一点都跟不上热点,火不起来的。
是啊,写写热点,写写大家感兴趣的八卦,真的挺不错的,毕竟这个公众号火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罗一笑。
可我不喜欢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