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湘江战役的悲壮惨烈 展现红军向死而生 评电影《血战湘江》
雅笛讲电影 讲电影《血战湘江》
作者 雅笛 艺术学院电影赏析专业课教师
这是一张地图,这条河流就是湘江。它发源于广西北部,从南向北,流经整个湖南,汇入长江。湘江上这个点是广西兴安县界首镇,就是当年红军渡过湘江的一个渡口。
83年前,具体是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这里发生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湘江之战。
1933 年9 月,蒋介石调集约50 万兵力,围攻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由于王明、博古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第5次反“围剿”失败,苏区日益缩小,中央红军被迫撤出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4 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中央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目标是与贺龙、肖克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汇合,开辟新的根据地。
经过20多天的作战,红军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11月20日,蒋介石已判明红军西进的企图,调动中央军以及湘、桂、粤、赣的军队共40万兵力,在湘江构筑第四道封锁线,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25个师,分五路追剿红军,同时令贵州“剿共”总指挥王家烈派出主力部队到湘黔边界堵截,企图将红军歼灭在湘江以东。
红军遇到了长征中最残酷的一仗:湘江战役。
当时主要战事发生在广西全州脚山铺至界首之间30公里的湘江两岸,战斗打了5天5夜,数万红军将士用血肉之躯堵住了数倍国民党军的围攻,至12月1日中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各军团大部渡过湘江。湘江一战,中央红军付出了空前惨痛的代价,由从江西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多人。
战斗的惨烈、悲壮无以言表,聂荣臻元帅之后在回忆文章中说:“敌军的飞机不时盘旋俯冲,用机关枪对正在过江的红军扫射,湘江上遍布着红军官兵的尸体,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湘江水。”在告别脚山铺战场时,林彪、聂荣臻、左权等一军团将领亲自为死亡官兵安葬。据后人回忆平生极少流泪的林彪当时望着满山遍野的灰色尸体泪如泉涌。
湘江在全州岳王塘转弯处,流速变缓,上游漂下的尸体几乎全都汇到这里。红军尸体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是灰色的。
战后当地流传着一句话:“三年不食湘江鱼,十年不饮湘江水。”
惨烈的湘江战役成为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转折之战,经过此役,一方面使蒋介石企图全歼红军于湘江东岸的计划宣告破产,另一方面惨重的代价使红军将士对“左”的错误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为遵义会议让毛泽东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创造了条件。
在建军90周年,十九大前夕,八一电影制片厂创作了英雄史诗巨片《血战湘江》,该厂柳建伟副厂长执笔剧本创作,陈力导演带领团队完成拍摄,影片再现红军长征史上最悲壮的一幕,再现了红军34师官兵奋力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成功突破封锁的英雄事迹。王霙、保剑锋、徐箭、董勇、孙维民、耿乐、张一山、陈创等著名演员在片中饰演不同角色,生动塑造了从领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到每一个普通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
陈力曾执导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和电视剧《海棠依旧》,她以表现感情细腻、长于刻划细节著称,这是她首次执导战争巨片,在战争场面拍摄上,无一3D镜头,演员们全部真实拍摄,动用兵力7600人次、群众3.5万人次,使用炸药2吨多、油料83吨,真实还原当年湘江之战。
该片真实再现了“血战”的惨烈。影片用巨大的勇气直面难以面对的事实,碰触这段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历史。一开始是雷口关血战,接着是新圩争夺战、枫树脚争夺战。不管是阻击战还是突围战,中近距离攻守还是近身搏杀,都拍出了惨烈,拍出了真实,再现了血流成河、炮火连天、尸横遍野、焦土四溅的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震撼不已。
该片生动呈现了红军将士的英勇无畏。影片中,营长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他给父亲扶正军帽,情节感人;师长陈树湘被打穿肚子后,誓死不当俘虏,在敌人的担架上用手扯断肠子,壮烈牺牲。
该片深刻展示了信仰的“力量”。影片中,彭德怀给指战员作动员:“现在是危机时刻,没有退路,我们必须英勇献身”,上万将士齐呼:“誓死保卫党中央过江”;陈树湘动员说:“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与阵地共存亡”,几千战士齐喊“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电影在叙事节奏上,红军指战员的说话和行动都非常快,不同观点的争辩,几乎都是吼叫,脸对脸、眼瞪眼,甚至一个拍桌子、一个摔茶碗,这些描写既还原了战时危急状态,也塑造了领导人的形象。
《血战湘江》先后在部队、高校、革命老区献映,得到广泛好评。认为影片选题深刻、场面宏大、故事感人、人物鲜明、制作精良,是战争题材影片的又一精品力作。
作者 雅笛 艺术学院电影赏析专业课教师
雅笛讲电影 生动讲析史诗大片《血战湘江》_腾讯视频
这是一张地图,这条河流就是湘江。它发源于广西北部,从南向北,流经整个湖南,汇入长江。湘江上这个点是广西兴安县界首镇,就是当年红军渡过湘江的一个渡口。
![]() |
83年前,具体是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这里发生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湘江之战。
1933 年9 月,蒋介石调集约50 万兵力,围攻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由于王明、博古等“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第5次反“围剿”失败,苏区日益缩小,中央红军被迫撤出根据地,开始长征。
![]() |
1934 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中央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目标是与贺龙、肖克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汇合,开辟新的根据地。
经过20多天的作战,红军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11月20日,蒋介石已判明红军西进的企图,调动中央军以及湘、桂、粤、赣的军队共40万兵力,在湘江构筑第四道封锁线,任命湖南军阀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25个师,分五路追剿红军,同时令贵州“剿共”总指挥王家烈派出主力部队到湘黔边界堵截,企图将红军歼灭在湘江以东。
红军遇到了长征中最残酷的一仗:湘江战役。
![]() |
当时主要战事发生在广西全州脚山铺至界首之间30公里的湘江两岸,战斗打了5天5夜,数万红军将士用血肉之躯堵住了数倍国民党军的围攻,至12月1日中午,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各军团大部渡过湘江。湘江一战,中央红军付出了空前惨痛的代价,由从江西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多人。
![]() |
战斗的惨烈、悲壮无以言表,聂荣臻元帅之后在回忆文章中说:“敌军的飞机不时盘旋俯冲,用机关枪对正在过江的红军扫射,湘江上遍布着红军官兵的尸体,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湘江水。”在告别脚山铺战场时,林彪、聂荣臻、左权等一军团将领亲自为死亡官兵安葬。据后人回忆平生极少流泪的林彪当时望着满山遍野的灰色尸体泪如泉涌。
湘江在全州岳王塘转弯处,流速变缓,上游漂下的尸体几乎全都汇到这里。红军尸体密密麻麻,一眼望去,湘江是灰色的。
战后当地流传着一句话:“三年不食湘江鱼,十年不饮湘江水。”
![]() |
惨烈的湘江战役成为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转折之战,经过此役,一方面使蒋介石企图全歼红军于湘江东岸的计划宣告破产,另一方面惨重的代价使红军将士对“左”的错误不满情绪达到了顶点,为遵义会议让毛泽东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创造了条件。
在建军90周年,十九大前夕,八一电影制片厂创作了英雄史诗巨片《血战湘江》,该厂柳建伟副厂长执笔剧本创作,陈力导演带领团队完成拍摄,影片再现红军长征史上最悲壮的一幕,再现了红军34师官兵奋力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成功突破封锁的英雄事迹。王霙、保剑锋、徐箭、董勇、孙维民、耿乐、张一山、陈创等著名演员在片中饰演不同角色,生动塑造了从领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到每一个普通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
陈力曾执导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和电视剧《海棠依旧》,她以表现感情细腻、长于刻划细节著称,这是她首次执导战争巨片,在战争场面拍摄上,无一3D镜头,演员们全部真实拍摄,动用兵力7600人次、群众3.5万人次,使用炸药2吨多、油料83吨,真实还原当年湘江之战。
该片真实再现了“血战”的惨烈。影片用巨大的勇气直面难以面对的事实,碰触这段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历史。一开始是雷口关血战,接着是新圩争夺战、枫树脚争夺战。不管是阻击战还是突围战,中近距离攻守还是近身搏杀,都拍出了惨烈,拍出了真实,再现了血流成河、炮火连天、尸横遍野、焦土四溅的场景,让观众身临其境,震撼不已。
该片生动呈现了红军将士的英勇无畏。影片中,营长林有国血战中歼敌无数,中弹后与给他当枪架的父亲林裁缝一起倒地,他给父亲扶正军帽,情节感人;师长陈树湘被打穿肚子后,誓死不当俘虏,在敌人的担架上用手扯断肠子,壮烈牺牲。
该片深刻展示了信仰的“力量”。影片中,彭德怀给指战员作动员:“现在是危机时刻,没有退路,我们必须英勇献身”,上万将士齐呼:“誓死保卫党中央过江”;陈树湘动员说:“只剩下一个人,也要与阵地共存亡”,几千战士齐喊“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 |
电影在叙事节奏上,红军指战员的说话和行动都非常快,不同观点的争辩,几乎都是吼叫,脸对脸、眼瞪眼,甚至一个拍桌子、一个摔茶碗,这些描写既还原了战时危急状态,也塑造了领导人的形象。
《血战湘江》先后在部队、高校、革命老区献映,得到广泛好评。认为影片选题深刻、场面宏大、故事感人、人物鲜明、制作精良,是战争题材影片的又一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