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潛台詞
关于“嗯”、“哦”、“额”、“好”...真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一旦在聊天的过程中,遭遇其中的任何一个字,基本表示“哥(姐)很忙,聊天结束”。(^_^)
如果,对方是领导,那还好说,领导一般都这样。
关键就是很多时候,对方可能是一个普通的同辈、同事、同学,甚至还是自己的下级,不禁悲从中来,有那么一秒的失落。
今天,就来为大家讲一讲“嗯”和“嗯嗯”背后的故事。

研究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叠音会传递亲昵和柔美的印象,这种印象与人们对女性的期望一致,但与人们对男性的期望相左。
在网上聊天时,人们也经常使用叠音,比如“嗯嗯”、“宝宝”、“亲亲”、“么么”、“萌萌哒”等,叠音会给人活泼可爱的感觉,创造一种充满童趣的氛围。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呵呵”。
所以,当在微信聊天时,别人回一个字,和回两个字是千差万别的。
尤其是回两个叠音字,会给你一种温暖的感觉,你会有一种在和小孩纸聊天的感觉,会觉得对方更加热情,更有安全感。
想反,你觉得是在和一个无比正经的人聊天,公事公办,冷漠,没有人情味儿。

对方回复的字很少,甚至不回复你,有可能是真的在忙,也可能是必须装得很忙。在生活中,常常会听到身边的小伙伴说,我好忙啊~
說自己忙(真的很忙除外),其实是自抬身价的一种表现。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自己比较重要,意味着有很多人找,意味着获得的资源很多,意味着自己有目标有追求。
忙是相对的,如果对自己不重要的人,我不忙也是忙,对自己有价值的关系,再忙也是不忙。
说得更不客气一点,忙,背后的潜在意义是,我的时间比你的时间更值钱,我和你之间是有距离的,我的地位是比你高的。
所以,如何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很忙,又不让别人心理觉得不舒服,是一种需要修炼的智慧。
不论是在一对一的聊天,还是在微信群中,如果自己觉得在其中处于更高的地位,那肯定不能多发言。

社会认知有两个基本维度,即热情与能力。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会觉得这两个维度在同一个人身上难以兼得。
比如,我们如果经常和一个人一起喝酒吃饭唱歌,就很难再跟他/她一起完成有难度的需要彼此配合的事情。相反,那些经常得高分,看起来勤奋能干的人,你多半不愿意和他/她一起出遊,一起娛樂。
也就是说,一个高热情的人却被认为是低能力的,而一个能干的人却被认为是低热情的,热情与能力之间似乎是一种相互补偿的关系。
在微信交往中也是如此,如果你表现得过于热情,别人就会觉得你能力很低。一个天天发“哈哈”、“么么哒”、“萌萌哒”的人,别人会觉得你只会搞笑卖萌,没什么实力。
在印象管理中,人们会利用热情与能力的补偿关系来达到提升能力或热情的目的。
当人们想要表现更高能力时,会降低自己的热情表现,而当人们想表现出更多热情时,则会降低其能力表现。
在网络交往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能力还是热情往往取决于对象的地位和自己关系维持的动机。

当然,情商高的人,会适当去平衡热情与能力的关系。即便自己比较牛,在表现出自己有能力的同时(比如,发言不多),又不失热情(偶尔卖个萌,来一发表情)是极好的。
即便自己比较弱势,也不卑不亢,不一味地“嗯嗯”,偶尔装一下高冷,也未必是件坏事。

回复“嗯”,或者回复“嗯嗯”,跟微信或者网络的文字互动双方之间的社会关系,亲密层次,情感表达的意愿程度,交流时候的环境场所等等,然后结合个人的性格发展特点,所呈现出来的表达形式上的区别。
“嗯”,简单干脆不啰嗦,但单独的表达会显得孤冷,往往在其后附带个人的看法表达情绪等,一进一出沟通就顺畅了。“嗯嗯”,叠音词,本身形成了一种连带的互动感,也比较容易唤起对方在情感上的亲密感,能够在人与人之间离得更近一些。文字的特点,就是在阅读的时候,首先就进入了大脑进入理解和分析的工作状态,跟听一句话的过程是不一样。
不过用哪一种,关键还是看个人在文字的交流过程中呈现出什么样的姿态和自身的个性发展。不能一语断言。文字可以有特别丰富的人格呈现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