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定制的艺术(一)——西斯廷天顶壁画与拿破仑加冕
一说起艺术,大家本能就会想到这样的画面,一位道骨仙风/潇洒不羁的“艺术家”在同样具有“艺术感”的工作室里奋力“创作”。但情况果然如此吗?
并不全是这样。
很多我们现在看到的流传下来的伟大艺术品,并非是由艺术家“凭空”创作出来的,而是在客户的要求下“创作”而成的,换句话说,就是由买家定制的。

著名的西斯廷天顶壁画《创世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向当时才刚刚成名的(可以算说一个准新秀)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发出“邀约”(手段比较强硬了),让他去绘制西斯廷天顶壁画。因为种种原因,这幅总面积达到300平米的《创世纪》,几乎由米开朗基罗一人独立完成。总共历时四年多,没日没夜的脚手架上的绘制工作使得米开朗基罗的身体几乎垮掉。流传于世的著名桥段便是:在完成这幅作品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米开朗基罗看信件都需要把它举到头顶,才能正常观看。

可以说这件定制作品也能称得上是米开朗基罗一生的巅峰作品,其无与伦比的3D透视效果,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后世的学者称对于当时的观众而言,其震撼程度可能跟现代人第一次看到电影《阿凡达》时感觉差不多。米开朗基罗自那之后真正声名鹊起,成为一代大师(不仅是雕塑家,也是画家了)。

米开朗基罗的伟大,这里不多说。今天我想说的是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在这件事情上起的作用同样无可忽视,尤里乌斯二世是一位重要的教皇,他亲手主持了重塑美化梵蒂冈的工作,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他启用的流传于后世的艺术家并不只有米开朗基罗,还有拉斐尔。
他的眼光从现在看来完全是超越时代的,在他的时代里,教廷里采用的装饰尤其是“人像”,普遍都是比较死板保守的。大家并不提倡甚至是排斥展现人体的美。而尤里乌斯二世本人收集了大量希腊时期的崇尚人体美的雕塑,藏于梵蒂冈城内。


并且由于他的铁腕有为,使得他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大胆任用他欣赏的新人艺术家来装饰美化梵蒂冈,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是令人震撼与叹服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尤里乌斯二世表现出来最难能可贵的特质并不是独到的眼光,却是与他身份不相称的巨大耐心:

长达四年多的西斯廷天顶壁画绘制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米开朗基罗为了达到心中的效果,不惜推翻重来了几次。助理们也都不能让他满意,他决定独自一人绘制巨大的天顶画。时间越拖越长,并且没有一丝完工的迹象,这让尤里乌斯二世越来越不满——他的年岁已长,再这样耗下去,他都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活着看到西斯廷天顶壁画的完工。传说他曾亲自鞭笞米开朗基罗,问他何时完工,米开朗基罗的回答也只是:“当它能完工的时候就完工。”而尤里乌斯二世是有名的铁腕教皇,按照平日的做派,他完全可以把米开朗基罗“咔咔”了,或者至少撤掉他,逼别人在指定的工期内完工。但他并没有那样做,发完脾气之后,他仍然让米开朗基罗继续工作。

更加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米开朗基罗不仅对工期一拖再拖,对于画面的内容也做了非常大胆的挑战:他并没有严格依照指示去绘制天顶壁画。这在后世看来是彰显米开朗基罗的”创作力“以及”不惧权威“的表现。这其中的细节实在太多,这里就不多展开了。虽然后世的人在这件事上倾向于把尤里乌斯二世刻画成一位愚蠢暴戾的君主,把米开朗基罗刻画成一位聪颖智慧敢于对抗甚至戏弄威权的艺术家,但从最终呈现的结果上看,我们也不难洞察出铁腕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对这位天才惊人的耐心。

应该说,故事的结局还是令人欣慰的,最终,米开朗基罗在1512年内完成了《创世纪》的绘制——尤里乌斯二世也活着见到了《创世纪》的完工——他于半年后与世长辞。当然,遗憾也是有的,比如:他就没能看到他亲手”捧“出来的艺术巨匠米开朗基罗,于二十多年后在西斯廷教堂隔壁绘制的另外一件旷世杰作《最后的审判》。

无论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出钱定制艺术品的”买家“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就绝对不可能有《创世纪》,也不可能有后续的《最后的审判》。
而这些作品体现出来的当然不仅仅只是艺术家的”创造力“,还有背后的”买家“尤里乌斯二世的”情怀“。在这两种力量的互相作用下,才最终诞生了我们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品之一的《创世纪》。
然而,是不是每个买家都不强力干涉艺术家的"创作”,“容忍”艺术家的“自由发挥”呢?当然不是!
著名的群像油画《拿破仑加冕》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这件油画作品被用来作为拿破仑“胜利”加冕的一个例证,编入了历史教科书。我们可以看到位于画面中心的拿破仑并没有依照“传统”加冕仪式那样,跪地接受教皇的“加冕”。画面上的拿破仑自己头戴皇冠,手持皇后的皇冠,为跪地的皇后约瑟芬“加冕”——戴上皇冠,而教皇则毕恭毕敬的坐在拿破仑身后。

在后世看来,这一画面毫无疑问宣示了拿破仑的威权——他用这一象征性的行为向大家宣告,这个帝位并非是由“教皇——神”授予,而是由他本人一手奠定。教皇也听命与他,而不是相反。
但,上历史课的时候,大家有没有产生过一个疑问?既然课本上都提到了拿破仑在加冕礼上从教皇手中夺过了皇冠,自己为自己“加冕”。那么为什么这件巨幅油画里描绘的画面并不是拿破仑为自己“加冕”的瞬间,而是之后拿破仑为皇后约瑟芬戴上皇冠的瞬间呢?
答案在皇后约瑟芬身上。
在最终揭晓答案之前,我先来简单的说说这件作品的“创作背景”。
这件作品是由拿破仑命令画家达雅克·路易·大卫 (下文简称大卫)绘制,为了绘制这件专门歌功颂德的作品,大卫于1804年遵命参加了加冕典礼,亲眼目睹了这一盛况,最终在三年后完成了著名油画《拿破仑加冕》。后世的我们比照史料,可以很大程度的还原这件作品的创作(修改)过程。也可以一窥定制买家拿破仑提出的种种“高”要求。
首先,拿破仑的母亲——并没有亲临现场。她在画面上位于后方比较中间的位置,正慈祥的注视着儿子。实际上,当时她因为另外两个儿子的事情与拿破仑起了摩擦。如此重要的场合不出席,可见这个”摩擦“不是什么”小摩擦“了。——关于此事,还有一种更加耐人寻味的说法,那就是,她压根不赞同儿子与约瑟芬的婚事。因为据说她是”一位嫉妒心与占有欲都很强“的母亲。

其次,画面上为约瑟芬托裙摆的两位女性,是拿破仑的姐妹,她们事前也根本不同意这个安排。是在拿破仑”强硬“的”要求“下才不得不这么做,据说牵裙的拿破仑姐妹还曾试图利用裙摆让约瑟芬摔倒,幸亏被另外一位牵裙的贵族女子扶住了。

至于并未到场的拿破仑的两位兄弟,不出意外的,他们也出现在了这一盛大画面之上。

写到这里,大家大概能的想象出来,画家大卫在绘制这件作品时的难处了吧?——得画出压根没到场的人,还得把本来有些混乱的场面画得庄重温馨……相比教皇尤里乌斯二世,拿破仑的定制要求可以说相当具体而苛刻了。
而至此,我们也能感觉到皇后约瑟芬在那个时刻的艰难处境。实际的情况,还不止那些,加冕典礼前不久,皇后约瑟芬才抓到过拿破仑与别的女人”鬼混“,更要命的是,因为她已经年逾四十,尚未诞下皇室子嗣,随时面临被废后的危险。为了保住自己皇后的身份,皇后约瑟芬在加冕前夜不惜私下会见远道而来的教皇,向教皇说明自己与拿破仑并未在教堂举行过婚礼。
注:依照当时的礼法,未在教堂举行过婚礼的夫妻是可以离婚的,反之则从教义上论,不允许离婚。

教皇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迅速做出反应,向拿破仑表示自己不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他加冕。拿破仑被迫在加冕典礼的前夜与皇后约瑟芬草草举行了婚礼。——当然,约瑟芬的这一举动并没有为她赢来她想要的……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说了这么多,现在我们再回到画面的中心上来,实际上最初的画面版本确实就是这样的:

我们至今仔细观察画面,还是能发现一些修改与掩盖的痕迹。

那么,这一重大的修改来自于拿破仑的”直接命令“吗?……据拿破仑的回忆录记载,这一重大的修改意见来自于皇后约瑟芬本人,是她”说服“了画家做出了如此重大的改变。

这是记录拿破仑一生中最荣光时刻的画面,但这更是记录皇后约瑟芬最华彩瞬间的画面:经过画家精心修饰后的约瑟芬不再是四十多岁的中年妇人,画面里的她年轻美丽,华服加身,光彩夺目——
她被永恒的定格在那个辉煌的时刻。

------这件作品完成两年后,拿破仑与约瑟芬正式离婚。
而这件体现了两位“买家”的拉锯意志的油画作品,则永久的保存在了卢浮宫内。
今天,我们在欣赏这些定制出的伟大艺术作品的时候,往往会关注艺术家作为“创作者”的身份,而忽视了他们在接受作品定制过程中“服务者”的身份:一件作品反复修改的过程,往往就是艺术家向买家提供服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存在艺术家与买家之间的拉锯,也不乏买家们内部的拉锯,而最终呈现出的结果,则是几方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独角仙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动人的爱情,是文字表达不出来的
- 樱花 (1人喜欢)
- 今日暴击:叔叔,你好有钱啊!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