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大学访学手记
经过漫长的飞行,终于来到美利坚第一站:汽车城底特律。不过由于疲倦,我并没有游览“铁锈带”的工业城,没能亲眼看看经历转型阵痛的底特律,当然也未能看看著名的奥本山宫殿(活塞队前主场,现已迁到小凯撒球场),只能在与《老无所依》中的汽车旅馆类似的旅馆中度过一夜,等着明日前往波士顿的飞机。虽然我也想坐车出去看看,但是坐上车却回到了维纳郡机场。
迎着灿烂的日光,顺路草草看过骑士夺冠纪录片,就到了波士顿的洛干机场。搭上之前预定的面包车,一路浮光掠影地看看波士顿市区的种种,也就到了波士顿大学的校区。
波士顿为新英格兰地区的重要城市。美国不长的历史和波士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波士顿倾茶案、莱克星顿的枪声等等举世闻名的事件都发生在大波士顿区。波士顿大学在美国大学排名的50左右,然而哈佛、MIT、波士顿学院、爱默生学院、萨福克大学、西蒙斯(女子)学院、东北大学、伯克利音乐学院等等名校间,甚至有些相形见绌。当然,波士顿大学不乏知名校友,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牧师、电话之父亚历山大·贝尔、前驻华大使骆家辉、影星朱利安·摩尔等人都曾在此求学,诺贝尔奖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物理学奖得主华人崔琦、作家阿西莫夫、哈金等人都曾(或者现)在此任教,可谓学术氛围浓厚。
我先到达南校区,主要是宿舍区;中部校区最显眼的是哥特式的循道宗礼拜堂,以及神学院、法学院、学生中心和图书馆的建筑。主校园沿着查尔斯河而建,横跨多个街区;我上课的地点是CELOP,即英语教学中心。这是波士顿大学的语言课程,主要为高中毕业生、本科毕业生、准备托福等英语能力考试的学生准备,也有些学生纯粹想要体验美国大学的生活。学生主要来自亚洲和拉丁美洲。教我的老师有俄裔犹太人、匈牙利人和德裔白人。教学内容包括听说读写,具体有学习进阶的术语、学术论文写作技巧、针对某些热门话题(同性恋接受度、是否应该禁枪、医保的看法等等)的随机调查等等。
虽然教师最多就12人,但老师还会说是个“相对较大的班级”(毕竟还有规模更小的),因此教学上也就更贴心,比如老师非常仔细地批改写作课作业;选取的调查课题也紧跟时代潮流,让学生尽量放下包袱和芥蒂和陌生人交流可能比较敏感的话题,大概因为在大熔炉的美国更容易放开旧想法的束缚吧。
课外生活很丰富,可以参与学校繁多的活动。经常有主题展览、讲座,比如黄金时代好莱坞明星的相关藏品,学校的著名文艺批评学家分享他对鲍勃·迪伦的看法,都灵博物馆埃及馆馆长分享埃及馆的故事;图书馆资源非常丰富,在一排排书中散步,发现各色书籍本身就是享受;影音室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也算不上豪华,但是藏有大量DVD甚至录像带,下午看看电影也是种享受;或者对照校历,去艺术学院或者波士顿大学的剧院看看戏剧专业学生编排的或是古典或是后现代的戏剧、歌剧,感受青年们迸发的戏剧力量。
校外则可以漫步在波士顿的街道上,也许能遇到热心参与国家事务的反特朗普游行大队,或者和众人一起悠闲享受冬日阳光;在大街小巷无意间遇到历史,在电影院静静看着银幕上缓缓流过的生活;可以在TD花园与凯尔特人并肩作战,在芬威公园听着红袜挥棒的激情;我也凑巧在直播信号上目睹新英格兰爱国者激动人心的大逆转;出市区,能在塞勒姆寻找女巫审判的痕迹,在瓦尔登湖体验梭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在康科德走访美国文化名人的小宅;或者去罗德岛普罗维登斯,浸润在小城的文化氛围中;当然不能忽视更加灿烂的国际大都会纽约,参与这人来人往的流动的盛宴….
在美国最大的收获是接触虚构世界之外的美国,银幕上的流光溢彩只是这个国家的侧面;很难对美国的精神做大体、宽泛的概括;美国历史是短暂的,却沉淀着来自不同地区的族群丰富的文化,怀揣不同心思的人们踏上这片土地,将属于自己民族的烙印加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美国是多元的,在开放的思想中,保守的人们也有保留意见的机会;积极参与社会、国家事务的人中间,也有只愿享受清净生活的人。也许能做的就是尊重他们的生存之道,安心踏实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
b){oa("CLICYy�e��
© 本文版权归 Rhiannon.Z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