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贤庄到少室山
萧峰和他的燕云十八骑,在少室山被天下英雄围困。
萧峰拉着段誉之手,说道:兄弟,你我生死与共,不枉了结义一场,死也罢,活也罢,大家痛痛快快地喝他一场。段誉为他豪气所激,接过一只皮袋,说道:不错,正要和大哥喝一场酒。少林群僧中突然走出一名灰衣僧人,朗声说道:大哥,三弟,你们喝酒,怎么不来叫我?来人正是虚竹。
少时读金庸,到这一段为之心潮澎拜,人生到山重水复之时,千万人独往矣时,有兄弟站出来为你两肋插刀,该是多么令人向往,差一点,就差一点,我就要跟初中最好的同桌成立帮派,但求同年同月死去了,直到看了马丁西科塞斯的盗亦有道,才突然发现,热血没错,但热血大都是累人、甚至害人。
其实天龙八部里有另外一个热血少年,那就是聚贤庄的少庄主游坦之,其实如果不是放在萧峰的对立面来写,他完全是另外一个典型的金庸小说主角。少年单纯、择善固执、突遭大故,身残志坚,终获绝学,而且他还用情至深,从来不三心二意,完全是个黑化版的杨过,但他的所有的努力都变成了悲剧,自己也成了个笑话,问题出在哪了呢?
天龙八部聚贤庄一役与倚天屠龙记里武当山一役可称为至苦,众叛亲离、百口莫辩、是对于一个自视甚高、光明磊落的人最大的伤害,一个是大开杀戒,一个是自绝天下,每次看到这里,我都会由衷大恸,感同身受,竟无一词。
然而,每次金庸先生,对于那些被害人或者凶手,都用了“天下英雄”这个称呼,初看时,大呼放屁,天下哪有这么多不通世事,不明真相的英雄,年过中年,才发现,他们真的是“英雄”无疑。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没用真正交往结识过两位主角,他们不远万里、自费来到聚贤庄和武当山,只为了正义,甚至有几个得了主角恩惠的人,经过了痛苦的内心挣扎,终于选择了内心的阳光,哪怕知道自己不敌萧峰1⃣️掌,也要奋力向前,即便血溅当场,也要骂声尤自不绝。这样的场景,怎能不让正值少年的聚贤庄少庄主不心向往之么。如果说萧峰是千万人吾往矣,那游少爷,不也是一样么?
每当天下英雄又开始奔向聚贤庄、武当山、光明顶、屠狮大会的时候,我都会感到深深的悲哀,因为我不知道,我是萧峰?还是游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