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往南——从昆明开始
出发,走上那一路往南的漫长旅途,已经是两年多以前的事了。
恍然如梦。
归来很久以后,我终于决定坐下来,把那一路的旅程写下来,作为人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段时光的纪念,也是给自己的一个交代。这样的一个交代极有必要,因为仿佛如果没有这个交代,下一段人生就无法开始似的。
所以,在停止写作好几年以后,我又开始写起来。
当江南还是春寒料峭的时候,我放下一切,背起背包,出发,开始一段蓄谋已久的漫长旅途。
并不是说走就走,其实考虑、准备了很久。
也不确定具体会去哪些地方,其实只有一个大致的方向,那就是一路往南:先去南亚三国(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然后到东南亚,再继续往南,希望能一直走到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不知道会过多久才回来,但我确定,这将是一段漫长的旅途。
计划的第一站是尼泊尔。但东航从上海飞往加德满都的航班要经停昆明,所以索性先在昆明待了两天,为这段漫长的旅途热身。
出发的这一天是周末,在空荡的虹桥机场,看着玻璃墙外灰霾的天空,有那么一点百感交集。
飞机上看到的云贵高原,天苍野茫,大地像是被炽热的阳光烤得发红。来过云南多次,熟悉的景象,仍让我心激荡。

两个多小时后降落昆明。蓝天白云,阳光灿烂,一个明媚的起点。
昆明的长水机场,有好看的飘带似的设计。曾经好几次在新闻里看到说这座机场遭遇大雾、航班无法正常起降,一直很疑惑,我所经历的昆明永远都是晴空万里。

从长水机场乘地铁去东部客运站。早上出门时,上海还是寒气逼人,而现在开往春城的高架地铁上,看见两边繁花似锦,公园里、马路边还有好些花开满树的泡桐,眼前豁然开朗。
在东部客运站转公交车去青旅,路费总共七元。
放下行李后的第一件事情,毫无疑问是去吃米线。 这个是“举人过桥米线 ”,最豪华的套餐估计是叫做“状元过桥米线”。

来过云南很多次,以至于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了。很喜欢云南,特别是冬天,这里总是晴朗温暖,蓝天白云之下,什么看起来都很美好。
在昆明漫无目的的逛了逛。
大观公园,春风拂岸。

公园里有座“牧梦亭”,原来“以梦为马”也是个古老的说法。“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以梦为马,诗酒趁年华……”——不禁又感慨了一下。

圆通寺,桃红柳绿。想起阴冷萧瑟的江南,在这里真幸福啊。

乱逛到了翠湖,湖边的公馆在夕阳中很好看。

本来想去看看“大明永历皇帝殉国处”,以前来乱逛时看到过指示牌的,这次却没找到。
专程去了一趟云南铁路博物馆。几年前来过这里,那时这里还在整修、不开放。那次来云南也是冬天,沿着滇越铁路走了一路。或许我该另外开篇,写一写那年沿着滇越铁路的旅行,那也是一次印象深刻的经历。
云南铁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法国米其林胶轮内燃动力车组,“国家一级文物。这一车组属高级商务列车,1914年投入运营,轮胎是橡胶的,当时专供中法两国高级官员乘坐”。

在昆明住的是著名的大脚氏青旅。简朴的旅舍,也许是旺季已过,多人间床位每晚不到30块。这里有很多很老的外国老人,也有很多拖着拉杆箱来的少男少女,其中一位少男惊呼:这里竟然没有电梯!……
野蛮生长的藤蔓爬上四楼走廊,长成一道绿帘。辅楼的屋顶上有露台,晚上大家都来这里坐着吃东西看星星聊天,其中有要骑行去西藏的大学生,还有去尼泊尔投靠学长的台湾女生。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去尼泊尔了。五年前我第一次出国,就是从拉萨乘车去的尼泊尔。那时我刚刚弄清楚护照和签证的区别,并懵懵懂懂的在拉萨的尼泊尔领事馆办好了我的第一个签证。
此刻,在昆明大脚氏青旅的露台上,跟刚刚认识的旅友们讲起五年前我所见到的尼泊尔,发觉自己好像已经是资深旅行者了。
在这屋顶露台上,吹着温热又微凉的风,下面是草木葱茏的小院子,头上是星河灿烂的夜空。真是个春风沉醉的晚上啊。

青旅前台边上有一面放满明信片的墙,好像是旅行者自己拍照制作的,其中有尼泊尔和印度的图片。买了几张,也许正适合在后来的旅途上寄出去。
在昆明的最后一天早上,去旅舍附近的理发店,跟理发师说我要去热带很久,帮我把头发剪短些吧。他把嗡嗡作响的剪发器蹭着我的头皮,剪得接近光头。那时我还不知道,下一次理发,已经是几个月以后,在印度恒河岸边、我已长发盖耳的时候。
离开昆明,飞跃喜马拉雅,去往加德满都。
出发前在长水机场的星巴克坐了会儿,看到墙上有云南特色的图画。这家星巴克空无一人,整个机场的国际出发区似乎都很空旷。边检略疑惑:打算去落地签?一个人?去多久?飞机上的空姐也笑问:这个时候去尼泊尔旅游啊?
在飞机上看到连绵的雪山。

怀揣着欣喜和不安,未知的旅程渐渐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