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49日 | 24 参与感
昨天去了伦敦西区音乐剧节,叫West End Live。
伦敦西区以音乐剧和剧院出名,票价都不便宜。West End Live每年都在特拉法加广场举行,向公众免费开放。
看到的标语是:Theatre is for you,用音乐剧剧院的霓虹灯字体设计,西区夜晚那种声色犬马的感觉就呼之欲出啦。

我看了一下日程表,周六从十一点到下午六点,周日从十二点到下午五点,各大音乐剧的片段轮番上演。开场就是我前天看过的《阿拉丁》,还有《剧院魅影》《玛蒂尔达》《悲惨世界》《追梦女郎》的各种片段,好期待。
所以周六早上就兴奋地出发了。
结果一到现场,看到这样的场景。

被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吓傻了。堪比西单啊。虽然是免费的,但是还是有舞台搭建,进观看区的队伍排到了广场外面。我就立即不想去了。
找了个附近的草坪坐下来一遍等朋友一遍听。第一场就是《阿拉丁》。结果远远地一看大屏幕,就是个不带妆彩排啊!几个演员穿着tee就上台了。
有点失望呐。
因为是露天舞台,音响效果也不好。Miss H跟我说有点像她小时候看过的马戏团。我觉得有点像以前哪家死人了摆灵堂的时候请来的唱山歌的。
然后我就抱怨,怎么有点农民嗨的感觉啊。Miss H和Lily异口同声地回击:“给你免费音乐剧看就不错,还瞎逼逼什么劲儿。”
这么想想,也是哦。
整个特拉法加广场都特别放松。排队入场的,欢呼的,不看音乐剧的坐在草坪上,伴随着音乐看书,吃三明治,聊天,听到喜欢的曲目起来鼓鼓掌,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一阵妖风,这种闲散放松的生活也蛮好的。
刚好读到好奇心日报的一篇文章,标题是《伦敦人发起一项为期一年的文化项目,想讨论“这个城市为何独特”》,在讲一个City Now City Future的伦敦博物馆项目。文章中提到的这个艺术项目,参与者不仅有移民妈妈,音乐人,艺术家,还有夜店酒吧老板,律师,总之,看得出整个城市的人对这座伟大城市的热爱。其中开放的很多项目计划,“所有的公众都可以通过提前预约报名的形式参与其中的讲座、展览和公开讨论”。
文章说:“六月下旬有一系列的讲座,第一场名为Memory,参与讨论的是艺术家、作家和建筑师。他们将以自己视角讨论在伦敦的居住体验。”
我刚来伦敦第三天,Miss H就让我去订了一个活动的票,这个活动是政府邀请所有在伦敦居住的人,和市长一起讨论这个城市的交通、安全、空气质量和环境、住房,还有经济。只需要注册,免费参与。我蛮想去看看的,但是心想是不是要伦敦户口才能参与啊。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注册了,居然就发票了。

对哒。
我发现,所有的伟大的城市,伦敦纽约巴黎上海,还有我钟爱的华盛顿,除了给个人极大的自由感之外,都能赋予居住在这个城市里的所有人一种“参与感”。
一个普通的伦敦人,想听音乐剧,要高雅的就去买票,没钱的也可以来特拉法加广场听片段;刚来伦敦三天,对这个城市有建议,你的声音也可以被听见。
特别喜欢伦敦这个政府官网,简单干净有力。London is open的标语说明了一切,让人大爱。

再一看曾经喜爱过的北京,都是这种略带蜜汁微笑的尴尬层出不穷。

最后我觉得,要附送一张北京市政官网的截屏,以做对比。

只有保持围笑啦。
谋谋谋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这周最开心的事,就是去看了Kylie Minogue (2人喜欢)
- 肌肉男大约翰 (6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