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
刚开始知道要去宜宾的时候,其实心里是拒绝的。 公司给我们项目部人员培训,介绍到项目地理位置的时候说:“宜宾很像十年前的重庆,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下车,你就能闻到一股酒味儿。” 我当时还以为这是我们领导在吹牛。 出发的时候,春节刚过。宜宾到重庆也就200多公里,我们早上出发,赶在中午到了。快到的时候,领导打开车窗,一股带着酒精气的酸味飘进来。他嗅了嗅,略带陶醉的说:“嗯,是这个味儿。” “可为什么是酸的?”“这是酒曲,发酵的味道,五粮液厂就在我们项目旁边。” 果然,我们办公的地方在五粮液大道上。 综合部主任率先驻扎在此,一番熟悉之后,带我们走进一家苍蝇馆子。这里的菜味道都很一般,除了一盘其貌不扬的凉菜。“这是冲菜,当地特色,用青菜做的,跟芥末很像,你们尝尝。”我不以为然,结果吃到一根特别“冲”的,醍醐灌顶。 先是酒味,再是这种醍醐灌顶的味道,这两个就是来宜宾最初刻在记忆里的味道。 第二天早上吃早饭。理所让然要去尝尝这里大名久仰的宜宾燃面。也是在街边的小餐馆,叫了一两燃面。不久,一盘面端上来,底下的面条均匀的裹着红油,上面撒着酥过的碎花生,碎芽菜,葱花,以及肉臊子。把这些都拌匀了,一口面条下去,有芽菜的咸鲜,花生的脆爽,肉末的脂香,还有葱花的香气,满足了我对“干拌面”这种食物的所有想象。后来,我和同事又在周边吃了几家店的燃面,各有千秋。芽菜,花生,葱花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肉臊子和拌面的红油。第一家的肉臊子是提前做好,冻在冰箱,吃的时候微波炉解冻,所以光有味道,并不鲜。他隔壁有一家的肉臊子是现做,吃的时候往上淋一瓢,很有滋味。还有一家的肉臊子偏肥,但是脂香更浓,有一家的燃面吃过一次就没敢吃,他们的辣椒油太辣了,吃得我连续喝了三碗面条汤。 第二天中午,我们吃的鲫鱼。这家店名为“葱葱鲫鱼”,招牌菜也是“葱葱鲫鱼”,是用泡椒和酸菜做的汤锅鲫鱼,上面撒了小半斤的葱段。宜宾的鲫鱼个头很小,一条只约二三两,不似重庆菜市场里的一条最少也有半斤或八两。我不爱吃鱼,不喜腥味,但这里的鱼都没有腥味,并且很鲜。这一顿我们每个人都连连称赞,算了一下,大约平均每人吃了有五六条鱼,我也吃了五条。 刚开始这几天我们没请到做饭的阿姨,都在外面的餐馆吃。有一天晚上很冷,大家缩着脖子到了餐馆,点了一个小火锅。小火锅端上来很惊喜,跟北方的铜锅造型很像。“烟囱”的部分里加了炭火,所以汤久久的沸腾着。汤底是用鸡骨和五花肉熬的,加了干黄花,胡萝卜,莴笋头同煮。重头戏是汤面上铺的那一层肉食,有好几种,一个炸好的酥肉,一个是用腊肉蒸熟后裹了淀粉炸好的丸子,还有一些肉饼,也像是腊肉蒸熟后剁碎做成的,只是比刚才的丸子更松软,入口即化;还有一些卤牛肉。火锅的蘸料是用泡椒,姜蒜和葱末加清水而成,用刚才那些农家风味的肉沾上这个作料吃,真的很妙。我不爱吃肉,这次也加入了争抢肉食的行列。迄今为止,这是我吃过猪肉最妙的做法。 后来我们请了一个做饭的阿姨,我记得她刚来第一个星期给我们做的菜,顿顿都是惊喜。第一天她煲了玉米胡萝卜排骨汤,汤浓味鲜,且宜宾的玉米脆又甜,粒粒汁浆饱满,大有水果玉米的风味。我连吃了好几块玉米才停。然后是红烧牛肉,用了当地产的玉兰片(冬笋或春笋加工后的笋片)做配菜,我第一次知道除了萝卜和土豆牛肉还可以这样配。牛肉的火候很到位,辣椒豆瓣香料都放得足足的,一口接一口,完全停不下来。同事说她一开始觉得这个阿姨做饭很一般,但这道牛肉征服了她。除此之外我还记得她做的几道菜,有一次蒸鱼,她把在鱼肚子里塞了葱姜,再剁上泡好的青椒,铺满整条鱼身,整出来的鱼有浓浓的泡椒香味,并且一点也不腥。还有泡椒猪肝,把猪肝切得薄薄的,配上黄葱的葱白,血皮菜,切碎了泡灯笼椒和泡姜,大火快炒出锅,特别有江湖菜的味道。只可惜,后面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她的厨艺一天比一天差,这几道菜,再也没吃到第一次吃的风味了。 公司不提供早餐。每天吃燃面当然也是不行的,于是我们都换着寻找好吃的早餐。我惊喜的在这边发现了一家肠粉店,肠粉是用舀一勺磨好的米浆倒进一个大蒸盘里,只很薄的一层,撒上葱花和蔬菜,蒸熟后用工具擀到盘子里,最后淋上熬好的酱汁即可。吃的时候热气腾腾,蒸熟的米浆成了软糯的米皮,咸鲜的酱汁味道刚好,通常我还会加两勺辣椒油。他家的辣椒油特别棒,加了很多芝麻和香料,以及少许的盐,香而不辣,回味悠长,现在说起来,鼻子里都还有他家的辣椒油香味。除了刚开始那两勺,我往往吃到一半还会加一勺,好几次都想问老板要配方,但是又没好意思。这本是广东早茶,酱汁是也是广式咸鲜风味。但宜宾这家老板为了适应四川口味,特地研发了泡椒味的酱汁,可惜我吃惯了原来的味道,没能适应这种新口味,但一同去的同事倒是很喜欢这种新酱汁。吃着吃着和肠粉店的老板成了朋友,后来肠胃不适,一连好久自己在寝室熬小米粥喝,再去寻肠粉吃,他们已经歇业好几天。后来才得知,夏天到了,他们跑到市中心的街道买宵夜,通常都会卖到凌晨,实在没精力经营早餐店了。努力奋斗的年轻人,我在心底为他们加油。 街边炒的菜 在宜宾,起初是寝室,办公室,食堂,三点一线。后来跟旁边理发店的老板相熟,下了班常去坐坐,又认识了几个老板的朋友,终于在宜宾也算是有了朋友。 有一次周末,我去理发店玩,谈话中无意说到以前自己炒的回锅肉,老板问,那露一手?我大言不惭说好。到中午,老板在门口架起砧板和电磁炉,买来五花肉,青椒,蒜苗,架势十足,请我开始表演。 在街边炒菜真是头一回。我依次放了干辣椒,花椒,葱姜蒜,豆瓣,蒜苗,然后是之前煸过一次的五花肉。肉刚放下,呲的一声,红红的云雾从锅里飘出来,整条街萦绕着肉香。干洗店的老板在一旁煮面,转过头来对说:好香啊。我喜滋滋的说,香就过来一起吃。因这一句褒奖,再也不觉得街边炒菜难为情。 还有一次,周末,下午一点左右。老板打电话说,朋友过来吃饭,店里走不开,大厨,江湖救急。我过去的时候,看见老板朋友正给一大锅土鸡焯水,看见我,笑嘻嘻的说救星来了。其实红烧鸡我也没做过,此刻箭在弦上,只得硬着头皮开工。待油温稍热,照旧把川菜都少不了的辣椒花椒葱姜蒜一起齐扔下,油温更热一点,放了许多泡椒,然后是新鲜的尖椒和仔姜,最后放焯好的鸡肉一起翻炒。鸡肉炒到肉皮上的油都煸出来,放适量开水,咕噜咕噜的闷。隔壁洗衣店的老板又探头出来,抿了抿嘴说,你们吃得真好。我笑着说,今天有客人。 鸡肉闷熟的时候,店里好多人,还有两位辣妈带着孩子过来。济济一堂,一起分享那盘红烧鸡,不多久便消灭了一大半。我很开心,似乎这个街边的炉灶有提升厨艺的魔力。但是不久之后就收到回重庆的号令,再无机会在这个有魔力的炉灶上做饭了。 花香 五月暖风微醺,加上宜宾地势平坦,是骑车的好时节。一次骑车进五粮液厂区(五粮液的厂区对外开放,打造独树一帜的五粮液景点),驶进一条林荫道时,突然一阵清幽的花香袭面,我停车细细观察,道路两旁种的都是黄桷兰。黄桷树在重庆处处可见,但我见到黄桷兰,似乎都是小时候,看它们被别在着装淡雅的小姐姐身上。这一阵清幽,不觉有了乡情,想起培训时领导说:宜宾很像十年前的重庆。愈发认可,不止形似,更是神似。 一次去理发店帮忙看店,店主去菜场买菜,顺道给我带回两小捆栀子花。我满心欢喜的回去腾出玻璃杯,清水养之。翌日下班,夕阳正好,推开宿舍门,一屋子夕阳,透着阵阵花香,恍惚间,看见了怀旧电影里才有的夏日时光。我缓缓走进这时光,像走近一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