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同身受》
每次心绪不安的时候,用喜欢找本书看看。以前,有一本《在爱中成长》随身书,大四毕业把它寄送回家了。现在,随身携带《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大二就买来放着的书,一共也就随便看了一两次遍。以前看的时候只是感觉文字写得很好,写出了感觉。此刻,再次阅读这本书,却是感同身受一些。
里面有一篇是“有的错,要用一生的努力去弥补”。我们曾经伤害的至亲之人,时时内疚之事,真的只能去弥补。我所伤害的一直是至亲之人,初中三年几乎每天都在和母亲争吵中度过。母亲认为我很懒惰,而我则认为母亲很偏心,谁让我在家排行第二,不上不下最受摧残。最厉害一次是因为争吵,我决定翘课在家和母亲一争高下。后来,母亲确实认输了,清楚记得当我大吼一声“我今天不克读书了,随你觉个够(今天不上学了,任凭您唠叨。)”,然后怒火冲冲到了二楼房间把门一砸关起来。母亲确实被呛着了,她到了房间外让我去上学,突然在门外哭起来,自己也哭起来,那时候我不知道是何感觉,好似心里有口恶气出了,却是很无奈,因为总是因为小事无休止的争论。后来,经过我以不上学的威胁,我们之间终于有些许安宁,最终的平静来源于我进入高中,离家独自在外上学。自从高中以来,我和母亲好似突然成长起来,我们彼此挂念,彼此问候,彼此理解,即使我在假期每天睡大觉,即使我违背了父母的意思,我们之间不曾再有过争吵。我们彼此记得那几年的争吵,却不曾再开口提过那些事。或许都明白那些过错,用余下的时间去弥补。
“十四年后的相互理解”,写到的对于父母的教育理解:你好了,他们会失落,他们会用尽全力保护你。你不好了,他们也会失落,他们觉得自己能力已经保护不你。还记得高中毕业填报大学时,我的母亲一直希望自己选择离家近的城市,同时选择师范或者医学类的专业。父母的观点是离家近安全,同时此类的专业出来好找工作。最终,我选择了离家两千多公里的北方城市,选择一个高大上而没有就业前景的专业。此时今日,突然想透很多。最近,因为不太好。家人一直打电话问自身的情况,问我有没有钱用,这么多年他们最大力度给我的保护是尽其所能的在经济上不短缺于我。他们总告诉我说:我们自己什么都不懂,你自己的一切都要靠自己把握。而我能给予的回答:没事,不用担心。我看见电话那边家人的担忧与失落,他们担忧着我我最近的状况,失落着自己没有能力保护于我。这些年,他们给予的爱与保护全寄托在于每次通话中担心我没有钱用,他们不懂用什么温暖语言与我彼此问候,不懂用什么道理给我引导方向。我曾不理解,我却又理解。因为我们彼此都一样。
那些我们不曾理解的,唯有感同身受才能体味真正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