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秋夜喜遇王处士》
秋夜喜遇王处士
王绩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读王绩的诗歌,会觉得很淡,像炎热时树荫下的微风,没有大雨那样淋漓,却有十分的润泽。淡极了的诗,品过以后,要有余韵,才会觉得不俗,毕竟大白话人人都会说,诗歌还是需要有独特的语言风格的。这让我想到了过去学画画的时候老师讲的一段轶事。
宋徽宗喜爱书画,他开设画学,亲自授课,培养绘画人才,开创了一代画风。当时画院的考试标准是:笔意俱全。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庙,有的把古庙画在丛林深处。他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那幅画构思巧妙,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庙。画上的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墙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
最好的画是这样,最好的诗歌自然也是这样的。
这首诗的诗眼在题目上,一个“喜”字把四个句子全串联起来,一二句写“遇”之前。秋天夜慢慢变长,芸藿(锄豆)和刈(割)黍的活路做完了,天色都暗下去,一天的辛劳也就告一段落。有关“芸藿”这个词我查阅翻译,有的说是锄豆田的杂草,这就和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很相似了;也有的说“藿”是指豆叶,《广雅•释草》中云“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藿叶可以食用,藿羹是平民吃的粗菜。按照句意来说,我更偏向于前一种解释。看来王绩归隐后,还是要学习陶渊明,拿起锄把下地耕种,体验劳动人民生活的。
三四句写“遇”之后,这是一个月圆之夜,光明洁净的月亮把豆田和黍田都照耀地闪着清白色的光,多么安宁、闲适啊,再加上有秋萤点点,给静谧永恒的清辉赋予了些灵动的姿态,身体虽因为白天的劳作而疲累了,但头上一轮明月、身旁又有挚友,如何不喜悦呢。“处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看来这个王处士和王绩学识相当、身份也相同,自然有说不尽的龙门阵了。
其实我读这首诗,还有一个大胆而魔幻的猜测,这个“王处士”会不会就是王绩本人呢?世上知音难求,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像王绩这样关注“主体我”的文人,不喜欢与人交往,是否因为不愿意主体被他者异化或物化呢 ?或许天地一轮明月,本该由灵魂自赏,像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又像张若虚“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还是像王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样说来,王绩的“喜”,就和我们下了班与好友相约不同了,而应该“喜”在孤独、“喜”在懂我与忘我、“喜”在顿悟和了然。
王绩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读王绩的诗歌,会觉得很淡,像炎热时树荫下的微风,没有大雨那样淋漓,却有十分的润泽。淡极了的诗,品过以后,要有余韵,才会觉得不俗,毕竟大白话人人都会说,诗歌还是需要有独特的语言风格的。这让我想到了过去学画画的时候老师讲的一段轶事。
宋徽宗喜爱书画,他开设画学,亲自授课,培养绘画人才,开创了一代画风。当时画院的考试标准是:笔意俱全。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庙,有的把古庙画在丛林深处。他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那幅画构思巧妙,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庙。画上的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墙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
最好的画是这样,最好的诗歌自然也是这样的。
这首诗的诗眼在题目上,一个“喜”字把四个句子全串联起来,一二句写“遇”之前。秋天夜慢慢变长,芸藿(锄豆)和刈(割)黍的活路做完了,天色都暗下去,一天的辛劳也就告一段落。有关“芸藿”这个词我查阅翻译,有的说是锄豆田的杂草,这就和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很相似了;也有的说“藿”是指豆叶,《广雅•释草》中云“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藿叶可以食用,藿羹是平民吃的粗菜。按照句意来说,我更偏向于前一种解释。看来王绩归隐后,还是要学习陶渊明,拿起锄把下地耕种,体验劳动人民生活的。
三四句写“遇”之后,这是一个月圆之夜,光明洁净的月亮把豆田和黍田都照耀地闪着清白色的光,多么安宁、闲适啊,再加上有秋萤点点,给静谧永恒的清辉赋予了些灵动的姿态,身体虽因为白天的劳作而疲累了,但头上一轮明月、身旁又有挚友,如何不喜悦呢。“处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看来这个王处士和王绩学识相当、身份也相同,自然有说不尽的龙门阵了。
其实我读这首诗,还有一个大胆而魔幻的猜测,这个“王处士”会不会就是王绩本人呢?世上知音难求,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像王绩这样关注“主体我”的文人,不喜欢与人交往,是否因为不愿意主体被他者异化或物化呢 ?或许天地一轮明月,本该由灵魂自赏,像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又像张若虚“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还是像王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样说来,王绩的“喜”,就和我们下了班与好友相约不同了,而应该“喜”在孤独、“喜”在懂我与忘我、“喜”在顿悟和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