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朱熹的历史世界》
这本书本是余英时应邀为《朱子语类》所作的序,写着写着就成了一本专著了,几经易稿,所以结构有点复杂。在第一章之前的“绪论”占了上册一半的篇幅。
宋代儒学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古文运动以“三代”为号召,提出全面重建秩序的要求,偏重于“外王”;第二阶段,以政治改革的姿态出现,王安石的新学代表了这一阶段的儒学的主流,认为内圣与外王同重,必先修内圣而后治平,但王学的内圣极力吸收释家之“道德性命”,此为同时代亦之初期道学家张载、二程所极力反对。因为道学家期望重塑儒家之内圣,并以此作为重建人间秩序的形而上的根据。当时佛家盛行,所以辟佛是当时道学家最大的课题。
注意,在这里,作者提到,道学家提出的“道德性命”指一种超时空的精神实体,一种在世上长生永存之物,这里称作“道体”。我觉得这可以看做是儒家的“宗教成分”,或者称为“玄学”部分,释家,道家都有玄学的成分存在,强调人可以转世再生或者长生不老,儒家较以上两者更为现实,强调个人不能够永世长存,但是还是有一个永恒存在的宇宙法则,称为“天”,“天理”,“太极”,“太和”,“太虚”或者“天序”。
宋代儒学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古文运动以“三代”为号召,提出全面重建秩序的要求,偏重于“外王”;第二阶段,以政治改革的姿态出现,王安石的新学代表了这一阶段的儒学的主流,认为内圣与外王同重,必先修内圣而后治平,但王学的内圣极力吸收释家之“道德性命”,此为同时代亦之初期道学家张载、二程所极力反对。因为道学家期望重塑儒家之内圣,并以此作为重建人间秩序的形而上的根据。当时佛家盛行,所以辟佛是当时道学家最大的课题。
注意,在这里,作者提到,道学家提出的“道德性命”指一种超时空的精神实体,一种在世上长生永存之物,这里称作“道体”。我觉得这可以看做是儒家的“宗教成分”,或者称为“玄学”部分,释家,道家都有玄学的成分存在,强调人可以转世再生或者长生不老,儒家较以上两者更为现实,强调个人不能够永世长存,但是还是有一个永恒存在的宇宙法则,称为“天”,“天理”,“太极”,“太和”,“太虚”或者“天序”。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