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地锦草血见愁
小时候在田间地头经常见到地锦草,只是当时不知道叫什么名字,问过大人,大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有时候要费很大劲儿才能拔一些回去喂兔子喂羊,拔断它的茎干,会有白色的黏黏的看起来像奶液的东西流出来,所以它又叫“奶液草”。记得在农村,无论是田间或者地头或者路旁还是石头缝等阴凉潮湿的地方随处可见这种植物,巴着地长的,像藤蔓一样紧贴着地面绵延开去,常常一大片一大片铺盖在地面,即使土质再差也能长得极其繁茂。所以小时候割草最喜欢拔它了,一棵草拔半天,羊啊兔子啊都喜欢吃。 我记住它还有一个原因。小时候野啊,不管不顾地满世界疯跑,和小伙伴打打闹闹,免不了有磕着碰着的时候,有时候不小心便难免不是胳膊就是膝盖的摔淌血,那时候大人见了便叱一声,随手抓一把这草,揉一揉往流血的地方一敷,奇了,这血还就真不流了!我觉得真是神奇极了!所以一直牢牢地记着它。离开家乡好多年了,再没见过这种草,突然有一天我在小区里闲逛的时候就看到一块荒地上这儿巴着一棵那儿巴着一棵这种满是童年回忆的草,很是开心,只是,没有羊儿也没有兔子了,我也稳重地不会让自己磕着碰着了。 我拍照查找资料,才知道,是地锦草。 《纲目》里这样形容:“地锦,田野及阶砌间皆有之,小草也。就地而生,赤茎,黄花,黑实,状如蒺藜之朵,断之有汁。”地锦草出自《嘉祐本草》。《本草图经》这样形容:“地锦草,生滁州及近道田野中。其苗叶细弱作蔓遍地,茎赤,叶青赤,中夏茂盛;六月开红花;细实。今医家取苗、子用之。”这两家的描述大同小异,和看到的差不多,地锦草的茎秆是紫红色的,叶片圆润光滑,每片叶子中间有一颗黑眼睛似的黑色斑点。据说它们吃起来酸酸的,我没吃过,羊儿兔儿吃过,它们也不能告诉我是啥滋味。小时候常常拿它的茎秆编好看的戒指,套在手上可能显摆了。 资料上说地锦常皱缩卷瞌,根细小。茎细,呈叉状分枝,表面带紫红色,光滑无毛或疏生白色细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空。单叶对生,具淡红色短柄或几无柄;叶片展平后呈长椭圆形。绿色或带紫红色,通常无毛或疏生细柔毛;先端钝圆,基部偏斜,边缘具小锯齿或呈微波状。杯状聚伞花序腋生,细小。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光滑。种子细小,卵形,褐色。气微,味微涩。叶上表面具红斑,蒴果被稀疏白色短柔毛。 地锦草还有几个别名,有地方叫“草血竭”“血见愁草”,这个可以理解,因为它具有极好的止血效果,被称为“血见愁”一点也不为过,有地方称为“红茎草”,因为它的茎秆是红色的,但是为什么又被称为“小虫儿卧单”我就不知其详了,难道是因为小虫儿喜欢卧在它那儿? 别看长的其貌不扬的,地锦草可是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的,民间至今还有着很多关于它的偏方呢。除了最普通的止血,像是感冒,咽喉肿痛,跌打损伤,咳血,乳汁不通它都有很好的疗效,对于一些肠胃病治愈率也是极高的。作为中药材的地锦草,在夏、秋二季采收,除杂晒干。可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止血。可以治疗痢疾、泄泻、黄疸、咳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乳汁不下;跌打肿痛及热毒疮疡等。 有时候不由人不感叹,长相平平的,往往心里美,看着不起眼的,往往有大作用。这段时间和花花草草打的交道多了,发现貌美高能的有,但是大多都是这种极不起眼却又高能的。嗯,不由我不往人身上想,美貌的人大家都喜欢,但是我宁愿看着一张平常的脸听她娓娓道来也不愿对着一张如花似玉的脸时时因为她的言语受到惊吓! 但是地锦草的本性是强悍的,它强大的繁殖力常常让它过界长到庄稼地里,弱小的作物因无力抵挡它们强势的入侵,一不留神就会锦草铺地而庄稼全无,所以必须定期进行清理,这也是我小时候那么喜欢割草时拔它的缘故。只是那时并不明白,地锦草身上体现着哲学——一分为二看人,凡事矛盾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