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大关键词带你认识今年上海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克里斯蒂安·蒙吉
“我对亚洲电影满怀尊敬,对即将看到的电影充满期待。但我深切的明白,比奖项更重要的是,电影节为电影与人生的交流和探讨,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好机会。”
——克里斯蒂安·蒙吉
昨日,上影节进行金爵奖颁奖典礼与红毯活动,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波兰等14个国家的电影进行了金爵奖的角逐。最终,在金爵奖评委会主席——蒙吉的带领下,评委会将金爵奖最佳影片颁给了菲律宾的《三轮浮生》。
蒙吉到底是谁?这位屡获戛纳大奖的东欧导演是什么来头?他有哪些作品,他的作品又有什么独到之处?跟着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克里斯蒂安·蒙吉吧。
1、戛纳学霸
纵观往年,应邀出任金爵奖评委会主席的电影艺术家不乏巩俐、王家卫、汤姆·霍伯、让·雅克·阿诺、吴宇森、丹尼·博伊尔、吕克·贝松、安德烈·萨金塞夫、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等重量级大咖,他们的到来,让“金爵”更添魅力。
而今年为主竞赛单元掌舵的,是罗马尼亚“新浪潮大师”克里斯蒂安·蒙吉。熟悉欧洲电影的观众,一定对他的名字不陌生。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过,如果说多兰是戛纳的“亲儿子”,那么蒙吉就是戛纳的“学霸”。自从2002年,他的首部长片《幸福在西方》入选戛纳电影节后,就开始了戛纳开挂之旅:
2007年,第二部作品《四月三周两天》获得金棕榈大奖;
2012年,《山之外》夺得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等多项大奖;
2016年,《毕业会考》获得最佳导演奖。
蒙吉的作品不多,但只要出手,就不会失手。
2、记者转导演
手握N多大奖的蒙吉,其实最初的专业是雅西大学的英美文学专业,之后又进入了布加勒斯特的电影专科学校,在30岁时才进入电影行业。成为电影导演之前,曾做过记者和教师。这一从业经历无疑对蒙吉后来的创作有着不小的影响:
作为老师,他非常关注报纸上的新闻,并从中思考它的社会意义。这个习惯,让他的影片中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冷静的思考;
而他的影片风格又像他当记者的职业要求一样:客观呈现事件本身,不站在道德高地评判是非。所以,观众经常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克制力十足的旁观镜头。
3、立足社会 批判现实
这位来自罗马尼亚的导演,影片剧作极其扎实,忽视立场和阶级,可以说赤裸裸的揭示了罗马尼亚的社会生活。他依靠人物关系构建出一幅社会权力机构的话语体系,用长镜头揭示罗马尼亚人压抑的生存现状,展现社会阵痛中的迷失身份的个人呐喊。
虽然蒙吉影片的主题大多立足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但在平淡缜密的文本之下,却拥有极强的冲突和戏剧感。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心动魄。更可贵的是,这种戏剧感并非来自于故事本身的结构,而是一步步为观众揭示生活的绝望,令角色的绝望感走进观众的内心。
4、罗马尼亚新浪潮的践行者
2000年,罗马尼亚电影工业跌入低谷,一些青年导演在国家电影基金的支持下开始拍摄自己的长片作品。这些作品语言风格比较接近,题材大多有关罗马尼亚后社会主义现实或齐奥赛斯库统治下的红色历史,因而获得了“新浪潮”之名(一说当事人并不认可这一称谓)。
拉杜·蒙泰安,《圣诞节后的星期二》
(入围2010年戛纳电影节)
蒙吉的片子几乎是把素材呈现给观众,只用情境创造情绪,不使用其他附加方法。他坚持不使用配乐,长镜头、手持摄影更是他的标配。
再一步观察可以发现,这一批导演发源于戛纳,也可以说是被国际电影节自身的需求所建构的。这一批影片均有着明显的“自我东欧化”的特征,无论是历史观抑或是政治态度的书写,均较为符合外界的某种期待和想象。
5、东欧电影领军人
身为东欧电影的领军人物,蒙吉非常关注罗马尼亚当下的电影市场,以及电影对大众的意义。如《山之外》探讨了宗教对于外来者的态度,《四月三周两天》是讲秘密堕胎的过程,《毕业会考》则是作弊与否的艰难选择。
蒙吉表示:“电影发明的初衷并不只是娱乐大众,它还可以做很多别的事情。这就是我对电影的态度。就让我们尽量保有我们对电影最本源的态度吧。”
这些影片有的来自报告文学,有的是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有的来自导演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事件。这些无一不是对现实主义的实践。
6、聚焦凡人的道德困境
蒙吉的电影中没有善恶的明确界限,多是一些感情的灰色地带,人们被迫做着没有选择的选择。琐碎的生活,形形色色各种职业的人们按照自己想法去生存,电影中所呈现的看似“值得批判”的行为,换个角度想也在情理之中。
《山之外》中阿丽娜企图揭发撒旦的信仰骗局,最后却在神父修女为她强行做的祷告中死去。所有人都是出于善意去帮助他人,最后反而招来恶果。
《四月三周两天》,Otilia为准备堕胎的室友Gabita找到一位地下医生。医生同意手术的要求居然是让Otilia献身自己。事后Otilia问男友,如果她怀孕他会怎么办,男友模棱两可的态度让她极为寒心。虽然堕胎成功,但她们却遭受来自社会的恶意。
《毕业会考》中的父亲,女儿因为被性侵,手臂受伤,为了女儿的前途去行贿老师。但是他却是个可以为女儿奉献一切的“好爸爸”,甚至有时还以“受害者”的姿态出现在影片中。
7、崇洋媚外?
蒙吉的影片到达高潮时,剧中的人物也到达情感爆发点,并引发一个永恒的命题:是否要离开?是否要离开罗马尼亚?
《幸福在西方》,一位年轻人的未婚妻劈腿外国人;
《山之外》, 阿丽娜爱维克琪雅,但维克琪雅爱上帝更多。爱而不得让阿丽娜试图将神父拽下神坛,维克琪雅也开始质疑自己的信仰,丧失信仰;
《毕业会考》,父亲对自己的国家感到悲观,希望女儿可以通过高考离开这个国家。
人们看似迫切的希望离开家乡,实则是希望离开这套既定的社会体系。在大环境下的个人话语被压制,想改变却不能,充斥着无力的宿命感。
8、对信任的探讨
离开与否,是个艰难的抉择。“信任”更是促使他们完成某个决定的催化剂:
《四月三周两天》,想要堕胎的少女室友买通一位地下医生,帮其堕胎(本片背景为1987年的罗马尼亚,在当时堕胎是违法行为),却又怕被医生告发,医生说,“信任是最重要的”;
《毕业会考》,通过物物交换,贿赂官员买通阅卷老师,面对犹豫不决的父亲,对方的回答是“这事要靠信任才能办成”;
往往是这些“信任”,令人性贪婪、罪恶的一面逐渐浮现。
是妥协还是反抗?选择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两个选择都是错误的。
蒙吉很聪明,他向你抛出问题,却从不给出答案。
9、蒙吉电影清单
《幸福在西方》
West
导演: 克里斯蒂安·蒙吉
主演: Dorel Visan / 科卡·布卢斯 /盖布瑞·斯巴修
类型: 喜剧
《四月三周两天》
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
导演: 克里斯蒂安·蒙吉
主演: 主演: 安娜玛丽亚·玛琳卡 / 劳拉·瓦西里 / 弗拉德·伊凡诺夫
类型: 剧情
《山之外》
Beyond the Hills
导演: 克里斯蒂安·蒙吉
主演: 米娜·斯特拉坦 / 克里斯蒂娜·弗罗托 / Dana Tapalaga / 克特莉娜·哈拉
类型: 剧情
《毕业会考》
Graduation
导演: 克里斯蒂安·蒙吉
主演: 阿德里安·蒂蒂耶尼 / 玛丽亚·维多利亚·德拉格斯 / 拉雷什·安德瑞斯
类型: 剧情 /家庭
——克里斯蒂安·蒙吉
昨日,上影节进行金爵奖颁奖典礼与红毯活动,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波兰等14个国家的电影进行了金爵奖的角逐。最终,在金爵奖评委会主席——蒙吉的带领下,评委会将金爵奖最佳影片颁给了菲律宾的《三轮浮生》。
蒙吉到底是谁?这位屡获戛纳大奖的东欧导演是什么来头?他有哪些作品,他的作品又有什么独到之处?跟着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克里斯蒂安·蒙吉吧。
1、戛纳学霸
纵观往年,应邀出任金爵奖评委会主席的电影艺术家不乏巩俐、王家卫、汤姆·霍伯、让·雅克·阿诺、吴宇森、丹尼·博伊尔、吕克·贝松、安德烈·萨金塞夫、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等重量级大咖,他们的到来,让“金爵”更添魅力。
而今年为主竞赛单元掌舵的,是罗马尼亚“新浪潮大师”克里斯蒂安·蒙吉。熟悉欧洲电影的观众,一定对他的名字不陌生。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过,如果说多兰是戛纳的“亲儿子”,那么蒙吉就是戛纳的“学霸”。自从2002年,他的首部长片《幸福在西方》入选戛纳电影节后,就开始了戛纳开挂之旅:
2007年,第二部作品《四月三周两天》获得金棕榈大奖;
2012年,《山之外》夺得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等多项大奖;
2016年,《毕业会考》获得最佳导演奖。
蒙吉的作品不多,但只要出手,就不会失手。
2、记者转导演
手握N多大奖的蒙吉,其实最初的专业是雅西大学的英美文学专业,之后又进入了布加勒斯特的电影专科学校,在30岁时才进入电影行业。成为电影导演之前,曾做过记者和教师。这一从业经历无疑对蒙吉后来的创作有着不小的影响:
作为老师,他非常关注报纸上的新闻,并从中思考它的社会意义。这个习惯,让他的影片中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冷静的思考;
而他的影片风格又像他当记者的职业要求一样:客观呈现事件本身,不站在道德高地评判是非。所以,观众经常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克制力十足的旁观镜头。
3、立足社会 批判现实
这位来自罗马尼亚的导演,影片剧作极其扎实,忽视立场和阶级,可以说赤裸裸的揭示了罗马尼亚的社会生活。他依靠人物关系构建出一幅社会权力机构的话语体系,用长镜头揭示罗马尼亚人压抑的生存现状,展现社会阵痛中的迷失身份的个人呐喊。
虽然蒙吉影片的主题大多立足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但在平淡缜密的文本之下,却拥有极强的冲突和戏剧感。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惊心动魄。更可贵的是,这种戏剧感并非来自于故事本身的结构,而是一步步为观众揭示生活的绝望,令角色的绝望感走进观众的内心。
4、罗马尼亚新浪潮的践行者
2000年,罗马尼亚电影工业跌入低谷,一些青年导演在国家电影基金的支持下开始拍摄自己的长片作品。这些作品语言风格比较接近,题材大多有关罗马尼亚后社会主义现实或齐奥赛斯库统治下的红色历史,因而获得了“新浪潮”之名(一说当事人并不认可这一称谓)。
拉杜·蒙泰安,《圣诞节后的星期二》
(入围2010年戛纳电影节)
蒙吉的片子几乎是把素材呈现给观众,只用情境创造情绪,不使用其他附加方法。他坚持不使用配乐,长镜头、手持摄影更是他的标配。
再一步观察可以发现,这一批导演发源于戛纳,也可以说是被国际电影节自身的需求所建构的。这一批影片均有着明显的“自我东欧化”的特征,无论是历史观抑或是政治态度的书写,均较为符合外界的某种期待和想象。
5、东欧电影领军人
身为东欧电影的领军人物,蒙吉非常关注罗马尼亚当下的电影市场,以及电影对大众的意义。如《山之外》探讨了宗教对于外来者的态度,《四月三周两天》是讲秘密堕胎的过程,《毕业会考》则是作弊与否的艰难选择。
蒙吉表示:“电影发明的初衷并不只是娱乐大众,它还可以做很多别的事情。这就是我对电影的态度。就让我们尽量保有我们对电影最本源的态度吧。”
这些影片有的来自报告文学,有的是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有的来自导演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事件。这些无一不是对现实主义的实践。
6、聚焦凡人的道德困境
蒙吉的电影中没有善恶的明确界限,多是一些感情的灰色地带,人们被迫做着没有选择的选择。琐碎的生活,形形色色各种职业的人们按照自己想法去生存,电影中所呈现的看似“值得批判”的行为,换个角度想也在情理之中。
《山之外》中阿丽娜企图揭发撒旦的信仰骗局,最后却在神父修女为她强行做的祷告中死去。所有人都是出于善意去帮助他人,最后反而招来恶果。
《四月三周两天》,Otilia为准备堕胎的室友Gabita找到一位地下医生。医生同意手术的要求居然是让Otilia献身自己。事后Otilia问男友,如果她怀孕他会怎么办,男友模棱两可的态度让她极为寒心。虽然堕胎成功,但她们却遭受来自社会的恶意。
《毕业会考》中的父亲,女儿因为被性侵,手臂受伤,为了女儿的前途去行贿老师。但是他却是个可以为女儿奉献一切的“好爸爸”,甚至有时还以“受害者”的姿态出现在影片中。
7、崇洋媚外?
蒙吉的影片到达高潮时,剧中的人物也到达情感爆发点,并引发一个永恒的命题:是否要离开?是否要离开罗马尼亚?
《幸福在西方》,一位年轻人的未婚妻劈腿外国人;
《山之外》, 阿丽娜爱维克琪雅,但维克琪雅爱上帝更多。爱而不得让阿丽娜试图将神父拽下神坛,维克琪雅也开始质疑自己的信仰,丧失信仰;
《毕业会考》,父亲对自己的国家感到悲观,希望女儿可以通过高考离开这个国家。
人们看似迫切的希望离开家乡,实则是希望离开这套既定的社会体系。在大环境下的个人话语被压制,想改变却不能,充斥着无力的宿命感。
8、对信任的探讨
离开与否,是个艰难的抉择。“信任”更是促使他们完成某个决定的催化剂:
《四月三周两天》,想要堕胎的少女室友买通一位地下医生,帮其堕胎(本片背景为1987年的罗马尼亚,在当时堕胎是违法行为),却又怕被医生告发,医生说,“信任是最重要的”;
《毕业会考》,通过物物交换,贿赂官员买通阅卷老师,面对犹豫不决的父亲,对方的回答是“这事要靠信任才能办成”;
往往是这些“信任”,令人性贪婪、罪恶的一面逐渐浮现。
是妥协还是反抗?选择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两个选择都是错误的。
蒙吉很聪明,他向你抛出问题,却从不给出答案。
9、蒙吉电影清单
《幸福在西方》
West
导演: 克里斯蒂安·蒙吉
主演: Dorel Visan / 科卡·布卢斯 /盖布瑞·斯巴修
类型: 喜剧
《四月三周两天》
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
导演: 克里斯蒂安·蒙吉
主演: 主演: 安娜玛丽亚·玛琳卡 / 劳拉·瓦西里 / 弗拉德·伊凡诺夫
类型: 剧情
《山之外》
Beyond the Hills
导演: 克里斯蒂安·蒙吉
主演: 米娜·斯特拉坦 / 克里斯蒂娜·弗罗托 / Dana Tapalaga / 克特莉娜·哈拉
类型: 剧情
《毕业会考》
Graduation
导演: 克里斯蒂安·蒙吉
主演: 阿德里安·蒂蒂耶尼 / 玛丽亚·维多利亚·德拉格斯 / 拉雷什·安德瑞斯
类型: 剧情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