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物事
镬灶间
老家传统的房屋格局,一般是三间坐北朝南的正房。居中那间全敞开,称为“上间”①,里面摆放祖宗牌位,是做月节头和举行婚丧嫁娶仪式的场所。东屋一般为户主居室,西屋为老人、儿女居室。
另外,会在屋后建一间稍小平房,用作烧火煮饭的厨房。厨房,在家乡的俚语里叫“镬灶间”。
旧时,镬灶间都有一座高约一米、长约二米的“镬灶”,所以叫镬灶间倒也贴切。灶,一般都是双眼灶,灶台上放两口大镬。大镬之间,一前一后竖排着两口小小的汤罐,在饭菜未熟时,汤罐水会先烧开,汤罐水可用来洗脸刷碗。
早年,乡间空气干净,一早一晚,炊烟升起,阳光斜照,整个村镇都淹没在一片蓝色的烟雾中,这是令人难忘的美景。而今,乡间的房子也都换作了砖混结构的通天房,楼上楼下。炊烟美景不见了,镬灶间这个词汇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语言。
换糖
旧时,乡间有一种叫“换糖”的营生。大抵是一换糖人挑一副扁担,后脚箩装着沿街收来的破烂,前脚箩上平放一块木板,板上是一盘很大的“白糖”,用粽箬②包好。
换糖人手里拿着个拨浪鼓,沿街摇着,吆喝“换糖呃”。有时还唱:套鞋爿、篮球鞋爿、凉鞋爿、拖鞋爿、钢中爿、洋锅爿……罐头瓶、啤酒瓶、老酒瓶,鸡毛、鸭毛、牙膏壳,有了换呃?
“换糖”其实就是借敲糖之名,行收破烂之实。换糖时敲的白糖就是麦牙糖。记得那种白糖特别好吃,有点甜,但不会腻,可能是薄荷放得多了,每次吃到嘴里,丝丝凉气都要嗞嗞地往鼻孔里钻。
换糖人的白糖,是乡下自家做的,不卖的,担到镇上来和人换些废铜烂铁、废旧物品。所以小时候我和哥哥特别留意积攒废品,每当听到外面有拨浪鼓响,就会带着它们冲出去换糖吃。
那时乡间换糖的一般都是衣着干净的中年男子,和蔼可亲。放下扁担,拿起小铁铲和铁板,要多敲就多敲,要少敲就少敲。因为白糖很硬,敲的时候会有金石之音,一群小孩子围着喊着:多点、多点。场面很是可爱。
直到现在,我还非常想念这个场景。只是这种以物贸物的古风,今天已经没有了。

打炒米
习惯了乡下生活的孩子能吃到的东西很多。诸如春天山坡上的小麦藐、野栗子、野苹果,夏天园地里的番茄、田瓜、金铃子③等。到了冬天什么也吃不到时,小伙伴们就聚在一起,点上火,炒炒豆,煨番薯等,都是很有意思的美味。但相比之下,我还是觉得“炒米”是整个冬天里能吃到的最好“散嘴”④。
一根扁担、一团炉火、一个木风箱、一个黝黑的像炸弹一样的炒米机,这就是乡间打炒米师傅的挑子。与其他生意不同的是,打炒米不需要叫喊吆喝,“嘭……”的一声,便会引来一大堆嘴馋的孩子。
每到冬天,街头巷尾只要有炒米机出现,立马就聚满了大大小小的孩子,他们手里拿着各式各样的容器,装着米,将打炒米的摊子团团围在中间。
记忆中,打炒米师傅的脸和手都是漆黑漆黑的。他就将炉子支在路边,一手转着炒米机,一手拉着风箱。呼呼的风箱吹着炉底,他时不时往火炉里加点煤块。转了大概六七分钟,他会迅速地把炒米机从炉火上移开,放到麻袋口……对边上的孩子大喊一声:“走呃!”
孩子们捂着耳朵退后,等着那一声震耳欲聋的“嘭”,然后一哄而散,然后又会飞快地跑到麻袋前,吵着“这个是我屋里的,这个是我屋里的”。
打完炒米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街上几乎所有的小孩子衣兜里都会装一把炒米到处跑。兜兜里是鼓鼓的炒米,空气里也到处都是炒米的香味。
可惜儿时的生活已不能重复,打炒米也逐渐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忘,在那些模糊的记忆里,谁还能召回那群孩子,重复那个场景?
卖螺和人头书
卖螺的一般都是东门头人。在夏日夜晚,一个半大孩子抱了个桶盘,沿街叫卖:“螺要呃,螺呃。”那时还是石板街面,卖螺的孩子穿着“木笃当”(木拖鞋)走过石板,“的的笃笃”的拖踏声,此起彼伏,错落有致,不时地打破老街的宁静。
夏日傍晚,太阳落山。当大人们搬出长凳、角排凳、藤椅、躺椅等,在街边消闲乘凉时。我们就等着那“螺要呃,螺呃”的吆喝声响起。那时卖螺用小瓢羹舀,一瓢是一分还是两分忘了。
“在儿时的记忆中,那种小小的海螺加葱姜炒熟后,放嘴边轻轻一吸,里边的螺肉尽数吸出,那味道集鲜、咸、香于一体,至今思之犹余味无穷。”(斯加先生语)
乘凉时,我们小孩子除了央求大人买螺解馋,多半还是为了书摊上的“人头书”⑤。乘着天光未暗,书摊会把人头书摆到外边来,拉一道一道的线绳,人头书便是一本一本地挂在线绳上的。一分钱看一本,花上五分钱,还多奖几本看,足以看上半天的。
那个时候,感觉我有看不完的人头书,《三国演义》、《杨家将》、《封神榜》、《隋唐演义》……童年的时光便在人头书中不经意地打发了,常常因为看书忘了回家。

文中方言注解:
① 上间:以前家乡人不管住茅草屋还是住瓦房,都会辟出专门的“上间”来摆放祖宗的牌位。在以后的日子里,祭祖的事情都在此间进行。“上间”是一个家庭最为神圣的地方。
② 粽箬:在乡间,这些被用作包裹粽子的箬叶被称为“粽箬”。十几张粽箬叠在一起,再被仔细地束成了一把,整整齐齐地叠在脚箩里。一大早,卖粽箬的村妇嗓音甜甜的,悠长的“卖粽箬呃”,久久地萦绕在老街老巷。
③ 金铃子:也叫荔枝瓜,夏天时乡间常有。它一般在墙角屋后爬藤,与牵牛花、夜饭红为伍。虽然它有个听上去似不错的学名,但它却属土果一类,不登大雅之堂,街市上也少见。
④ 散嘴:零食。
⑤ 人头书:连环画。
时有风吹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1945年中共浙南游击队下海筹饷始末
- 大陈岛流亡者,乱世夹缝中的生存困局(1949-1955) (1人喜欢)
- 陈光裕的1949: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 (2人喜欢)
- 海匪招安 (4人喜欢)
- 探访雁荡八老爷墓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