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蕴藏的惊悚 ——评1960年美版《惊魂记》
镜头里蕴藏的惊悚
——评1960年美版《惊魂记》
黑白的画面压抑着观众的内心,惊悚的题材也使观众在观看影片之前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并从影片开始之后就小心翼翼的期待着剧情的跌宕起伏。但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似乎已经摸透的观众的心思,于是他将彩色时代的影片用以黑白处理,并在影片开始之前配上了急促、紧张的背景音乐。音乐作为一种极其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联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音乐声中,你可以借着听觉来感受身边潺潺的流水或者眼前缕缕升起的炊烟,而急促、紧张的音乐也会让你感到一丝丝不安,预示着恐怖的来袭。这种联觉伴随着演职人员的公布渐渐弥漫起了一股灰色的低气压,由此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和情感。
当音乐结束,影片正式开始,坐在银屏前的你,是否也有一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但三分钟的音乐戛然而止,灰色的画面,无声的长镜头,让观众又陷入了另一种压抑。在我看来,《惊魂记》整部影片都在很熟练的使用听觉感受,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游刃有余的操控着音乐的按键,“play”“off”每一次的变换都会使观众的内心产生不小的波澜。就像玛丽莲在浴室被杀的那场戏,导演在熟练的运用画面蒙太奇的手法时也在操控着音乐的蒙太奇,伴随着凶手一刀接着一刀和玛丽莲被害时因惊恐而被放大的瞳孔,如果这个画面没有音乐的配合,就会让观众失去置身其中的通感。正是因为这种一点点刺激性音乐的配合,才会使观众在观看画面的同时,会因为听觉的缘故去联想那个场景,将自己本身置身事内,仿佛自己就在浴室外观看着这一案发现场,一点一点的戳着观众的内心。
希区柯克对于镜头的处理也如同对音乐的热衷一样。我们先就整部影片的宏观来看,希区柯克对于长镜头的运用是纯熟的。在影片的叙事部分,比如玛丽莲在办公室与同事的交谈,客户交给她4万块钱,以及到后期,私家侦探来诺曼·贝茨的旅店盘问,导演都运用了长镜头来进行叙事,让影片看起来很舒缓,包括在诺曼·贝茨将玛丽莲的车以及尸体沉入沼泽时,导演也运用了长镜头来展现诺曼的负罪的背影,这种手法也是为最后结局,解释诺曼精神分裂的一个铺垫。但导演在整部影片的长镜头和蒙太奇之间的切换把握住了很恰当的节奏。整部影片,从开始用舒缓的叙事长镜头讲述玛丽莲和情人的生活现状,并且说明了整个故事源头:四万块钱的由来。接着,导演在玛丽莲拿着四万块钱回到家中的场景时,使用了蒙太奇手法,拼接了多个镜头,体现了玛丽莲对四万块钱的纠结。接着,玛丽莲开始驾车出逃,本来开始还是淡定的她在看到老板之后变得神色慌张起来,接着节奏开始变快,镜头在老板疑虑的面色和玛丽莲紧张的神情中来回切换。最终,玛丽莲成功出逃,影片又回到了平稳的长镜头。整个影片都在反复的切换着镜头,已达到不同的情感效果。很多人都认为,玛丽莲在浴室被杀的戏份最为恐怖,但是笔者却更倾向于,玛丽莲的姐姐莱拉在地下室找到诺曼母亲的一幕。这个片段,导演熟练的运用了剪辑的效果来渲染恐怖紧张的气氛,当莱拉转动地下室里转动诺曼母亲的椅子时,一张骷髅脸赫然出现,伴随着莱拉的尖叫,下一个镜头中诺曼男扮女装持刀而下,却一把被山姆推倒。虽然仅仅只有三个镜头,但第一个镜头的出现,已经让观众恍然大悟,接下来的两个镜头则更多的是让观众处于意料之外的恐惧。与其说是镜头剪辑效果,更不如说时导演对于精神分析的绝妙。
精神分析学理论的代表作,法国电影理论学家麦茨发表的《想象的能指》中提出了以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原理和模式为依据,结合电影符号学,全面解释了电影机制主体价值观看过程和主体创作过程的心理学。希区柯克也正是运用了这种精神分析的原理,使影片通过探索精神分裂病人的犯罪行为和心理,来制造悬疑的环境,使影片一步一步,有条理的发展,并在最后通过警长的案情梳理来揭开谜底。不到最后一步,谁也不知道真相,观众就如次的被导演带入到精神犯罪的大环境中,与莱拉和山姆一起寻找诺曼的秘密。这正是影片的成功之处。
借用新浪网对《惊魂记》的评价:《惊魂记》不仅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技巧最为纯熟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心理恐怖惊悚片的开山之作。这部电影的价值首先在于它开辟了一个电影类型,精神问题导致的犯罪行为从此成为电影的主题,而相对于躲在门后惊吓观众的恐怖片,《惊魂记》对于人类心理直至精神层面的剖析使之可以登堂入室成为经典。《惊魂记》的价值还在于它在具备艺术价值的同时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并且随着时光的推移愈发显现出超凡的价值。
——评1960年美版《惊魂记》
黑白的画面压抑着观众的内心,惊悚的题材也使观众在观看影片之前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并从影片开始之后就小心翼翼的期待着剧情的跌宕起伏。但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似乎已经摸透的观众的心思,于是他将彩色时代的影片用以黑白处理,并在影片开始之前配上了急促、紧张的背景音乐。音乐作为一种极其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联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音乐声中,你可以借着听觉来感受身边潺潺的流水或者眼前缕缕升起的炊烟,而急促、紧张的音乐也会让你感到一丝丝不安,预示着恐怖的来袭。这种联觉伴随着演职人员的公布渐渐弥漫起了一股灰色的低气压,由此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和情感。
当音乐结束,影片正式开始,坐在银屏前的你,是否也有一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但三分钟的音乐戛然而止,灰色的画面,无声的长镜头,让观众又陷入了另一种压抑。在我看来,《惊魂记》整部影片都在很熟练的使用听觉感受,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游刃有余的操控着音乐的按键,“play”“off”每一次的变换都会使观众的内心产生不小的波澜。就像玛丽莲在浴室被杀的那场戏,导演在熟练的运用画面蒙太奇的手法时也在操控着音乐的蒙太奇,伴随着凶手一刀接着一刀和玛丽莲被害时因惊恐而被放大的瞳孔,如果这个画面没有音乐的配合,就会让观众失去置身其中的通感。正是因为这种一点点刺激性音乐的配合,才会使观众在观看画面的同时,会因为听觉的缘故去联想那个场景,将自己本身置身事内,仿佛自己就在浴室外观看着这一案发现场,一点一点的戳着观众的内心。
希区柯克对于镜头的处理也如同对音乐的热衷一样。我们先就整部影片的宏观来看,希区柯克对于长镜头的运用是纯熟的。在影片的叙事部分,比如玛丽莲在办公室与同事的交谈,客户交给她4万块钱,以及到后期,私家侦探来诺曼·贝茨的旅店盘问,导演都运用了长镜头来进行叙事,让影片看起来很舒缓,包括在诺曼·贝茨将玛丽莲的车以及尸体沉入沼泽时,导演也运用了长镜头来展现诺曼的负罪的背影,这种手法也是为最后结局,解释诺曼精神分裂的一个铺垫。但导演在整部影片的长镜头和蒙太奇之间的切换把握住了很恰当的节奏。整部影片,从开始用舒缓的叙事长镜头讲述玛丽莲和情人的生活现状,并且说明了整个故事源头:四万块钱的由来。接着,导演在玛丽莲拿着四万块钱回到家中的场景时,使用了蒙太奇手法,拼接了多个镜头,体现了玛丽莲对四万块钱的纠结。接着,玛丽莲开始驾车出逃,本来开始还是淡定的她在看到老板之后变得神色慌张起来,接着节奏开始变快,镜头在老板疑虑的面色和玛丽莲紧张的神情中来回切换。最终,玛丽莲成功出逃,影片又回到了平稳的长镜头。整个影片都在反复的切换着镜头,已达到不同的情感效果。很多人都认为,玛丽莲在浴室被杀的戏份最为恐怖,但是笔者却更倾向于,玛丽莲的姐姐莱拉在地下室找到诺曼母亲的一幕。这个片段,导演熟练的运用了剪辑的效果来渲染恐怖紧张的气氛,当莱拉转动地下室里转动诺曼母亲的椅子时,一张骷髅脸赫然出现,伴随着莱拉的尖叫,下一个镜头中诺曼男扮女装持刀而下,却一把被山姆推倒。虽然仅仅只有三个镜头,但第一个镜头的出现,已经让观众恍然大悟,接下来的两个镜头则更多的是让观众处于意料之外的恐惧。与其说是镜头剪辑效果,更不如说时导演对于精神分析的绝妙。
精神分析学理论的代表作,法国电影理论学家麦茨发表的《想象的能指》中提出了以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原理和模式为依据,结合电影符号学,全面解释了电影机制主体价值观看过程和主体创作过程的心理学。希区柯克也正是运用了这种精神分析的原理,使影片通过探索精神分裂病人的犯罪行为和心理,来制造悬疑的环境,使影片一步一步,有条理的发展,并在最后通过警长的案情梳理来揭开谜底。不到最后一步,谁也不知道真相,观众就如次的被导演带入到精神犯罪的大环境中,与莱拉和山姆一起寻找诺曼的秘密。这正是影片的成功之处。
借用新浪网对《惊魂记》的评价:《惊魂记》不仅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技巧最为纯熟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心理恐怖惊悚片的开山之作。这部电影的价值首先在于它开辟了一个电影类型,精神问题导致的犯罪行为从此成为电影的主题,而相对于躲在门后惊吓观众的恐怖片,《惊魂记》对于人类心理直至精神层面的剖析使之可以登堂入室成为经典。《惊魂记》的价值还在于它在具备艺术价值的同时获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并且随着时光的推移愈发显现出超凡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