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用过的社交平台。。。
六月末,屋外蝉声阵阵,我又鬼使神差地点开了豆瓣,已经好久没用这个社交平台。于我来说,称它为社交平台似乎不太合适,因为我从未用它进行过社交活动,它反而像我放在屋子角落里的一本日记本,偶尔想起,会想要拾起来吹吹灰,再看一眼。但不知为什么,我突然很想要重拾这本日记本,看来我真的需要一个地方好好整理的自己的感悟、情绪以及思考,尽管对我来说,表达真实的自我是一件很不好意思的事情。但是我还是想要尽管克服自己,也因为每天像蜜蜂一样忙忙碌碌而仍感迷茫,我内心对于自己未来还是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线路,我需要不断地思考,总结,突破原有的局限。虽然感觉很艰难,但是却让我感觉更加踏实,感觉自己在进步在成长在增长经验条。
提到豆瓣,心血来潮,今天忍不住想要聊聊我所用过的社交平台,以及对它们各自的感受。最早应该要追溯到QQ了,我是小学六年级才加入QQ的,当时我还很羡慕哥哥姐姐位数比较少的QQ号码,觉得他们的号很高级。我记得当时我的号还是六开头,但人生第一号早就被我弄丢了。除此之外,QQ里那各种黄砖、绿砖、红砖也让我心生向往,无奈小学生实在没什么钱,所以我也只能眼巴巴的望着。可以说,QQ陪伴了我的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尽管现在用的非常少了,但还是时不时想要登录空间看一看尽管一言不发。QQ也记录了我的少年时代,跟朋友各种瞎聊,虽然已经忘了聊天的内容,但是那种快乐还能回忆起。还有跟喜欢的男生的聊天,尽管并不多,说过的话,也仅限于朋友之间的问候,但寥寥数语却可以让当时的我开心很久。现在那些过去就如同一列不回回头的列车离我而去,像一阵风呼啸而过。我还记得自己曾经非常重视QQ空间的留言板,那时的我认为这是人缘的象征。留言数量多代表你人缘好,我心心恋恋那个数量,所以格外在意,想要提升它的留言数量,最喜欢别人来我空间刷屏了。但又傲娇地希望别人主动来留。还有留言板的访客记录,也是我很关注的一个地方,哈哈,这些都是很针对人性的设计。但我不是很想留下自己的访客记录,所以人都是想要窥探别人,却又想塑造自己高冷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 =)。总之,QQ里真的承载了太多的回忆呀。我很感谢我自己不爱删留言,所以还可以看见往日岁月,虽然真的很多二逼的吐槽,但也还是很亲切,像看着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小姑娘,真想摸摸她的头,说别烦恼慢慢就长大啦。
之后我又开通了微博。其实我一直都很喜欢微博,除了它的短字数的即时分享功能,最重要的是它拉近了我与向往但却遥不可及的人的距离,当然这个距离拉近也是网络空间上的。除了可以看喜欢的明星的动态外,还有喜欢的作家,音乐人。此外,还有那些优秀的人,他们有在校的学生,或是已经工作的人,但因为更加聪明或是更努力,比普通大众多了一些智慧和经历。因此他们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以及向往更广阔的天地的梦想。#插播一条:也是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毕业哈佛的优秀男生分享的读书笔记。他讲到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什
么?《小王子》里有一句话可以借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望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会他们如何渴望大海就够了#我想,在微博里,我发现那样一个精彩的世界。在我的一亩三分地之外,我看到原来有些人的日子过得那么精彩、那么有意义。虽然刷多微博挺影响学习,但微博真的是让我渴望大海的源发地。
然后我又开了人人,其实人人真的是我用的最少的,发了两三条动态,之后几乎就不用了,也因为我的同学朋友用人人也很少。而现在它似乎也成为一个尘封品了,那仅有的几条动态也被我都删了。
之后又是豆瓣了,我记得我开通豆瓣的时候豆瓣还是很火的。那时它给我的印象,就是这是一个聚集了很多文艺青年的地方,大家谈论音乐、诗歌、电影。但是我仍然像一个旁观者,并未真正加入进行,但是它的小众安静却让我很喜欢,所以我把它当做一个网络日记本。
最后是微信,它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几乎占据了我社交活动的百分之七八十。但其实我却不是很感冒,它的扫码加好友很方便,还有建群也很便利。但是却让我觉得很嘈杂,尤其是朋友圈,像一个信息流,里面有很久的朋友,也有一面之交的陌生人。但大多都安静的躺在好友区里,不来不去。然而我是离不开微信的,无论工作学习还是交际,它的重要性自不必说。据腾讯四月份更新的《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根据这份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12月微信全球共计8.89亿月活用户。我们早已经进入了微信时代。然而在这个急剧变动的时代,未来还会朝哪走,我拭目以待。
提到豆瓣,心血来潮,今天忍不住想要聊聊我所用过的社交平台,以及对它们各自的感受。最早应该要追溯到QQ了,我是小学六年级才加入QQ的,当时我还很羡慕哥哥姐姐位数比较少的QQ号码,觉得他们的号很高级。我记得当时我的号还是六开头,但人生第一号早就被我弄丢了。除此之外,QQ里那各种黄砖、绿砖、红砖也让我心生向往,无奈小学生实在没什么钱,所以我也只能眼巴巴的望着。可以说,QQ陪伴了我的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尽管现在用的非常少了,但还是时不时想要登录空间看一看尽管一言不发。QQ也记录了我的少年时代,跟朋友各种瞎聊,虽然已经忘了聊天的内容,但是那种快乐还能回忆起。还有跟喜欢的男生的聊天,尽管并不多,说过的话,也仅限于朋友之间的问候,但寥寥数语却可以让当时的我开心很久。现在那些过去就如同一列不回回头的列车离我而去,像一阵风呼啸而过。我还记得自己曾经非常重视QQ空间的留言板,那时的我认为这是人缘的象征。留言数量多代表你人缘好,我心心恋恋那个数量,所以格外在意,想要提升它的留言数量,最喜欢别人来我空间刷屏了。但又傲娇地希望别人主动来留。还有留言板的访客记录,也是我很关注的一个地方,哈哈,这些都是很针对人性的设计。但我不是很想留下自己的访客记录,所以人都是想要窥探别人,却又想塑造自己高冷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 =)。总之,QQ里真的承载了太多的回忆呀。我很感谢我自己不爱删留言,所以还可以看见往日岁月,虽然真的很多二逼的吐槽,但也还是很亲切,像看着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小姑娘,真想摸摸她的头,说别烦恼慢慢就长大啦。
之后我又开通了微博。其实我一直都很喜欢微博,除了它的短字数的即时分享功能,最重要的是它拉近了我与向往但却遥不可及的人的距离,当然这个距离拉近也是网络空间上的。除了可以看喜欢的明星的动态外,还有喜欢的作家,音乐人。此外,还有那些优秀的人,他们有在校的学生,或是已经工作的人,但因为更加聪明或是更努力,比普通大众多了一些智慧和经历。因此他们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以及向往更广阔的天地的梦想。#插播一条:也是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毕业哈佛的优秀男生分享的读书笔记。他讲到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什
么?《小王子》里有一句话可以借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望他们做这个做那个,你只要教会他们如何渴望大海就够了#我想,在微博里,我发现那样一个精彩的世界。在我的一亩三分地之外,我看到原来有些人的日子过得那么精彩、那么有意义。虽然刷多微博挺影响学习,但微博真的是让我渴望大海的源发地。
然后我又开了人人,其实人人真的是我用的最少的,发了两三条动态,之后几乎就不用了,也因为我的同学朋友用人人也很少。而现在它似乎也成为一个尘封品了,那仅有的几条动态也被我都删了。
之后又是豆瓣了,我记得我开通豆瓣的时候豆瓣还是很火的。那时它给我的印象,就是这是一个聚集了很多文艺青年的地方,大家谈论音乐、诗歌、电影。但是我仍然像一个旁观者,并未真正加入进行,但是它的小众安静却让我很喜欢,所以我把它当做一个网络日记本。
最后是微信,它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几乎占据了我社交活动的百分之七八十。但其实我却不是很感冒,它的扫码加好友很方便,还有建群也很便利。但是却让我觉得很嘈杂,尤其是朋友圈,像一个信息流,里面有很久的朋友,也有一面之交的陌生人。但大多都安静的躺在好友区里,不来不去。然而我是离不开微信的,无论工作学习还是交际,它的重要性自不必说。据腾讯四月份更新的《2017微信用户&生态研究报告》。根据这份报告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12月微信全球共计8.89亿月活用户。我们早已经进入了微信时代。然而在这个急剧变动的时代,未来还会朝哪走,我拭目以待。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