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读书课《天子章》(2)
在天子一爵的语境里,“一人”的含义就很微妙了,天子作为“一人”并不是“核心”,而仅仅是众人之一、众爵之一。
【经】爱敬尽於事亲,而德教加於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述】这一句主要有三个问题,一个是“百姓”与“四海”,一个是“刑”,在一个是“盖”
关于“百姓”和“四海”,郑注、孔注没有专门探讨。刘炫和明皇注、邢疏则均提醒说,“百姓”既有百官的原意,也有兆庶民众的意思,但此处理应是后者。因为“四海”是“九州之外”(刘炫),是“四夷”(唐明皇),所以“百姓”只能做民众来讲,才能和“四海”一起讲得通。
关于“刑”,郑玄认为就是“行”,即表现、显露、流行的意思;而孔注、明皇注均认为是“刑”,即取法、法则的意思。这是一个文字学问题,目前应该说有较为科学的答案,因为先秦的古籍很多类似的表述,均同“行”,郑注为长。
关于“盖”,郑玄认为是“谦辞”,就是话说的不圆满的意思;孔注、明皇注认为是“略”,即纲举目张、简单说说的意思。这个理解,皮锡瑞隔空批判刘炫是胡说。其实,两个意思虽然有区别,但委实差不多。
【案】这一句,无可争辩的讨论天子之孝,各家的意思区别不大,包括郑玄,都认为这一句就是在讲天子。只有天子,才会有加於百姓、刑于四海的身份地位。
但是,我们作为读者,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对父母的爱敬,如何推导到对百姓的德教呢?上一节读书课上,我的公号里就有朋友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确实启发了我,发现郑玄的逻辑确实是最严密的,郑玄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天子章》的第一句,“爱亲者不敢恶于人……”,就是能够进行“推导”的逻辑说明,郑玄认为:一个敬爱父母的人,就不敢怠慢他人的父母,因为他怠慢别人的父母,别人也会怠慢他的父母。(这意味着:自己的父母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受到了别人的怠慢,也就是自己间接不敬爱父母了)
而孔传、唐明皇等则认为:天子敬爱自己的父母,并通过兼爱、博爱,达到对臣民百姓的爱。
对比上述两种解释,体会一下,就能发现孔传、唐明皇的注释是武断的,并没有解答“对父母的爱如何就推导到对百姓的爱”,就好像这一推的过程是天经地义的。而郑玄的逻辑是严密的:一个人因为担心别人不敬爱自己的父母,所以一定要尊重他人的父母;尊重他人的父母,就是敬爱自己的父母。
郑玄这第一句的解释,并不是说天子,而是泛指所有的人,天子自然也不例外。
在这个大前提下来理解本句,郑玄的意思就贯通了:
天子对父母要爱敬,既有直接的爱敬,也不能忽略间接的爱敬。从间接的角度,天子必须尊重臣民的父母,尊重臣民的父母,就是孝敬自己的父母(天子有母很常见,太上皇也不鲜见)。当天子直接、间接都做到孝敬的时候,也就实现了将“德教”“推导”至对百姓的身上,这个“推导”,是通过“尊重臣民的父母”来实现的。
所以,郑玄的解释里,天子之孝包含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动作,就是天子一定要尊重臣民的父母,其实就等同于尊重臣民。郑玄通过看似很绕、很奇怪的诠释,为天子治理天下赋予了具体而重大的义务:尊重、善待臣民。
郑玄还真是用心良苦啊。
【经】《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述】庆,善。
【案】这一句,今文版本作“甫刑”,而古文版本作“吕刑”,而且越到后期,时作甫刑时作吕刑,已经很乱了,所以,从邢昺、皮锡瑞到简朝亮等,都在辨析《甫刑》还是《吕刑》的问题,结论基本一致,就是今文古不同。吕,是氏;甫,是国。两者同为一事。
但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在于“一人”。
从字面意思看,“一人”就是天子,这一点今古无异议。但“一人”的修辞意,却有两种说法,按照邢昺所列举,一种是谦辞,和天子自称“寡人”“孤”类似;另一种是尊称,即四海之内唯此一人的意思。前者强调天子也是众人中的“一人”,而后者则强调天子是众人中的“核心”。
哪一种更合理呢?
从古人注疏来看,郑玄、孔传虽然没有明确说,但分别为其做疏的皮锡瑞、刘炫均以为是谦辞。特别是皮锡瑞,以今文经学思想深入阐发,指出根据《白虎通》《孝经援神契》《孝经钩命决》,“天子”是爵位的一种,是一种帝王爵,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一致的。要知道,这是今文经学的典型主张,古文经学不认为天子是一爵,天子就是天子,和五等爵位不在一个层次上。而今文经学认为天子一爵,就意味着爵位可以被授予,也可以被剥夺,虽然可以世袭,但并不永恒,这与今文经学对革命、禅让等专门解决帝位更替的论述相辅相成。
在天子一爵的语境里,“一人”的含义就很微妙了,天子作为“一人”并不是“核心”,而仅仅是众人之一、众爵之一。
【小结】
《天子章》非常短,其意义在于,既规定了天子之孝的内容,也便于与后面的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作对比,后面我们将会看到,《孝经》作为一本政治书,不同身份的人对孝的行为是有很大差别的,《孝经》里很多谈论“孝”的内容并不是通用于所有人的。
具体关于《天子章》,我们最需要留意的是郑玄的解释,他强调了天子的孝必须以尊重臣民、施行德政为前提,这本质上是对天子进行约束;
最需要警惕的是唐明皇的解释,他强调臣民要以天子为榜样,学习孝敬,这本质上是认为天子的道德一定比臣民高,是用权力来统摄道德;
此外再介绍一下上面没有提到的黄道周的解释,以供谈资,因为他居然认为:“天子立天之心,以天视作亲,以天下视作身。”他引入了心、亲、身等新概念,谈玄论道,实则撇开权力和政治空谈道德,将孝的本意早已架空。
【其他读书笔记,请点击下方的标签:《孝经》读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