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y Python
2017年6月的最后一天,某通则发布,看过之后心里一沉——巨蟒剧团的节目几乎条条能对应上,很担心过一阵子,在B站难以看到他们的作品。事实上,《巨蟒剧团之飞翔的马戏团》第二季在B站早已被删除,只是因为在其中某一集出现了关于Chairman M和Communism的动画。
1969年,由三个剑桥学生、两个牛津学生和一个不愿意做美国人的美国人共同创作的"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第一次在BBC播出,不受任何约束的想象,插科打诨装疯卖傻,大胆而毫无禁忌,粗俗低俗有时恶俗,让观众不知所云、捧腹大笑,同时惊叹他们的创意和智慧。后来有多少喜剧、恶搞、无厘头都在效仿他们,只要学得其中一二,便足以让人印象深刻。1969年,我们在做什么?
其实我不太确定他们的剧如果放在今天能不能被BBC播出,虽然其中很少涉及政治,但是很多内容在现在看来非常政治不正确。比如那首“Never Be Rude to an Arab”,用上了各种种族歧视的词语,最后以歌者被炸飞结束。但他们其实很少有恶意,更多的是讽刺、调侃、解构,非常British。他们引起最大争议的作品是《布莱恩的一生》,因为里面稍稍涉及了一点基督教,引发了一场著名的电视论战。 著名讽刺家Malcolm Muggeridge和一位萨瑟克区的主教在没有完整看过电影的情况下对该片大加批判,坚持认为主角Brian代表的是耶稣基督(实际上他是出生在耶稣隔壁的一个普通人),主创之二John Cleese与Michael Palin则有理有据地做出回应。(另外一个有趣的信息是,据说该片在美国上映后最先抵制它的是一个拉比协会,因为电影里面主持石刑的官吏穿着拉比一样的装扮却念着“耶和华”,他们感到非常受冒犯。)
第一次看Monty Python时,脑子里基本上只有三种想法:“天哪,太厉害了!”“卧槽,这也可以?”“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脑洞如黑洞,这是我对他们的最初印象。之前完全想象不到原来电视还可以这么拍,原来某些禁忌话题(如暴力和性)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出现,原来笑点还可以这样设置,原来可以这样荒诞和没心没肺。了解得稍微多一些之后开始意识到,这些幽默和讽刺固然是他们满溢的才华的外露,其实也是他们应对世界的一种人生态度。
Monty Python的主心骨Graham Chapman在巨蟒剧团二十周年之际因喉癌去世,在追悼会上,他们打破常规,讲着段子唱着歌,送别早逝的好友。与Chapman一直搭档的John Cleese在追悼会上发言:20年前,我们是第一个在英国电视上说出‘sh*t’的人;今天,我要成为第一个在英国葬礼上说出'f*ck'的人。最富有音乐天赋的Eric Idle则吹着口哨,带着大家合唱"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最后还插了一句:我要做在这个葬礼上最后一个说'fuck'的人。"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这首歌,最初出现在"Life of Brian"的片尾,后来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葬礼歌曲。2008年伦敦奥运会闭幕式,Eric爷爷现身,演唱了此曲。(另外,听说摇滚组合铁娘子乐队某次live退场时放了这首歌,本来要求继续返场的金属党们听见这歌便都吹着口哨蹦蹦跳跳退场了。)
巨蟒剧团的六个人中,美国人Terry Gilliam主要负责做动画,露脸最少,后来成为了怪才导演,不知道Monty Python的人很多都只知道他。其他五个人,我这个脸盲症看完一季半才勉强分清谁是谁。现在,对每个人的特点才稍稍有了一些了解。
五个人之中我最喜欢的是Eric Idle,人气很高,也最活跃。他在剑桥学习英文,后来成为剑桥脚灯社主席,并成为允许女性加入脚灯社的第一人。与其他四人都两两组合不同,他更习惯独自创作,擅长写歌,最时髦,交游广泛。当年拍摄"Life of Brian"时因为资金不足差点进行不下去,甲壳虫乐队成员George Harrison是巨蟒的超级粉丝,也是Eric的好友,他出钱资助,电影拍摄得以顺利进行。(Pink Floyd也资助了此片。)个人觉得Eric的声音识别度最高,相对其他人比较细尖,有些华丽,非常好听。(在Audible上搜索Eric读的有声书,都是些儿童读物,觉得再合适不过。如果让John Cleese来读,那善于嘲讽的声音会把小孩子吓哭吧,哈哈。)Eric长相清秀,扮女装又娇羞又温柔,以假乱真。
其次喜欢的两个Python是来自牛津的Michael Palin和Terry Jones,Palin学英文,Jones学中世纪史。Palin是Python里面最sweet的,在某次调查中,他是全英国女性最想要与之结婚的对象。Jones是我第一个能够辨认的巨蟒成员,在《飞翔的马戏团》第一季中表演"It's a man's life taking your clothes off in public"的sketch,滑稽的肢体动作让我哈哈大笑,从而记住了他。巨蟒剧团“解散”后,Palin在一个旅游节目做主持,走遍了全世界。Jones则更学术,主持了一个中世纪史的纪录片,写了关于中世纪史的科普书。
剩下两个巨蟒成员,Graham Chapman和John Cleese,一个在剑桥学医,一个在剑桥学法律,也都是脚灯社的成员。他俩都长了张严肃得拒人以千里之外的脸,实际上却"very naughty"。Chapman是巨蟒中最有才华最具创造力的成员,酗酒,公开出柜。看过《撒谎精自传》才对他有些了解,不羁的表象背后是内心的自我挣扎。Cleese也是巨蟒中名气比较大的一个,他还是“最短的Britcom经典”——"Fawlty Towers"——的编剧和主演。巨蟒剧团的很多经典sketch,如"The Parrot Sketch"和"Ministry of Silly Walks",都是由他演出。
拍摄《巨蟒与圣杯》时留下了探班和采访剧组的录像,大概可以一瞥每个成员的性格。Graham Chapman一本正经地信口开河。John Cleese开始还很认真地回答着问题,最后不知怎么的记者就坐在他腿上提问了。Eric Idle最调皮,直接把记者的小卡片抢过来,一字一句地纠正记者的提问,自己什么也没回答。Terry Jones则一脸愁苦:他们都不愿意做导演,只能我来做,我得给他们准备面包和茶,做导演就是在打杂。Michael Palin的采访较少,基本上是亲切和蔼地回答着问题。Terry Gilliam超兴奋,蹦蹦跳跳的:我做导演了好开心!
Monty Python的很多sketch重口、黄暴、低俗,但同时有趣、机智,俗到极致又雅到极致。2014年,因为输了官司欠下巨额负债,巨蟒剧团重组演出,成为了喜剧界的盛典。说是重组,实际上是告别演出。拿出经典的段子,根据时代做了一些调整,其中不忘调侃成员,致敬已故队友。在成立几十年后,几个老爷子还能聚在一起,在舞台上插科打诨,让人既感慨又感动。(Eric的声音基本没变,Cleese的声音已经浑浊不清,而Terry J因为病患,很多时候都需要题词板了。)(霍金友情出演了"The Galaxy Song"。)
喜欢上这个团体后,总想写一些关于它的文字,可怎么也写不出它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只能用他们在演出结束后打出的字幕结尾:
Piss Off!
-
reptile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06 00:39:20
-
Lestat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03 00:56:12
-
Uncuzillar123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08 16:59:59
-
elsegundo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07 23:08:32
-
猫爱吃冻鳗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07 21:41:29
-
junker von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07 19:09:26
-
阿纳瑞斯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07 14:00:26
-
墨殊 赞了这篇日记 2023-12-07 13:49:22
-
西东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2-20 14:30:42
-
Ada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0-30 18:25:03
-
小葱拌豆腐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1-08 18:5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