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小城| 在鹤岗的十天
第二次来鹤岗出差了。第一次在这里待了十天,同行的同事是鹤岗人,怀着对家乡眷恋和叹息,带我去看了他儿时的乐园和小学:前者新建了奇怪的雕塑并被无所事事的中老年人占领,而后者日渐冷清,小学附近的街道和住宅都已经荒废,一条铁路穿过坍塌或者空置的砖砌平房,铁路的枕木被雨水浇透,有些腐朽了。
这一次来鹤岗是六月末,冬天已经彻底过去,现在是这里最好的季节。街头飘着柳絮,楼房被脚手架围住,进行墙体保温作业。鹤岗的道路非常宽阔,主干道基本都是双向十车道,但路况非常差,路上随处是坑和凹陷,这是运煤车长期来往的后果。街头随处可见转让店面和买房的小广告,一家男装店的橱窗里贴着“求购三亚二手房”。药店和各类补习班的招牌密集地出现在视野里,不免让人生出一种这样的感觉:这个城市最大的需求,一是努力学习离开这里,二是靠着药物维持生活的希望。
来之前,我对这里有着表面上的了解:鹤岗和鸡西、 七台河、双鸭山并称黑龙江四大煤城,一个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整个城市曾经都围绕煤矿转动,矿务局有自己的教育、医疗、娱乐系统,比市政更有钱、更为硬气。而现在,鹤岗几个煤矿都减产分流,工人们要么领着微薄的补偿另谋生路,要么选择转到市政系统上班------从煤矿工人变成环卫工人,虽然现在收入相差不大,但在人们眼里煤矿工人曾是“国家的主人”,比“扫大街”体面的多。煤矿衰落,带走了矿工的集体归属感。
但集体主义没有在这里退场。一位水务局的公务员告诉我,最近鹤岗的大小单位都变成了上午上班办事,下午排练合唱,为全市的七一合唱比赛准备。这意味着如果下午要去市政机关办事,很可能找不到人。各社区也接到了举办七一活动的要求,一家艺术培训学校不得不接下所在社区的任务,准备一场简单的文艺演出。演出不需要有观众也不用在正式的场地,最后就在一个小教室挂起了“爱祖国爱家乡党在我心中”的横幅进行演出,只要留下影像资料就算完成任务了。
这家艺术学校是一位女老师办的,一个人包揽了学校的所有教学以及杂事。教学有法可循,杂事却毫无章法。有时是门前的招牌被城管认为不合手续,有时是消防检查,遇上这样的“麻烦”要么塞钱解决,要么“找人”摆平,总之要是走正常程序就会被百般刁难。还有人找上门来提出各种各样的合作,有的说交3000块钱就可以考一个艺术教学资格证,老师问对方,这个证书教育局认可吗?对方坦白的说不认可,老师说那我考来干嘛?对方理所当然的说你挂在教室里家长看到就行了啊。不得佩服这样的思路。还有各种艺术团、电视台邀请老师带学生参加表演,一番热情的你来我往之后,就开始商量表演的价格,组织一台演出,挂着一些官方机构的名字,上台的演员都得交钱,买的一个演出机会和名头倒也算是互利共赢。这样的合作里,总有一些是坑,不得不小心翼翼的核查对方的来头和清白。
在鹤岗做一个培训学校的老师,口碑尤其重要,那些在单位上班的家长总在清闲的工作时间里交流孩子在哪补习,老师的水平如何。于是对于老师来说,必须小心翼翼地不得罪家长。但是有些家长确实很烦,要么拖着不交学费,要么介绍亲戚朋友来学就要求优惠,似乎自己做了一些贡献就必须得到实际的回报,还有家长打来电话说自己的孩子是高考状元,能不能免费在这里学习。见多了各式各样的家长,这位老师说:“我最见不得那些在矿上在事业单位上班的人,平时根本不去上班,打个卡就回家了,矿上黄了就到处诉苦要求赔偿,企业凭什么养你这样不上班的人呢?”
“吃空饷”在鹤岗习以为常了,一位出租车司机自豪的告诉我他有单位但是不用去上班,儿子在大连结婚生子了,但是也挂在鹤岗的单位里拿工资。有”能耐“的人是拿钱不上班的,没办法的人才老老实实工作。虽然这几年对吃空饷进行清查,但已经形成的观念和社会风气很难改变。
这是一个依靠单位制度发展出来的城市,但人们对于制度的信任完全崩溃,只希望利用制度的空子获得收益。办事不托人就没有安全感,哪怕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手续也要费尽心思找熟人关照,这个城市很小,人们总能找到一两个”说得上话的人“。
一个工作日的下午,我走去儿童公园散步,公园门口的一个”xx健康中心“围满了老年人,想起朋友说他的姥姥姥爷已经在各种保健品上话费了十几万。我再次感叹这些”骗子“的思路精准:这个城市里,老年人靠退休金生活,经济来源稳定且有一定继续,比中青年人消费能力更高。更重要的人在这个以人情维系社会生活的地方,熟人的推荐更容易获得信任。公园里的景象同样让我惊奇,中年人无所事事地坐在长椅上,三三两两地聊天,眉眼间并不是悠闲,而是忧愁焦灼。
这个公园有一个”熊园“,里面有两只棕熊。熊园实际上是中国公园里常见的“猴山”设计,八九个人正围在铁栅栏边上,踮着脚往下看假山边上的棕熊。假山的地上到处是塑料袋、塑料瓶和食物的包装纸。棕熊看到人,在地上坐了下来,举起爪子在空中上下扑。围观的人说:这熊还真会拜拜,另一人接话:那是,等着人喂吃的呢。一位中年女性被熊笨拙的举止逗笑了,拿出嘴里喊着的棒棒糖扔进了熊园,棕熊凑过去舔了舔,她更乐了起来:“嘿这熊真吃了呢!”
这一次来鹤岗是六月末,冬天已经彻底过去,现在是这里最好的季节。街头飘着柳絮,楼房被脚手架围住,进行墙体保温作业。鹤岗的道路非常宽阔,主干道基本都是双向十车道,但路况非常差,路上随处是坑和凹陷,这是运煤车长期来往的后果。街头随处可见转让店面和买房的小广告,一家男装店的橱窗里贴着“求购三亚二手房”。药店和各类补习班的招牌密集地出现在视野里,不免让人生出一种这样的感觉:这个城市最大的需求,一是努力学习离开这里,二是靠着药物维持生活的希望。
来之前,我对这里有着表面上的了解:鹤岗和鸡西、 七台河、双鸭山并称黑龙江四大煤城,一个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整个城市曾经都围绕煤矿转动,矿务局有自己的教育、医疗、娱乐系统,比市政更有钱、更为硬气。而现在,鹤岗几个煤矿都减产分流,工人们要么领着微薄的补偿另谋生路,要么选择转到市政系统上班------从煤矿工人变成环卫工人,虽然现在收入相差不大,但在人们眼里煤矿工人曾是“国家的主人”,比“扫大街”体面的多。煤矿衰落,带走了矿工的集体归属感。
但集体主义没有在这里退场。一位水务局的公务员告诉我,最近鹤岗的大小单位都变成了上午上班办事,下午排练合唱,为全市的七一合唱比赛准备。这意味着如果下午要去市政机关办事,很可能找不到人。各社区也接到了举办七一活动的要求,一家艺术培训学校不得不接下所在社区的任务,准备一场简单的文艺演出。演出不需要有观众也不用在正式的场地,最后就在一个小教室挂起了“爱祖国爱家乡党在我心中”的横幅进行演出,只要留下影像资料就算完成任务了。
这家艺术学校是一位女老师办的,一个人包揽了学校的所有教学以及杂事。教学有法可循,杂事却毫无章法。有时是门前的招牌被城管认为不合手续,有时是消防检查,遇上这样的“麻烦”要么塞钱解决,要么“找人”摆平,总之要是走正常程序就会被百般刁难。还有人找上门来提出各种各样的合作,有的说交3000块钱就可以考一个艺术教学资格证,老师问对方,这个证书教育局认可吗?对方坦白的说不认可,老师说那我考来干嘛?对方理所当然的说你挂在教室里家长看到就行了啊。不得佩服这样的思路。还有各种艺术团、电视台邀请老师带学生参加表演,一番热情的你来我往之后,就开始商量表演的价格,组织一台演出,挂着一些官方机构的名字,上台的演员都得交钱,买的一个演出机会和名头倒也算是互利共赢。这样的合作里,总有一些是坑,不得不小心翼翼的核查对方的来头和清白。
在鹤岗做一个培训学校的老师,口碑尤其重要,那些在单位上班的家长总在清闲的工作时间里交流孩子在哪补习,老师的水平如何。于是对于老师来说,必须小心翼翼地不得罪家长。但是有些家长确实很烦,要么拖着不交学费,要么介绍亲戚朋友来学就要求优惠,似乎自己做了一些贡献就必须得到实际的回报,还有家长打来电话说自己的孩子是高考状元,能不能免费在这里学习。见多了各式各样的家长,这位老师说:“我最见不得那些在矿上在事业单位上班的人,平时根本不去上班,打个卡就回家了,矿上黄了就到处诉苦要求赔偿,企业凭什么养你这样不上班的人呢?”
“吃空饷”在鹤岗习以为常了,一位出租车司机自豪的告诉我他有单位但是不用去上班,儿子在大连结婚生子了,但是也挂在鹤岗的单位里拿工资。有”能耐“的人是拿钱不上班的,没办法的人才老老实实工作。虽然这几年对吃空饷进行清查,但已经形成的观念和社会风气很难改变。
这是一个依靠单位制度发展出来的城市,但人们对于制度的信任完全崩溃,只希望利用制度的空子获得收益。办事不托人就没有安全感,哪怕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手续也要费尽心思找熟人关照,这个城市很小,人们总能找到一两个”说得上话的人“。
一个工作日的下午,我走去儿童公园散步,公园门口的一个”xx健康中心“围满了老年人,想起朋友说他的姥姥姥爷已经在各种保健品上话费了十几万。我再次感叹这些”骗子“的思路精准:这个城市里,老年人靠退休金生活,经济来源稳定且有一定继续,比中青年人消费能力更高。更重要的人在这个以人情维系社会生活的地方,熟人的推荐更容易获得信任。公园里的景象同样让我惊奇,中年人无所事事地坐在长椅上,三三两两地聊天,眉眼间并不是悠闲,而是忧愁焦灼。
这个公园有一个”熊园“,里面有两只棕熊。熊园实际上是中国公园里常见的“猴山”设计,八九个人正围在铁栅栏边上,踮着脚往下看假山边上的棕熊。假山的地上到处是塑料袋、塑料瓶和食物的包装纸。棕熊看到人,在地上坐了下来,举起爪子在空中上下扑。围观的人说:这熊还真会拜拜,另一人接话:那是,等着人喂吃的呢。一位中年女性被熊笨拙的举止逗笑了,拿出嘴里喊着的棒棒糖扔进了熊园,棕熊凑过去舔了舔,她更乐了起来:“嘿这熊真吃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