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的20,30,40
所有那些坚持自己价值感和梦想的人,都值得被尊敬
做头发的时候看完了这部一直想追的剧《东京女子图鉴》,讲述了一个小县城的少女绫到东京闯荡的故事,我想每一个离开家乡到大城市生活的女孩,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影片一开始,教室里,17岁的绫与老师就未来的规划展开对话,“我想成为一个倍受羡慕的人”,老师一脸质疑地说:“请你认真考虑一下,将来想做什么?”绫思考片刻,口是心非地说:“像老师您一样的人”。
绫所生活的地方,是典型的乡村,衰败落后,在她看来“没有机遇,也没有想去抓住的东西”她无法理解是,出生在东京,在东京长大的母亲,为什么会选择嫁给职员父亲,搬到乡下生活。她时常会幻想,如果出生在东京,机遇像石子一样遍地都是,有可能在东京街头被星探发现,成为模特或者演员。
在农村成长的我,何尝不会有这样的幻想,童年时代倒还无忧无虑,上山下河,到处撒欢,到了上学的年纪,便慢慢觉察到生活的单点乏味。没有兴趣班班上,没有商场逛,没有热闹的人群,唯一的精神生活就是阅读和写日记。傍晚的时候,喜欢看着急驰而去的列车,想象自己坐上去一路向北,到北京,去体验繁华的都市生活(后来才知道,这是向东去的火车)。
怀揣着梦想,绫在暑假第一次到了东京,在家乡大家都说她可爱,然而在东京就太普通了,像路边的石子一样,被人嘲笑穿着土气,倍受打击,她意识到,人生光有可爱不行,得有特长。在被询问志愿意向时,她想填报东大或者其他名校,老师告诉她太晚了,要面对现实,最后读了地方大学秋田大学。也许骨子里天生有股爱闯荡的勇气,绫对现实心有不甘,在她看来同学们是在“眼前半径5米范围内追求未来”,这里不是她的立身之处,毕业后便去东京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开始追寻她向往的生活——
“预约不上的餐厅,做代理商的男朋友,有意义的工作,六本木之丘,东宝影院的夜场电影,两日一夜的箱根旅行,Harry Winston的婚戒,幸福的结婚,圆满人生的必需品……”
绫一路开挂,从在库管理员做到品牌经理,然后进入世界知名品牌公司,带领团队做企划。居住的地方也从市井气息的三轩茶屋,到讲究品质生活的惠比寿;接受了杂志专访,成为了女人们所憧憬的女人;男朋友也越换越优质,会带她去高级餐厅。她能相信并遵循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感觉很充实。
一晃就33岁了,绫忽然发现身边的朋友都结婚生子了,聚会时的话题都是围绕孩子老公,她成为了一个边缘人物,离圆满人生目标还差一个美满的家庭。然而相亲市场上的女强人并不受欢迎,比起外表、社会能力,年轻、生育价值高的女性倍受青睐,绫像一件被挑剩的物品,无人问津,她的一身名牌会被解读为花钱大手大脚,即便这钱是她自己挣的,时髦的指甲会显得缺乏生活气息。这时,她的价值观开始动摇。
为什么婚恋市场上男性对女性的衡量标准如此单一,为什么整个亚洲社会对精英女性如此不友好?当然,女性对于男性的要求过于物化,也促使物化的男人在择偶时会选择生育价值更高的女性。绫所拥抱的“不懂满足,追求物质新享受女孩的时代”,最终败给了现实,她得为自己的选择买单。后来,她选择了一位各方面适合结婚,并且支持她梦想的人结婚,这个其貌不扬的男人,用“能帮助她实现梦想就是我的梦想与目标”打动了绫。而这个阶段的绫也意识到,小时候坚信自己的生活会无比浪漫幸福,其实只是平淡无奇随处可见的故事而已。虽然有失落,但是觉得幸福。
结婚、生子本来以为生活就这样走下去了,但是讽刺的是,绫在打扫卫生时发现丈夫婚前购买的相亲手册,里面就有“能帮助她实现梦想就是我的梦想与目标”类似话语,绫的内心还是渴望家庭的,所以她选择假装不知道,但是生活习惯,价值观的差异是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丈夫骨子里还是传统的男人,希望绫能做贤妻良母,照顾好家庭,而绫在公司带着十几个人的团队,在自己的决断下让项目进展下去,虽然辛苦但觉得有趣。最终因丈夫出轨而选择离婚。
离婚后的绫,价值观完全坍塌了,她找不到在东京生活追寻的是什么,于是想逃离,回到她曾经一心想逃离的家乡。在家乡的公交站台,她遇到了当年教她的老师,老师拿出她接受杂志采访的照片,祝贺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并且成为无数人的榜样,这一刻,绫大声痛哭,我也被深深地打动了。绫的哭声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实现梦想的感动,一个毫无背景的乡村女孩一路闯荡,走到今天这一步多么不容易。

绫又找回了自己的价值感,重回东京。历经一切困难,40岁的她开始懂得珍惜那些微小的幸福,少女时代认为的美满人生的要素,一路打怪升级一个个去获得,最后发现欲望是个无底洞,人们总是在羡慕别人的生活,欲望与都市是经典搭配,大概保持贪婪之心,永不满足,才是真正的都市女性,也是这个城市的生存之道。
其实在我看来,绫的人生无疑是成功的,靠自己的能力在东京购买了公寓,事业有成,有多年老友相伴,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也有资本去追寻更优质的生活,她的50,60,70也会愈发充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