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与女生之间的友谊
原谅我,还在用女生这样的词形容已经过了三十岁的自己。只是反复思忖都找不到一个更加贴切又喜欢的词,暂且这么写吧。
这一年多了很多跑深圳的机会,十次里面有八次都是为了去见各种女生,剩下的两次可能是为了吃东西买杂志。在普天同庆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的昨天,我又逆着人潮奔向深圳,只为和同样匆匆路过深圳的闺蜜夫妇吃顿必然仓促的晚饭。想着能见到她,还能在她手机里扒拉几张我干女儿天真烂漫的照片,忍不住笑出了声。挤在人潮汹涌的地铁里向深圳方向龟速前进的时候,我跟着颠簸的车子摇头晃脑地想,这样的事情放在7、8年前我应该不会做吧?
如果你问十几年前的我,我会告诉你我觉得女生是这个世界上最麻烦的物种(没有歧视),而我自己也是超级麻烦的那一个。学生时代,我好像更乐意和男生一起打打闹闹,攀比体能,争论时政,解答习题。大多数时候,他们不会生气,不会介意,也不会对你有太多提防。简简单单且坦坦荡荡的相处是我喜欢的模样。而女生之间的相处则显得更加复杂而微妙,无论看起来多要好的女生之间好像都会充斥些隐形的竞争。从长相到身材,从成绩到能力,从衣着到举止,未来或许还将发展成从男朋友到老公到孩子……总之那是一个全方位跨时空的竞争,相爱相杀或者说的就是我们。记得大四保研之后有一段时间被叫去学院研究生办公室帮助处理各种保研材料,听到一个同学跑来质问教务的老师为什么另一个姑娘的综合得分比她高,她的哪一部分加分其实根本是弄虚作假。而那个姑娘是她大学四年里形影不离的好室友外加姐妹花。那一刻我背对着大门录入着数据连头也不敢抬,不想她发现办公室里还有一个认识她的人见证了这一段对话。
我其实是能够理解这种状态的,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那个竞争小组中敬业的一员。念初中的时候,班里慢慢浮现出一个小团体,五个女生恃才傲物,轮流在上课考试和课外活动等各个领域对其余同学进行“无情碾压”……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我们确实肆无忌惮。没有老师的自习课上,我们各种相互“攻击”,推倒你的桌子扔掉她的书包,嬉笑怒骂,反正好像整个教室就是我们的舞台,不在意他人的目光。因为大家的成绩都保持的很好,老师几乎不怎么批评我们。可在我看来,我们内部的竞争更加激烈,谁考试的成绩比较好,谁对谁是不是比对我好,谁是不是给谁讲题了又不告诉我……因为女生之间的友谊发过的脾气,流过的眼泪,现在听起来确实可笑之极,那时候可以义正言辞、上纲上线。青春期的妒忌与小心眼,不知道是不是我的独有产物,反正这毛病直到大学也没有被纠正。
研究生毕业前夕的数轮喝酒不眠夜里,我记得同专业一个姑娘哭着和其他同学拥抱谈心说毕业了也要常常联系。走到我身边时说了一句:“我觉得我们以后应该不会保持联系。我们都各自习惯成为自己世界的中心,等着别人来围绕,所以我们两个注定不能距离太近,远远守望就好。”嚯,果真是白羊女了解白羊女,一针见血。
和闺蜜夫妇约了4点半在餐厅附近的地铁口见,可是他们4点多才刚到深圳北站。于是她扔了一句:“我们现在打的过来。”最后,看她风尘仆仆涨红着大脸(她应该不会介意的吧……)冲进餐厅笑地很开心,她老公则拖着行李箱哼哧哼哧落在了后面紧赶慢赶。时间好像又倒流回17年前,我们在回家的路上把自行车骑得飞快,在电影院门的小店里吃炸里脊放很多辣,辣到流泪又看着对方笑。我记得,那天下午的阳光和这天一样好,那天的笑容也和这天的一样爽朗。
这几年,频繁联络的朋友绝大部分都是女生,男生少得可怜。多年来联系不多,却从未失联的闺蜜;念书时说话不多但是在微博上重新找回联系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各自奋战着自己生活的一亩三分地但依旧微博关注朋友圈点赞的研究生同学;由工作发展成朋友的前同事;还有一些通过朋友认识的新朋友。我只能感慨,她们简直是这个世界上美丽的存在啊。美丽、善良、勇敢,活得诗意或者活得勇敢或者活得精彩。有时候她们代你去看世界,有时候她们代你守家园,看到她们你就会觉得生命有无限可能。今天啰啰嗦嗦写下这些,算不算在为从前的过于自我道歉?或许吧。
虽然岁月终有一天会抹去我们青春的痕迹,女生与女生之间的友谊应该会穿越时间并延续。

Wa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长沙<48小时|吃了7顿,但一口辣椒炒肉都没有 (8人喜欢)
- 长沙<48小时|用一个晚上吃三顿致敬这座城市 (3人喜欢)
- 2024之跑跑又歇歇 (3人喜欢)
- 医医与牙牙 (2人喜欢)
- 不再是个北京人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