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物133:贝:光泽映射这个夏天的晚上
壕沟里有两种淡水贝类,一曰“歪歪”,一曰“刀刀”,前者大而色浅,后者小而色黑。夏天游泳,常常踩到它们。
母亲养了两只鸭。有时我会抓几枚歪歪、刀刀回家,母亲剖开,喂鸭,说是极好的饲料。
有一次,我站在岸边看一群比我大的孩子游泳,其一踩到一只比脚还大的歪歪,我请求他扔上岸,以便带回家获取母亲的夸奖。
那个大孩子很友善,一连扔上岸数枚。不料,我的脑门子被一枚歪歪砸中,血流不止。
三十多年后,伤疤仍隐约竖在两眉之上,我自诩为灌口二郎神的那只“天眼”。
贝胄朱綅[qīn],烝徒增增。
(《诗经•鲁颂•閟宫》)
先民不但用贝壳装饰衣甲,还当钱用。不过,定非淡水贝类的壳,因易得而不可贵。《诗经》发生的范围是北方内陆,离海洋甚远,交通不便,所以,海贝就成了稀罕品。
有一点令我怀疑:既然有人不辞劳苦送海贝去内陆,一定知道它作为货币的意义,那么,海边先民难道不趋之若鹜?挑两袋贝壳,从日照、青岛到河南、陕西,难道成本很高么?当然,我这是以一个现代人的“精明”在揣测,不符合先民总体淳朴简单的思维。且不深究。
《战国策•秦策五》有记:君之府藏珍珠宝石。珍珠来自海洋贝类。现在可以淡水养殖珍珠贝,所以珍珠再也不像两三千年前的贵重了,除非它特别大。而贝壳之所以能充作货币,也许与珍珠的显贵有关,至少它们都有类似的光泽。
我吃过的海贝有花蛤、扇贝、蛏子、“天鹅蛋”等等。味道鲜美。先民用贝壳做钱的时候,应是不知其肉味的,除非他们拿“歪歪”“刀刀”来发挥联想。而这种淡水贝类在我小时候,壕沟、池塘里多的是,通常无人在意。
唯有一次,我母亲被一位老太太震惊了——她来自三河水乡,是我童年伙伴小翩翩的外婆。我母亲说:“翩翩奶奶在壕沟洗歪歪肉,说中午炒韭菜!”由此我想到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据父亲说,那时路有饿殍。可是,河里的歪歪、刀刀那么多,为什么不捞些吃呢?
北方先民也许吃过歪歪、刀刀,但他们更在意海贝之美。十枚贝壳串在一起,谓“一朋”。“朋”字就是两串贝壳之象形。南怀瑾先生曾开玩笑说,交“朋”友,要有足够的钱。无“朋”则少友。扪心自问,这玩笑,很深沉。
当考古学家从先秦墓地里挖出大量贝壳的时候,原初经济学是有点珍珠的味道和光泽的。先民对它的推崇,一直延伸到金属货币时代——很多出土的金属货币,也被打造成贝壳形状。这种很原始的低级动物,担当了人类文明初创的一份重任。
作为装饰品的贝类,自古流行至今。我在厦门、海南、青岛旅行,街头常见贝壳类组合的艺术品。虽然制作粗糙简单,但有贝壳自身之美来掩盖人们艺术功底的不足。法国有个古老的地下室,完全用贝壳装饰墙壁,蔚为壮观。而广州沙湾镇当今也有民居外墙,用大量生蚝贝壳垒砌,亦是惊人。
安徽有重镇曰“蚌埠”,似乎隐含了古人对淡水贝类的尊重。河蚌就是我上文提及的歪歪和刀刀,但通常是指大的那种。淮河里肯定有更大的歪歪吧?我在新闻报道中见过体形超过脸盆的河蚌,隐隐透露着《西游记》龙宫水族的妖气。
虽然《诗经》里没有对贝类的丰富细致的描述,但其光泽已经随着先民的歌声,映射到2017年这个夏天的晚上。我对着电脑与它简单聊聊,似为唤醒一点或遥远或亲切的记忆。无论作为祖先的钱币,还是作为今天的食物、艺术品,贝类自始至终都在为人类营造舒适、安宁和美。
母亲养了两只鸭。有时我会抓几枚歪歪、刀刀回家,母亲剖开,喂鸭,说是极好的饲料。
有一次,我站在岸边看一群比我大的孩子游泳,其一踩到一只比脚还大的歪歪,我请求他扔上岸,以便带回家获取母亲的夸奖。
那个大孩子很友善,一连扔上岸数枚。不料,我的脑门子被一枚歪歪砸中,血流不止。
三十多年后,伤疤仍隐约竖在两眉之上,我自诩为灌口二郎神的那只“天眼”。
![]() |
pixabay美图 |
贝胄朱綅[qīn],烝徒增增。
(《诗经•鲁颂•閟宫》)
先民不但用贝壳装饰衣甲,还当钱用。不过,定非淡水贝类的壳,因易得而不可贵。《诗经》发生的范围是北方内陆,离海洋甚远,交通不便,所以,海贝就成了稀罕品。
有一点令我怀疑:既然有人不辞劳苦送海贝去内陆,一定知道它作为货币的意义,那么,海边先民难道不趋之若鹜?挑两袋贝壳,从日照、青岛到河南、陕西,难道成本很高么?当然,我这是以一个现代人的“精明”在揣测,不符合先民总体淳朴简单的思维。且不深究。
![]() |
pixabay美图 |
《战国策•秦策五》有记:君之府藏珍珠宝石。珍珠来自海洋贝类。现在可以淡水养殖珍珠贝,所以珍珠再也不像两三千年前的贵重了,除非它特别大。而贝壳之所以能充作货币,也许与珍珠的显贵有关,至少它们都有类似的光泽。
我吃过的海贝有花蛤、扇贝、蛏子、“天鹅蛋”等等。味道鲜美。先民用贝壳做钱的时候,应是不知其肉味的,除非他们拿“歪歪”“刀刀”来发挥联想。而这种淡水贝类在我小时候,壕沟、池塘里多的是,通常无人在意。
唯有一次,我母亲被一位老太太震惊了——她来自三河水乡,是我童年伙伴小翩翩的外婆。我母亲说:“翩翩奶奶在壕沟洗歪歪肉,说中午炒韭菜!”由此我想到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据父亲说,那时路有饿殍。可是,河里的歪歪、刀刀那么多,为什么不捞些吃呢?
![]() |
pixabay美图 |
北方先民也许吃过歪歪、刀刀,但他们更在意海贝之美。十枚贝壳串在一起,谓“一朋”。“朋”字就是两串贝壳之象形。南怀瑾先生曾开玩笑说,交“朋”友,要有足够的钱。无“朋”则少友。扪心自问,这玩笑,很深沉。
当考古学家从先秦墓地里挖出大量贝壳的时候,原初经济学是有点珍珠的味道和光泽的。先民对它的推崇,一直延伸到金属货币时代——很多出土的金属货币,也被打造成贝壳形状。这种很原始的低级动物,担当了人类文明初创的一份重任。
![]() |
pixabay美图 |
作为装饰品的贝类,自古流行至今。我在厦门、海南、青岛旅行,街头常见贝壳类组合的艺术品。虽然制作粗糙简单,但有贝壳自身之美来掩盖人们艺术功底的不足。法国有个古老的地下室,完全用贝壳装饰墙壁,蔚为壮观。而广州沙湾镇当今也有民居外墙,用大量生蚝贝壳垒砌,亦是惊人。
安徽有重镇曰“蚌埠”,似乎隐含了古人对淡水贝类的尊重。河蚌就是我上文提及的歪歪和刀刀,但通常是指大的那种。淮河里肯定有更大的歪歪吧?我在新闻报道中见过体形超过脸盆的河蚌,隐隐透露着《西游记》龙宫水族的妖气。
![]() |
pixabay美图 |
虽然《诗经》里没有对贝类的丰富细致的描述,但其光泽已经随着先民的歌声,映射到2017年这个夏天的晚上。我对着电脑与它简单聊聊,似为唤醒一点或遥远或亲切的记忆。无论作为祖先的钱币,还是作为今天的食物、艺术品,贝类自始至终都在为人类营造舒适、安宁和美。
-
万一呢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01 15: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