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笔记
在《流动重构价值》中,重点论述了流动对价值的重构,致使投资者需要找寻那些无法被复制的东西,即原生性。并引用KK对于原生性特征的八条总结,排序为:
可寻性:可赞助:实体化=获取权>可靠性>解释性>个性化>即时性
最近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的《在线》,书中谈到连接、在线、计算以及数据的一些关系和区别,并反复将其与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火、电、望远镜、显微镜等对人类文明发展有过重大推动作用的工具相对比。与《人类简史》这样的大历史观著作相比,王坚对细节的论述似乎更有发言权。因为前者是历史学家,文章为历史观下的后验总结之物,后者是创业者,著作为实践中趟出的预言和思考。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后者也是从文明的角度看问题,致使文章具备了一定的可读性。我认为某种意义上可对上篇提到的流动中的抽象特质做出一定程度的单线条扩展。
尝试着连点成线,探寻更多的常识,或总结更多的规律。以下内容摘录自阅读《在线》时的复制,几乎无改动:
【在线是连接的属性,先连接起来才能有在线。连接是又是在线的结果,离不开鼠标、超文本链接、联网的计算机。
浏览器是在线的,显示器是物理连接。
互联网=internet(物理连接)+www (万维网)。互联网只是把内容连接起来了,物联网则是把更多的物理实物在线化了。
连接并不等于在线。本质上,连上互联网意味着你和世界的服务器连接了。手机在线则意味着你和全世界的人连接了。
大数据的本质是在线,而且是双向在线。
人类在信息传播方面有三项重大发明:语言、音乐和地图,而其中最古老的是地图。
在线+具体的产品或服务能激发消费者创造和分享的欲望。在线使得事物的规模效益一点点被叠加起来,思考的规模也随之变化。所谓常理,在你的思考中被重构,根源于在线的崛起。
速度是创新的基础。这个基础不是帮助你形成一个新的想法,无法物质化。这个基础是让你有了新的想法后,将其直接变成服务,让1000万人受益,产生巨大的价值。
数据比信息更有价值。
在线社会,云计算就相当于发电产业,云存储就是钢铁产业,而大数据就是福特汽车生产线。
大的数据很早以前就有。世界上最大的数据估计和互联网一点关系都没有。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做一次碰撞产生的数据,就算你用最强大的计算机,也是一辈子都算不完的,这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对撞实验室搜集了几乎超出人类想象的数据量。实验室中一亿像素的相机每秒要拍摄4000万张粒子碰撞的照片,相当于一秒钟产生一拍字节[1]需要分析的数据。
从更绝对一点的角度来说,单纯数字化的数据根本不是大数据。
所谓的数据产生价值,必须要先有数据共享才可以实现。共享是一个成本极高的过程,如果没有在线这样一种机制,大规模的共享根本实现不了。
数据要流动才有价值。数据在线到了互联网上的流动,是信息社会和数据社会的本质区别。我们已经从过去企业内部的信息封闭流动,走向了互联网上的数据开放流动。如果一定要讲“大”,那么变大的就是数据流动的时间和空间,因而数据的价值也变大了。
金子不会成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大部分的金子来自南非,但南非并不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国家。真正的竞争力,是把所有人都可能拥有的东西变成财富,让沙子变成硅,这才是核心。很多人在讲大数据的时候,经常会说自己拥有的数据多么重要、多么稀有、多么独特。这样说很不妥。不是说这样讲不对,但这是挖金子的思维方式。卖金子的人做不成超级富翁,真正创造更高价值的是售卖硅产品的英特尔。
类似的,点击不值钱,让点击在线才值钱。
“数据是核心的竞争力”,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包含两部分:数据本身是核心竞争力,数据的处理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
在线的分享和开放,是你真的去跟别人合作,而不是去抢别人饭碗。只有这样,彼此才会建立信任,才不会变成仇人。即使有一天云计算没有了,但是大家对彼此的信任仍是最重要的社会资产。
事物之间的区别,有时候不是由它的物理形态决定,而是由它的服务形式决定。
宝钢电厂发的电和国家电网的电都是电,它们之间有差别吗?答案是它们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宝钢电厂的电是工厂自用,出了问题只影响自己的生产;而国家电网的电供给千家万户,出现一点问题就会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所以只有国家电网的电才是公共服务,其他都很难称得上。
从计算平台角度讲,没有一个东西叫垂直云,而只有利用云计算解决一个垂直问题。利用云来解决一个垂直的问题,而不是创造一个垂直的云,这才是对的。
从计算规模上来说,谷歌应该比亚马逊大。但谷歌的计算资源大多还是面向自己在用,亚马逊才是真正把云计算变成了公共服务。
什么样的云计算状态才算得上是好的公共服务?如果还是用电来打比方,那就是:能够用,便宜用,安心用。
计算需要规模化,不是可以规模化,而是必须规模化。规模化才能解决成本问题。1%的电在国家电网里,与90%的电在国家电网里,完全是不同的效果,至少用电价格会差很多。成本问题会影响整个事物的普及。
全球其实没有几家真正的软件公司,买软件不是买软件的代码,甚至也不是买软件的光盘,买软件其实是买软件许可,微软就是把Windows的使用许可卖给了戴尔,连光盘也不用,这样才叫软件公司。在中国,我们过去的软件产业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准。云计算的软件是卖不了的。
相信云计算就一定要相信用户在你的平台上可以创造更好的东西,云计算只是一个基础保障。一家电力公司千万不要想着去做电冰箱,一家云计算机构也千万不要想着自己去做应用。
苹果做了一个巨大的贡献——它的操作系统自诞生第一天起就带有账号。你要激活苹果手机,必须拥有苹果的账号,没有账号的话就得注册一个,否则根本用不了智能手机中最关键的AppStore。这其实是很革命的思想。看到WindowsPhone和苹果手机之后,你就会明白一部手机的密码和一部手机的账号,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Store和谷歌的GooglePlay这样的分发市场,不一定会一直把持市场,因为平等才是创新的基石。
我感觉在 App 里面是长不出亚马孙森林的,但是互联网上可以长出亚马孙森林, Web 上也可以。
看待一个在线社会中的新产物时,不要局限在技术角度,更要看它的社会价值。曾经有人写了一份感谢信,他说通过阿里金融获得了一元钱的贷款,这是他从来没想到过的事情。说不定这个人是世界上获得最小额度贷款的人了。不管是不是,至少这一元钱对他来说,已经不是借笔钱那么简单了,它体现了对于个人的尊重。在过去的商业环境下,这件事不可能发生。而在在线的社会环境下,这种事会不断发生。
(标准石油)公司创始人洛克菲勒预见到,铁路将来最重要的功能是运送石油,于是他去跟铁路公司谈判,结果是洛克菲勒出钱控制了主要的运输线路。后来铁路公司发现运营铁路挣的钱远远不如买卖石油挣的钱多 —— 这与如今运营商觉得光缆铺得这么辛苦却不挣钱,但互联网公司却挣了那么多钱有点像。但洛克菲勒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创新。在当时,炼油厂是集合高新技术的地方,也是管道最多的地方,当各大铁路公司提出要提高运输费的时候,洛克菲勒就想石油为什么不能用管道运输,所以由管道运输石油最早就是由洛克菲勒想出来的。事物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电的普及使爱迪生受益,却害苦了洛克菲勒,因为人们不再需要用油点灯。但福特生产出的内燃机使油成为工业发展的动力,洛克菲勒就又东山再起了。世界的发展就是这么奇妙。
我最痛苦的有两件事:一是阿里云能够开出工资,如果有一天开不出工资了,那我相信员工会改变得很快,包括我自己,这样服务意识的塑造会非常快;二是客户汹涌而来,我想没有客户都做不到。这和一般企业找资金发工资,找客户维持运转完全相反。所以,最具挑战的就是在快速发展中实现服务提升。叶凯这件事教育了我,在公司内部我们会一个个地追加这样的案例。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每个场合都要强调“客户教给我们很多事情”。
计算是一种公共服务,云计算即非公有品,也非私有品,而是一种公共服务品。
基础设施的意义就是,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云计算也是这样的事,必然要走规模化的路线,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是没有意义的。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这些称呼的变化其实反映的是基础设施的变化。现在大家讲的互联网是传统的互联网,把全世界的个人电脑连在一起就出现了互联网。当互联网这个基础设施把全世界的手机都连在一起的时候,便出现了移动互联网。现在大家说的物联网,实际上就是设想未来世界里你能想到的东西都会被连到互联网上,我更愿意把这个时代叫作“万物互联网”,互联网成了万物的基础设施。
数据不是搜集起来的,是沉淀下来的,跟脚印一样,脚印不是修路的人搜集起来的,只要有了路就一定有脚印,不可能说修一条路不留下脚印,世界上没有这样的路。
计算让数据变得可被利用,让数据在使用和流动过程中产生价值,而使用和流通过程是要消耗掉大量计算能力的。数据不是天然就有价值的,就像路上的一串脚印,在没有被数字化、被计算之前,它无法产生价值,但你在网上的“足迹”,被计算后就变得有价值了。为什么今天我们可以那么好地服务消费者,就是因为后台有你们看不见的计算。如今,互联网上的数据量那么大,计算不可能在几台机器上完成,一定要在计算中心里的成千上万台计算机上完成,这时计算就变成了公共服务。这样的公共服务就是云计算。巨大的计算能力自然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有了计算的能力,我们的创造力以及我们可以想象的空间不再受约束。有了计算机的公共服务,无论大公司还是个人,无论买得起或买不起计算机,计算不再是瓶颈。所以我想,从这个角度讲,当计算变成一种公共服务的时候,所有人的创造力都会被激发出来。创造力是人类最稀缺的资源,同时也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互联网变成基础设施,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资料,计算变成公共服务,这三者结合裂变的结果是新经济的出现。在计算经济的各种基本要素中,在线是基础,不在线的东西不具有经济价值。
在这个大环境下,该如何判断创业公司的价值?过去我们判断一家公司的前景,主要看三件事情:一是用不用电脑;二是会不会设计软件;三是提供了怎样的服务。今天,互联网就是一台很大的计算机。所以,如今你就要首先看这家公司是不是跟数据相关;其次,看这家公司消耗掉了多少计算能力。
人类很容易把对自然的探索,变成对自然的索取。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如果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与互联网、数据、计算相类比,那便是火、新大陆和电。
直到 1929 年,人们仍普遍认为银河系就是宇宙的全部,而我们都了解到我们所在的星系实际上只是数百万甚至数十亿这样的星系中的一个,了解宇宙在膨胀是最近 10 年的事情; 1920 年,甚至到了 1950 年,我们都对此知之甚少。
在线的三个定律:
定律一:每一个比特都在互联网上
定律二:每个比特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流动
定律三:比特所代表的每个对象都是在互联网上可计算的
为什么移动互联网引爆了互联网的一次变革,因为它与这三个定律的匹配度很高。第一,移动的本质是便携式设备在线了;第二,移动互联网是随时随地在线的,绝对不能用离线的思路来管理和运用;第三,因为随时在线,所以随时有数据在流动,移动互联网是目前数据交换率最高的领域。移动互联网与这三个定律的匹配度是最高的,所以是最有活力与希望的商业环境。
宇宙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计算了。生命,语言,人类,社会,文化 —— 这一切全是由于物质和能源有处理信息的内在能力。计算是在线世界的天然属性。
文明是依靠流动的,流动速度越快越文明。丽水有了瓯江,它就和文明汇流了。在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都是临近水流的,也是因为这个道理。
在线社会,你得到了以前没有得到过的东西,你也一定要付出以前没有付出过的东西。
对别人的敬仰就是对自己的信心。数据和计算给了人类史无前例的巨大能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未知,挑战着人类的自信。
这个世界永远不会需要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直到贝多芬创作了它。现在我们离开它无法生活。】
可寻性:可赞助:实体化=获取权>可靠性>解释性>个性化>即时性
最近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的《在线》,书中谈到连接、在线、计算以及数据的一些关系和区别,并反复将其与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火、电、望远镜、显微镜等对人类文明发展有过重大推动作用的工具相对比。与《人类简史》这样的大历史观著作相比,王坚对细节的论述似乎更有发言权。因为前者是历史学家,文章为历史观下的后验总结之物,后者是创业者,著作为实践中趟出的预言和思考。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后者也是从文明的角度看问题,致使文章具备了一定的可读性。我认为某种意义上可对上篇提到的流动中的抽象特质做出一定程度的单线条扩展。
尝试着连点成线,探寻更多的常识,或总结更多的规律。以下内容摘录自阅读《在线》时的复制,几乎无改动:
【在线是连接的属性,先连接起来才能有在线。连接是又是在线的结果,离不开鼠标、超文本链接、联网的计算机。
浏览器是在线的,显示器是物理连接。
互联网=internet(物理连接)+www (万维网)。互联网只是把内容连接起来了,物联网则是把更多的物理实物在线化了。
连接并不等于在线。本质上,连上互联网意味着你和世界的服务器连接了。手机在线则意味着你和全世界的人连接了。
大数据的本质是在线,而且是双向在线。
人类在信息传播方面有三项重大发明:语言、音乐和地图,而其中最古老的是地图。
在线+具体的产品或服务能激发消费者创造和分享的欲望。在线使得事物的规模效益一点点被叠加起来,思考的规模也随之变化。所谓常理,在你的思考中被重构,根源于在线的崛起。
速度是创新的基础。这个基础不是帮助你形成一个新的想法,无法物质化。这个基础是让你有了新的想法后,将其直接变成服务,让1000万人受益,产生巨大的价值。
数据比信息更有价值。
在线社会,云计算就相当于发电产业,云存储就是钢铁产业,而大数据就是福特汽车生产线。
大的数据很早以前就有。世界上最大的数据估计和互联网一点关系都没有。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做一次碰撞产生的数据,就算你用最强大的计算机,也是一辈子都算不完的,这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对撞实验室搜集了几乎超出人类想象的数据量。实验室中一亿像素的相机每秒要拍摄4000万张粒子碰撞的照片,相当于一秒钟产生一拍字节[1]需要分析的数据。
从更绝对一点的角度来说,单纯数字化的数据根本不是大数据。
所谓的数据产生价值,必须要先有数据共享才可以实现。共享是一个成本极高的过程,如果没有在线这样一种机制,大规模的共享根本实现不了。
数据要流动才有价值。数据在线到了互联网上的流动,是信息社会和数据社会的本质区别。我们已经从过去企业内部的信息封闭流动,走向了互联网上的数据开放流动。如果一定要讲“大”,那么变大的就是数据流动的时间和空间,因而数据的价值也变大了。
金子不会成为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大部分的金子来自南非,但南非并不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国家。真正的竞争力,是把所有人都可能拥有的东西变成财富,让沙子变成硅,这才是核心。很多人在讲大数据的时候,经常会说自己拥有的数据多么重要、多么稀有、多么独特。这样说很不妥。不是说这样讲不对,但这是挖金子的思维方式。卖金子的人做不成超级富翁,真正创造更高价值的是售卖硅产品的英特尔。
类似的,点击不值钱,让点击在线才值钱。
“数据是核心的竞争力”,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包含两部分:数据本身是核心竞争力,数据的处理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
在线的分享和开放,是你真的去跟别人合作,而不是去抢别人饭碗。只有这样,彼此才会建立信任,才不会变成仇人。即使有一天云计算没有了,但是大家对彼此的信任仍是最重要的社会资产。
事物之间的区别,有时候不是由它的物理形态决定,而是由它的服务形式决定。
宝钢电厂发的电和国家电网的电都是电,它们之间有差别吗?答案是它们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宝钢电厂的电是工厂自用,出了问题只影响自己的生产;而国家电网的电供给千家万户,出现一点问题就会影响百姓的正常生活。所以只有国家电网的电才是公共服务,其他都很难称得上。
从计算平台角度讲,没有一个东西叫垂直云,而只有利用云计算解决一个垂直问题。利用云来解决一个垂直的问题,而不是创造一个垂直的云,这才是对的。
从计算规模上来说,谷歌应该比亚马逊大。但谷歌的计算资源大多还是面向自己在用,亚马逊才是真正把云计算变成了公共服务。
什么样的云计算状态才算得上是好的公共服务?如果还是用电来打比方,那就是:能够用,便宜用,安心用。
计算需要规模化,不是可以规模化,而是必须规模化。规模化才能解决成本问题。1%的电在国家电网里,与90%的电在国家电网里,完全是不同的效果,至少用电价格会差很多。成本问题会影响整个事物的普及。
全球其实没有几家真正的软件公司,买软件不是买软件的代码,甚至也不是买软件的光盘,买软件其实是买软件许可,微软就是把Windows的使用许可卖给了戴尔,连光盘也不用,这样才叫软件公司。在中国,我们过去的软件产业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准。云计算的软件是卖不了的。
相信云计算就一定要相信用户在你的平台上可以创造更好的东西,云计算只是一个基础保障。一家电力公司千万不要想着去做电冰箱,一家云计算机构也千万不要想着自己去做应用。
苹果做了一个巨大的贡献——它的操作系统自诞生第一天起就带有账号。你要激活苹果手机,必须拥有苹果的账号,没有账号的话就得注册一个,否则根本用不了智能手机中最关键的AppStore。这其实是很革命的思想。看到WindowsPhone和苹果手机之后,你就会明白一部手机的密码和一部手机的账号,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Store和谷歌的GooglePlay这样的分发市场,不一定会一直把持市场,因为平等才是创新的基石。
我感觉在 App 里面是长不出亚马孙森林的,但是互联网上可以长出亚马孙森林, Web 上也可以。
看待一个在线社会中的新产物时,不要局限在技术角度,更要看它的社会价值。曾经有人写了一份感谢信,他说通过阿里金融获得了一元钱的贷款,这是他从来没想到过的事情。说不定这个人是世界上获得最小额度贷款的人了。不管是不是,至少这一元钱对他来说,已经不是借笔钱那么简单了,它体现了对于个人的尊重。在过去的商业环境下,这件事不可能发生。而在在线的社会环境下,这种事会不断发生。
(标准石油)公司创始人洛克菲勒预见到,铁路将来最重要的功能是运送石油,于是他去跟铁路公司谈判,结果是洛克菲勒出钱控制了主要的运输线路。后来铁路公司发现运营铁路挣的钱远远不如买卖石油挣的钱多 —— 这与如今运营商觉得光缆铺得这么辛苦却不挣钱,但互联网公司却挣了那么多钱有点像。但洛克菲勒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创新。在当时,炼油厂是集合高新技术的地方,也是管道最多的地方,当各大铁路公司提出要提高运输费的时候,洛克菲勒就想石油为什么不能用管道运输,所以由管道运输石油最早就是由洛克菲勒想出来的。事物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电的普及使爱迪生受益,却害苦了洛克菲勒,因为人们不再需要用油点灯。但福特生产出的内燃机使油成为工业发展的动力,洛克菲勒就又东山再起了。世界的发展就是这么奇妙。
我最痛苦的有两件事:一是阿里云能够开出工资,如果有一天开不出工资了,那我相信员工会改变得很快,包括我自己,这样服务意识的塑造会非常快;二是客户汹涌而来,我想没有客户都做不到。这和一般企业找资金发工资,找客户维持运转完全相反。所以,最具挑战的就是在快速发展中实现服务提升。叶凯这件事教育了我,在公司内部我们会一个个地追加这样的案例。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每个场合都要强调“客户教给我们很多事情”。
计算是一种公共服务,云计算即非公有品,也非私有品,而是一种公共服务品。
基础设施的意义就是,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云计算也是这样的事,必然要走规模化的路线,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是没有意义的。
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这些称呼的变化其实反映的是基础设施的变化。现在大家讲的互联网是传统的互联网,把全世界的个人电脑连在一起就出现了互联网。当互联网这个基础设施把全世界的手机都连在一起的时候,便出现了移动互联网。现在大家说的物联网,实际上就是设想未来世界里你能想到的东西都会被连到互联网上,我更愿意把这个时代叫作“万物互联网”,互联网成了万物的基础设施。
数据不是搜集起来的,是沉淀下来的,跟脚印一样,脚印不是修路的人搜集起来的,只要有了路就一定有脚印,不可能说修一条路不留下脚印,世界上没有这样的路。
计算让数据变得可被利用,让数据在使用和流动过程中产生价值,而使用和流通过程是要消耗掉大量计算能力的。数据不是天然就有价值的,就像路上的一串脚印,在没有被数字化、被计算之前,它无法产生价值,但你在网上的“足迹”,被计算后就变得有价值了。为什么今天我们可以那么好地服务消费者,就是因为后台有你们看不见的计算。如今,互联网上的数据量那么大,计算不可能在几台机器上完成,一定要在计算中心里的成千上万台计算机上完成,这时计算就变成了公共服务。这样的公共服务就是云计算。巨大的计算能力自然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因为有了计算的能力,我们的创造力以及我们可以想象的空间不再受约束。有了计算机的公共服务,无论大公司还是个人,无论买得起或买不起计算机,计算不再是瓶颈。所以我想,从这个角度讲,当计算变成一种公共服务的时候,所有人的创造力都会被激发出来。创造力是人类最稀缺的资源,同时也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互联网变成基础设施,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资料,计算变成公共服务,这三者结合裂变的结果是新经济的出现。在计算经济的各种基本要素中,在线是基础,不在线的东西不具有经济价值。
在这个大环境下,该如何判断创业公司的价值?过去我们判断一家公司的前景,主要看三件事情:一是用不用电脑;二是会不会设计软件;三是提供了怎样的服务。今天,互联网就是一台很大的计算机。所以,如今你就要首先看这家公司是不是跟数据相关;其次,看这家公司消耗掉了多少计算能力。
人类很容易把对自然的探索,变成对自然的索取。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如果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与互联网、数据、计算相类比,那便是火、新大陆和电。
直到 1929 年,人们仍普遍认为银河系就是宇宙的全部,而我们都了解到我们所在的星系实际上只是数百万甚至数十亿这样的星系中的一个,了解宇宙在膨胀是最近 10 年的事情; 1920 年,甚至到了 1950 年,我们都对此知之甚少。
在线的三个定律:
定律一:每一个比特都在互联网上
定律二:每个比特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流动
定律三:比特所代表的每个对象都是在互联网上可计算的
为什么移动互联网引爆了互联网的一次变革,因为它与这三个定律的匹配度很高。第一,移动的本质是便携式设备在线了;第二,移动互联网是随时随地在线的,绝对不能用离线的思路来管理和运用;第三,因为随时在线,所以随时有数据在流动,移动互联网是目前数据交换率最高的领域。移动互联网与这三个定律的匹配度是最高的,所以是最有活力与希望的商业环境。
宇宙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计算了。生命,语言,人类,社会,文化 —— 这一切全是由于物质和能源有处理信息的内在能力。计算是在线世界的天然属性。
文明是依靠流动的,流动速度越快越文明。丽水有了瓯江,它就和文明汇流了。在人类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都是临近水流的,也是因为这个道理。
在线社会,你得到了以前没有得到过的东西,你也一定要付出以前没有付出过的东西。
对别人的敬仰就是对自己的信心。数据和计算给了人类史无前例的巨大能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未知,挑战着人类的自信。
这个世界永远不会需要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直到贝多芬创作了它。现在我们离开它无法生活。】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