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经历绝望,是不会热爱生活的

《局外人》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 主人公默尔索对自己的事情以及身边的事情的态度可以用“无所谓”来形容。作品的开头默尔索母亲去世了,他收到电报的反应十分淡漠: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 小说整个过程中表现的是冷漠、理性的默尔索。 也许、可能,这两个词表现了默尔索对他母亲的漠不关心。有的时候看到某些人活着好似干尸,没有人味儿。仔细想想是否自己曾经也这样没有意义的活着,活一天算一天的感觉,日子一天一的过去,好似生命给予你什么你就能够接受什么。无论是对待母亲去世,对待婚姻,还是被宣判了死刑。 默尔索在葬礼当天没有留下一滴眼泪,这代表了他并不会感到心痛吗?他把自己完全置身在局外人中。就好像这件事与他毫无关系,这在另外一个方面体现了他极其冷静理性的个性。理性的人多数是不付出感情的。 不近人情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诞,却是他与这个荒诞世界抗击的武器。 玛丽是他的女朋友,在他母亲下葬第二天他们就去海边约会。一天,玛丽说想跟他结婚,他的态度是结也行不结也行。玛丽问他爱她吗,实际上他是不爱的。 人类情感的表达中,对于悲切的事物总是用眼泪来表达更为直接,而他对于母亲的死没有一滴眼泪。约会的时候,他开枪杀死了他朋友的仇家。巧妙的安排了默尔索的罪行。 被控杀人,只因在母亲下葬时没有哭而被处决,这有什么关系呢?萨拉玛诺的狗和他的老婆具有同样的价值。那个自动机器般的小女人,马松娶的巴黎女人,或者想跟我结婚的玛丽,也都是有罪的。莱蒙是不是我的朋友,赛莱斯特是不是比他更好,又有什么关系?今天,玛丽把嘴唇伸向一个新的默尔索,又有什么关系?他懂吗?这个判了死刑的人,从我的未来的深处……我喊出了这一切,喊得喘不过气来。但是已经有人把神甫从我的手里抢出去,看守们威胁我。而他却劝他们不要发火,默默地看了我一阵子。他的眼里充满了泪水。他转身过去,走了。 荒诞行为在很多人身上都可以见到,但却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除了不近人情、荒诞之外,或许对社会定下的规则的不满。法律中法官陪审团的错判,都使得所见不一定为真实,真实的不一定为人所见。 在监狱中,他的女友玛丽来探监,嚷嚷着要等他出来跟他结婚,在没被判死刑之前。默尔索不相信,也不敢相信,因为今天可以跟他接吻的嘴,明天不知会和哪张嘴再接吻。事实上,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 生活的绝望,是对死的掌控无能为力。而默尔索目前唯一可以掌控的就是死亡,确信无疑。 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感情、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譬如母亲下葬时要恸哭,娶一个女人时候要说“我爱你”,在法庭上为自己辩解。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就成为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所有人都知道,人生并不值得走那么一遭。实际上,一个人是死于三十岁或七十岁并不十分重要,因为无论如何,自然有其他男男女女会继续活下去,而且活上千千万万年。不管是现在还是二十年内,死的永远是同一个我。 在最后,默尔索说: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善,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从默尔索的思想、行为以及他意识流的想象,看不出这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是看完后总是感觉某个阶段的我们都会如行尸走肉,对什么都失去兴趣。而在经历一些后才恍然大悟,生命才是最可贵,最值得珍惜的。 死有何惧?怕的是白走一遭,如果还有更多时间活着,到底怎样活着才具有意义,这个命题仍然值得深思。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局外人,注定被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