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
其实我有时候不太能理解年轻人刚出社会,遇到点小挫折就喊苦喊累,然后退缩不前,拒绝接受现实,放弃努力,以看似洒脱,实则不负责任的逃避态度面对社会和自己。
年轻的时候,不就该踏踏实实积累,苦点累点,受些委屈,都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除了二代,哪个人不是伤痕累累,咬紧牙关走过来。靠自己的努力,在遵守社会道德法律的基础上,创造富足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怎么会变成可耻的事情了呢?
是因为网络上有太多人在秀各种看似不劳而获的美好生活,才让年轻人觉得努力和踏实看起来很蠢,很不酷吗?
还是说年轻,就必定是浮躁的?
我教日语到现在,最大的学生接近50岁,最小的不过10几岁。毫不掩饰地说,的确是越年长的人,反倒学得越好,持续得越久。明明他们时间更少,生活压力更大,工作责任更重。反倒是时间多,工作中承担责任少的年轻同学,很少有坚持得久的,对待学习的认真程度上,也远不如年长者。
更有趣的是,每一位年过40的学生,都会在一开始担心自己记忆力不好,觉得不如年轻人有优势。很多人已是身在高位,经常忙碌到凌晨,又时常出差。但是越是这样的人,反倒不会轻易旷课,会按时交作业。哪怕出差,都会把时间错开。作业实在没做完,会非常愧疚地跟我解释、道歉,并答应一定补上。
其中一位同学,我们一起学习了一年多了,她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工作也真的很忙。一开始我很担心她不能持续太久,结果她不仅全勤,还学得非常好。有一次她去南方出差,为了赶回来上周日上午的课,订了周六晚上的飞机回北京。结果遇上当地大雨,飞机晚点。回到北京已是凌晨四点。这种情况,明明可以请假,她却坚持早上来上课了。并且依旧是头几个到。
另有一位姑娘,自己创业开公司当老板,同时又在自己写作。但是从来都没落下作业。身体不舒服想请假时,都会来问问我这一节课会讲什么。如果会有课外的东西,她哪怕是身体不舒服,都一定要坚持过来上课。进阶班刚开课时,她已经把要上的书全部预习过一遍。哪怕遇上开会和活动,不得不缺课,但一定会主动问作业是什么,从来不需要我去催促。
还有同学家离得很远,工作又忙,很晚能睡,又得很早起来过来上课。当时决定把课的时间定在上午时,问他意见,他却说:“我没关系的,本来就觉少。”除了课堂上要求的内容,他私底下还会去学很多课外的东西。他和班里另外一位女生都从事影视行业,工作之忙碌,真的是我无法想象的。但他们在学习上的认真态度,却实在令人不得不敬佩。连我都想象不出,他们究竟是什么时间在学习。
说起勤奋认真的例子,真的是一整天都说不完。说起懒惰的例子,也是一整天也说不完。为了睡懒觉旷课的,因为时间安排不好写不完作业的……每一种勤奋都是相似的,但是每一种懒惰都各有其借口。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么一则寓言:
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被用在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指的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效应。也就是“胜者通吃”效应。
说强弱,似乎太残酷了一些。我觉得可以换一个说法,就是在某个领域拥有比较负责任和认真态度、习惯的人,往往更容易在其他领域也表现出类似的品质。
对工作认真的人,也更容易对学习认真。尊重自己的时间和劳动的人,更懂得尊重别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上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更认真对待的人,更容易获得正反馈,而正反馈又反过来激励其继续更加认真地对待学习、生活和工作。如此良性循环,周而复始。
相反,不认真的态度,不容易获得正反馈,于是就更不愿意认真对待,更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如此恶性循环,循环往复。
除非突然醒悟,痛定思痛,下定决心改正错误的态度和习惯,开始一点点认真投入,否则将连“剩余的,都被剥夺”。
改掉一个坏习惯,比养成一个好习惯更难。在此之前,认识到自己的坏习惯,不为自己找借口,下决心去改正,似乎更难。比如拖延症。(我本人也深受其苦。)
面对坏习惯,我们每个人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幸,好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不断得到正反馈,反倒很好坚持和继续普及到其他领域。点亮一个房间,往往只需要一根蜡烛。如果想养成好习惯,不妨从某个小地方入手改变。那么马太效应就会给我们更多,叫我们“多多益善”。
其实我有时候不太能理解年轻人刚出社会,遇到点小挫折就喊苦喊累,然后退缩不前,拒绝接受现实,放弃努力,以看似洒脱,实则不负责任的逃避态度面对社会和自己。
年轻的时候,不就该踏踏实实积累,苦点累点,受些委屈,都是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除了二代,哪个人不是伤痕累累,咬紧牙关走过来。靠自己的努力,在遵守社会道德法律的基础上,创造富足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怎么会变成可耻的事情了呢?
是因为网络上有太多人在秀各种看似不劳而获的美好生活,才让年轻人觉得努力和踏实看起来很蠢,很不酷吗?
还是说年轻,就必定是浮躁的?
我教日语到现在,最大的学生接近50岁,最小的不过10几岁。毫不掩饰地说,的确是越年长的人,反倒学得越好,持续得越久。明明他们时间更少,生活压力更大,工作责任更重。反倒是时间多,工作中承担责任少的年轻同学,很少有坚持得久的,对待学习的认真程度上,也远不如年长者。
更有趣的是,每一位年过40的学生,都会在一开始担心自己记忆力不好,觉得不如年轻人有优势。很多人已是身在高位,经常忙碌到凌晨,又时常出差。但是越是这样的人,反倒不会轻易旷课,会按时交作业。哪怕出差,都会把时间错开。作业实在没做完,会非常愧疚地跟我解释、道歉,并答应一定补上。
其中一位同学,我们一起学习了一年多了,她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工作也真的很忙。一开始我很担心她不能持续太久,结果她不仅全勤,还学得非常好。有一次她去南方出差,为了赶回来上周日上午的课,订了周六晚上的飞机回北京。结果遇上当地大雨,飞机晚点。回到北京已是凌晨四点。这种情况,明明可以请假,她却坚持早上来上课了。并且依旧是头几个到。
另有一位姑娘,自己创业开公司当老板,同时又在自己写作。但是从来都没落下作业。身体不舒服想请假时,都会来问问我这一节课会讲什么。如果会有课外的东西,她哪怕是身体不舒服,都一定要坚持过来上课。进阶班刚开课时,她已经把要上的书全部预习过一遍。哪怕遇上开会和活动,不得不缺课,但一定会主动问作业是什么,从来不需要我去催促。
还有同学家离得很远,工作又忙,很晚能睡,又得很早起来过来上课。当时决定把课的时间定在上午时,问他意见,他却说:“我没关系的,本来就觉少。”除了课堂上要求的内容,他私底下还会去学很多课外的东西。他和班里另外一位女生都从事影视行业,工作之忙碌,真的是我无法想象的。但他们在学习上的认真态度,却实在令人不得不敬佩。连我都想象不出,他们究竟是什么时间在学习。
说起勤奋认真的例子,真的是一整天都说不完。说起懒惰的例子,也是一整天也说不完。为了睡懒觉旷课的,因为时间安排不好写不完作业的……每一种勤奋都是相似的,但是每一种懒惰都各有其借口。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么一则寓言:
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这就是“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被用在社会心理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指的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效应。也就是“胜者通吃”效应。
说强弱,似乎太残酷了一些。我觉得可以换一个说法,就是在某个领域拥有比较负责任和认真态度、习惯的人,往往更容易在其他领域也表现出类似的品质。
对工作认真的人,也更容易对学习认真。尊重自己的时间和劳动的人,更懂得尊重别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上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更认真对待的人,更容易获得正反馈,而正反馈又反过来激励其继续更加认真地对待学习、生活和工作。如此良性循环,周而复始。
相反,不认真的态度,不容易获得正反馈,于是就更不愿意认真对待,更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如此恶性循环,循环往复。
除非突然醒悟,痛定思痛,下定决心改正错误的态度和习惯,开始一点点认真投入,否则将连“剩余的,都被剥夺”。
改掉一个坏习惯,比养成一个好习惯更难。在此之前,认识到自己的坏习惯,不为自己找借口,下决心去改正,似乎更难。比如拖延症。(我本人也深受其苦。)
面对坏习惯,我们每个人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幸,好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不断得到正反馈,反倒很好坚持和继续普及到其他领域。点亮一个房间,往往只需要一根蜡烛。如果想养成好习惯,不妨从某个小地方入手改变。那么马太效应就会给我们更多,叫我们“多多益善”。
-
余賞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6-07 23:19:52
-
小红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05 14:14:55
-
iCeZuL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05 11:29:32
-
玩一天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05 11:16:45
-
呸呸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05 07:52:36
-
alienz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04 23:49:16
-
路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04 22:57:23
-
朱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04 22:56:51
-
mom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04 22:53:49
-
凡客雅宝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04 22:36:02
-
豌豆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04 21:51:51
-
萌奇奇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04 21:44:55
-
D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04 21:44:36
-
魏千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04 21:29:06
-
张士豪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04 21:18:54
-
方悄悄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04 21: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