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
查看话题 >贾樟柯 |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
从《小武》到《山河故人》,贾樟柯已经从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变成了一种符号、一个标签。在他的镜头下可以轻易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
这位并不高产、却已经成为「好电影」标识的导演,在自己的文集《贾想》中谈到了对当今中国电影市场和当下青年的思考。
大片就像细菌
所谓高投入高产出,电影唯利是图的观念,已经非常深入人心,它形成一种新的话语影响,一种大片神话的话语影响。
贾樟柯并不反对商业电影,但如果一部电影的产生里带有法西斯性,那就应该批评。如今的商业大片操作,是通过破坏社会基本规则达到的。
比方说对院线时空的垄断和媒体资源的占用就像法西斯细菌一样弥漫开来。以至于无论是看新闻还是刷微博,在一个时段内铺天盖地只看到这一部大片的消息,当它由电影变成一个公共事件之后,性质就改变了。
如今的商业大片对价值观的把控同样令贾樟柯感到痛心,他们放大电影的娱乐功能,削弱电影承载思想的功能。这种运作模式的结果就是每当大片到来的时候,几乎没有其他的选择,大家都去看,看了都骂,等到下一部到来的时候还是一样。
电影创作是自我斗争
过于顺利的写作往往让我自己感到怀疑和不安。
创作对贾樟柯来说是一种自我斗争的过程。「你进入一个空间里面,要先沉浸十分钟,听这个空间跟你诉说,然后你跟它对话。」安东尼奥这句话成了他的创作信条。只有进入一个真实的空间里,才会知道如何拍一场戏。
一场戏下来,贾樟柯会搜集很多空间,诸如火车站、汽车站、候车厅、台球厅等等。受限于电影篇幅,大多数描述空间的画面都不会用到,但是这些空间为导演提供了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一种感觉和信任,一种节奏和秩序。
如今的青年少了反叛与不安
今天的年轻人基本上只认同于商业文化,这个是很可惜的。
如今的青年文化里缺少了反叛文化,已经完全被商业文化击溃了。这一点是贾樟柯感觉可惜的。
80 年代有诗歌和摇滚乐,当时的年轻人中有一种对既成事实的反叛与不安,是一个活泼的文化氛围。而当下商业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则像细菌一样。
▲小山回家 剧照
贾樟柯说,电影应该是一种记忆方式。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充满娱乐元素的花边消息可能是人们记忆的一部分,但一定停留不久。真正能留下来的东西尽管在当下不一定发光发热,却可能到若干年后回过头看来,成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记忆。
▲山河故人 剧照
「一部收入只有二十万元可忽略不计的影片,挑战一部两亿元票房的影片」这样张伟平式的讥笑令贾樟柯心寒。用票房数据对艺术价值的嘲讽是值得警醒的,这是时代的病态。而一个良性的社会应该鼓励和尊重艺术作品的存在。
苦难崇拜害苦了中国电影
苦难崇拜的精神取向害苦了中国电影。
贾樟柯愿意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受生命的平淡、喜悦或沉浮。中国文化经常认为一个人只有经历了曲折离奇的人生才算有阅历。也有人喜欢诗化生活的经历。在这样的语境下,电影创作者自然希望在作品里塞一些大喜大悲的东西,而面对真实的社会又乱了手脚。
▲山河故人 剧照
文化中对苦难的崇拜让经历过苦难成为了有话语权的筹码,在贾樟柯眼中,苦难是平等的。年轻一代要经历的劫难未必就比上一代少。「我不认为守在电视边、被父母所在屋里的孩子比阳光下挥汗收麦的知青幸福。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恼,没什么高低之分。」
评张艺谋:没有心灵和独立自我
《十面埋伏》和《英雄》收到了很多关于剧本漏洞的批评言论,对此张艺谋导演一笑置之:「为什么要那么多哲学?」电影就是娱乐,大家哈哈一笑就行了。
▲英雄 剧照
按贾樟柯的话来说,《英雄》处处谈天下,不是一条没有哲学的议题。张艺谋用娱乐敷衍大众,表示对这个严肃的文化话题已经厌倦。这在贾樟柯看来相当糟糕。
「作为一个导演,他们没有自己的心灵,没有独立的自我,所以他们在多元时代里无法表达自我。」每个人都有文化基因的缺陷,这个时候要去克服、去吸收来弥补还是面对批评时把批评看做「说同行坏话」?
他们感受过权威,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权力是有向往的,对权力是屈从的。所以你会发现一个拍过《秋菊打官司》的导演,在《英雄》里反过来却会为权力辩护。
这位并不高产、却已经成为「好电影」标识的导演,在自己的文集《贾想》中谈到了对当今中国电影市场和当下青年的思考。
![]() |
大片就像细菌
所谓高投入高产出,电影唯利是图的观念,已经非常深入人心,它形成一种新的话语影响,一种大片神话的话语影响。
贾樟柯并不反对商业电影,但如果一部电影的产生里带有法西斯性,那就应该批评。如今的商业大片操作,是通过破坏社会基本规则达到的。
比方说对院线时空的垄断和媒体资源的占用就像法西斯细菌一样弥漫开来。以至于无论是看新闻还是刷微博,在一个时段内铺天盖地只看到这一部大片的消息,当它由电影变成一个公共事件之后,性质就改变了。
![]() |
如今的商业大片对价值观的把控同样令贾樟柯感到痛心,他们放大电影的娱乐功能,削弱电影承载思想的功能。这种运作模式的结果就是每当大片到来的时候,几乎没有其他的选择,大家都去看,看了都骂,等到下一部到来的时候还是一样。
电影创作是自我斗争
过于顺利的写作往往让我自己感到怀疑和不安。
创作对贾樟柯来说是一种自我斗争的过程。「你进入一个空间里面,要先沉浸十分钟,听这个空间跟你诉说,然后你跟它对话。」安东尼奥这句话成了他的创作信条。只有进入一个真实的空间里,才会知道如何拍一场戏。
![]() |
一场戏下来,贾樟柯会搜集很多空间,诸如火车站、汽车站、候车厅、台球厅等等。受限于电影篇幅,大多数描述空间的画面都不会用到,但是这些空间为导演提供了一种不可名状的东西,一种感觉和信任,一种节奏和秩序。
如今的青年少了反叛与不安
今天的年轻人基本上只认同于商业文化,这个是很可惜的。
如今的青年文化里缺少了反叛文化,已经完全被商业文化击溃了。这一点是贾樟柯感觉可惜的。
80 年代有诗歌和摇滚乐,当时的年轻人中有一种对既成事实的反叛与不安,是一个活泼的文化氛围。而当下商业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则像细菌一样。
![]() |
▲小山回家 剧照
贾樟柯说,电影应该是一种记忆方式。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充满娱乐元素的花边消息可能是人们记忆的一部分,但一定停留不久。真正能留下来的东西尽管在当下不一定发光发热,却可能到若干年后回过头看来,成了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记忆。
![]() |
▲山河故人 剧照
「一部收入只有二十万元可忽略不计的影片,挑战一部两亿元票房的影片」这样张伟平式的讥笑令贾樟柯心寒。用票房数据对艺术价值的嘲讽是值得警醒的,这是时代的病态。而一个良性的社会应该鼓励和尊重艺术作品的存在。
苦难崇拜害苦了中国电影
苦难崇拜的精神取向害苦了中国电影。
贾樟柯愿意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受生命的平淡、喜悦或沉浮。中国文化经常认为一个人只有经历了曲折离奇的人生才算有阅历。也有人喜欢诗化生活的经历。在这样的语境下,电影创作者自然希望在作品里塞一些大喜大悲的东西,而面对真实的社会又乱了手脚。
![]() |
▲山河故人 剧照
文化中对苦难的崇拜让经历过苦难成为了有话语权的筹码,在贾樟柯眼中,苦难是平等的。年轻一代要经历的劫难未必就比上一代少。「我不认为守在电视边、被父母所在屋里的孩子比阳光下挥汗收麦的知青幸福。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苦恼,没什么高低之分。」
评张艺谋:没有心灵和独立自我
《十面埋伏》和《英雄》收到了很多关于剧本漏洞的批评言论,对此张艺谋导演一笑置之:「为什么要那么多哲学?」电影就是娱乐,大家哈哈一笑就行了。
![]() |
▲英雄 剧照
按贾樟柯的话来说,《英雄》处处谈天下,不是一条没有哲学的议题。张艺谋用娱乐敷衍大众,表示对这个严肃的文化话题已经厌倦。这在贾樟柯看来相当糟糕。
「作为一个导演,他们没有自己的心灵,没有独立的自我,所以他们在多元时代里无法表达自我。」每个人都有文化基因的缺陷,这个时候要去克服、去吸收来弥补还是面对批评时把批评看做「说同行坏话」?
![]() |
他们感受过权威,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权力是有向往的,对权力是屈从的。所以你会发现一个拍过《秋菊打官司》的导演,在《英雄》里反过来却会为权力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