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乐小记
巴赫 (BWV)
西方古典乐之父。巴洛克后期集大成者。没有歌剧作品。
注重音乐自身的架构和延展,区别于标题式音乐。标题式音乐即给定题目创作的音乐,听起来更容易联想更有意境所以也更容易理解,比如流行音乐大多是标题音乐。巴赫的作品更多的是音乐内部的游戏,有点像两汉时期的文学,格式和词藻华丽,因而相对高深难懂。但同时,巴赫的作品有很强的宗教仪式感。
巴赫长于赋格(Fugue)。赋格,作逃跑之意,用以形容“主题” (通常是第一句)在各个声部间的追赶和重复。由于赋格有很严格的结构要求,所以通常略显枯燥,也很难弹奏。
前奏曲(Prelude)通常与赋格在一起,最初是音乐会开场前引起观众注意的曲目,后演化为单独的体裁。巴赫十二平均律共48首。 法国浪漫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古诺的《圣母颂》,伴奏是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的前奏曲部分。
哥德堡变奏曲(Variation):给俄罗斯伯爵催眠用的,最出色的演奏家——古尔德,他的人生第一次和录音和最后一次录音都是哥德堡变奏曲。
勃兰登堡变奏曲
肖邦
波兰人,活了38岁,只创作钢琴作品,没有其他任何乐器的作品。
注重旋律。擅长和声。注释和声+分解和声。(贝多芬更喜欢使用分解和声)
波兰英雄舞曲
玛祖卡,原是一种舞蹈,后来逐渐被欧洲贵族接受并喜欢,肖邦所作曲节奏太快,所以现在没法跳,但舞蹈动作在如今依然有所保留,比如芭蕾舞剧里男演员单膝跪地,女演员围着他转圈的舞蹈。
叙事曲(Ballade),G小调叙事曲,以钢琴为战鼓。
夜曲(Nocturne)。充满诗意。中国人爱诗犹如英国人爱歌剧,因而中国人对肖邦情有独钟。
弹奏肖邦的钢琴家:鲁宾斯坦,科尔托
莫扎特 (K)
少年得志。曲风明快轻松,生性慷慨随意。
写有各种乐器的作品。为许多乐器(提琴,长笛,圆号,单簧管)单独创作了协奏曲(concert)。
奏鸣曲 (sonata) 一般有两个主题,这两个主题是对立的,冲突的,一个大调,一个小调。
最早的交响曲(symphony)只有三个乐章,“三明治”,快慢快。到莫扎特时比较完善,分四个乐章。第四十号交响曲中,莫扎特为第二和第四乐章中加了一首《小步舞曲》,使得交响曲更丰富更活泼。(莫扎特很高产,交响曲写到40号的人其实很少)
歌剧作品:唐璜,女人心,魔笛,费加罗的婚礼。通常比较热闹。
最后一首完成的作品: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的慢板十分优美。单簧管:低音有鼻音,高音婉转悠扬,在乐队里很有辨识度。莫扎特早期的作品瘦巴洛克风格影响较多,而晚期作品更多的有古典主义典雅均衡的特点。
贝多芬
家乡德国波恩,莱茵河畔。
月光奏鸣曲。“月光”是后加上的。通常奏鸣曲第一乐章是快板,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又是快板,但月光的第一个乐章是个抒情慢板。莫扎特在写弦乐四重奏时,也有类似的写法,因此可以看出贝多芬的作品中有莫扎特的影响。第三乐章急板(暴风雨),汹涌激烈。
英雄交响曲,本为为拿破仑而作,当时并不有名。(让贝多芬在维也纳一举成名的是“战争交响曲”,写的惠灵顿战胜拿破仑的故事。)
献给爱丽丝。回旋曲,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巴加泰勒的本意是 “小东西”。这首曲子本是写给另一个女学生的。此处省略贝多芬和他N个女学生的韵事一万字。全曲为A-B-A-C-A的格式
李斯特
匈牙利作曲家,车尔尼的学生,车尔尼是贝多芬的学生。现在小朋友们学钢琴时都要练习车尔尼练习曲的一个原因是,这套练习曲教出过李斯特 = =!演奏大家,炫技大师(快,八度连续急奏,etc)。
帕格尼尼大练习曲《钟》。帕格尼尼是小提琴炫技大师,李斯特在听完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后,将小提琴的很多技巧移植到钢琴上。李斯特是很多钢琴技巧的创始人。
匈牙利狂想曲。共19首,最著名的有第二,第六,第十一,第十二。狂想曲是古希腊吟咏诗人创造的,节奏自由富有激情。李斯特是第一个在音乐中运用狂想曲这种题材的。这些狂想曲中有很多匈牙利吉普赛歌舞的元素。第一部分是前奏及“拉桑”舞曲,节奏庄重缓慢,第二部分为“弗利斯卡”舞曲,活泼,节奏快。李斯特一声漂泊,思乡之情大多体现在这些狂想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