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童趣
许许多多的文人写过夏日里的童年趣事。例如沈复的《童趣》里写道“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读完令人惊讶于小孩子竟然拥有这样天马行空又极富浪漫主义的想象力,而大人的头脑早都被条条框框的生活和社会模板化了。蚊子就是蚊子,一巴掌拍死它了事。

而鲁迅笔下西瓜地里的少年闰土则隐含一种身世和命运的凄凉之感。“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每个人的童年大概是千差万别的,但就算我最为悲惨的童年总也少不了快乐。因为忘记生活中的痛苦和烦恼,寻找乐趣是所有小孩子的天性。容易快乐和满足,哪怕是一丝的甜,在小孩子那里都会有被无限放大的可能。
记得我小时候总是跟在大我两岁的邻居姐姐屁股后面疯跑,而童年记忆最深刻最快乐的日子,永远是在夏天。对那时有非常清晰的记忆,我和她都赤裸上身(反正没有胸),只穿一条短裤就满大街呼朋唤友地玩,吃西瓜吃出的圆鼓鼓的肚皮以及担心不小心吃下去的西瓜子会在肚子里长西瓜。我永远迷恋那段不怕晒,在毒辣的太阳底下光脚片儿乱跑满头大汗的日子(哪像现在离开遮阳伞就没法活)。我永远贪图夏日午后那湿黏闷热的空气以及伴着知了玩儿命的叫声而昏昏欲睡的安宁。
不安分的童年,每一刻都是动态的。我和小伙伴们喜欢玩“探宝”游戏,我们会在树上找知了壳。那时候不太知道知了壳的药用用途,只是觉得那透明的褐色小玩意儿好看又好玩。没多大会儿我们就能收集十几只知了壳,有时还会捡到活着的会叫的知了。

那时候还不流行指甲油💅,我们会用“指甲花”(凤仙花)自己染指甲。摘一些指甲花放在容器里,放入些许明矾后一起捣碎。

然后将其铺在每个指甲盖上,用布和细绳将指甲包起来,几个小时后再拆开就大功告成了。虽然现在看起来觉得这颜色很丑(还会染到皮肤上),但是当时觉得好好玩。

童年的夏日当然少不了各类冷饮啦。当年那些老牌子虽然并没有多好吃(怀旧只是对“旧”的美化和选择性记忆),但给人一种很实在的体验。
当时喜欢吃这种冰棍,五毛钱能买一包,好看又量多。虽然现在看来也不过是色素糖精和不那么干净的水的结合体。

还有一种叫“夏威夷”的冰棍,里面是雪糕。当时最纠结的问题是先吃里面还是先吃外面。

另一种记忆深刻的是“舌头”,舔一舔就会变得软软的,很好玩,有好几种口味。

还有一种貌似叫“大红鹰火炬”,红色包装袋,可惜找不到图了。
乡间小路边长满了各种好看的植物,比如野葡萄(虽然不确定能不能吃,但小时候胆大不怕死),我尝过,有一丝酸味。

还有野草莓,小小的红色星星点点缀满草丛,非常好看。虽然尝不出任何味道。

再说两种春天开花的植物——泡桐花和洋槐花。泡桐花会落满整个院子,闻起来有种特殊的清香,把上面的帽摘掉吸一下会尝到一点很甜的液体,至今都不知道那是什么。

洋槐树比较高,我们够不着就会找一根长杆上面绑一个钩子把洋槐花钩下来。洋槐花最常见的食用方法是做成槐花麦饭,但我们小孩子会洗干净直接吃,有种清新微甜的味道。

对于童年夏日最清凉的印象莫过于把脚伸在院子水龙头底下冲,开到最大,那种感觉实在太爽了。

晚上会在屋顶乘凉,看星星⭐。不过蚊子有点多,整晚嗡嗡个不停。前半夜由于白天高温暴晒的屋顶温度还未降下来,还是挺热的,到了后半夜就有点冷了,必须盖被子。最讨厌的莫过于晚上睡着后突然下雨了,被豆大的雨点打醒带着惺忪睡眼仓皇下楼。

人长大后由于生活环境和心境的改变总会和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童年时期的生活方式彻底作别。但我们还是会想念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