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保温杯
作为一个八十年代末期出生的我,是计划生育施行最为严苛的背景下出生的那批人,尤其在东北落实的最为彻底。童年记忆中大人们的谈话簿里,总是充斥着“大锅饭”、“铁饭碗”、“事业单位”、“稳定工作”这样的一些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小时候对这些词儿一知半解,但也模糊地记得有个指向性很强的关联词:关系硬。后来身边总能听说某某花了20万,把自己的儿子办到了某某单位,月薪2500。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可笑,这意味着,这位年轻人要不吃不喝,工作好几年,才能将前期的投入赚回来,然而他的家人通常不觉得可笑,甚至还会把这个当做自己的骄傲。
中国是一个讲关系的国家,托关系是穷人的说辞,富人管这叫平台,有的关系你无处可托,这叫门槛儿。更可怕的是有时关系甚至会逾越道德和法律的红线,最后身陷囹圄,鸡飞蛋打,只能无奈地懊悔道,一切都是迫于情面。东北人近乎是唯一能把情面推崇到极致的族群,尽管心知肚明,所谓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人情和面子终归也是需要还的。
在一个过分强调人情关系的社会环境下,真正的人才没有上升通道,人才流失,又进一步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失去创新活力,人才加速流失……这样的恶性循环是东北振兴的最大阻碍。
辽足、雪乡、喊麦、社会摇、北方重工、二龙湖浩哥、老雪花和鸡架、穿貂挤公交,这都是东北大环境的一部分缩影。
2012年年初我一回到沈阳,就很幸运地找到与自己专业契合的第一份工作,在国企做贸易,门外人眼中的与外商谈笑风生的国际精英,内行人眼中的翻译小跟班、高级农民工、联系单小能手。无论别人如何标签,自己怎么定位,还是衷心感谢这段经历,还有帮助过我的贵人和朋友。
小时候特讨厌长大,不断地失去身边的朋友,因为害怕别离。即便是偶然的机缘,让你我重逢,追忆往昔的种种,一杯酒过后,皱几下眉头,一缕香烟后,顷几刻回首。长大让人薄情,更轻易地学会放手,更娴熟地犒劳自己。三十岁之前特别不理解那些无论走到哪都手提一个大号蓝色塑料保温杯的老大爷们,杯中洋洋洒洒地飘着茶叶沫子,开盖儿的瞬间散发出袅袅的热气。
三十岁之后的我,正手中握着不锈钢保温杯,里面泡着大枸杞、小青柑。三十岁之后的我,选择生活,选择未来,选择关心身前身后人和体脂,选择戒烟,选择保温杯,选择按摩椅,选择正能量,选择朋友圈之外的朋友圈,选择与爱的人在一起,选择刷一曲 LUST FOR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