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 | 一块木版,一副画坯,被遗落于世俗之外的文明传承

“年”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每逢除夕夜出没祸害人间,百姓以红色灯笼或爆竹驱赶。在中国,过年是喜庆而隆重的传统节日,祭灶、扫尘、守岁、爆竹、贴春联、挂年画,人们相拥倾听新年的钟声,犹如年轮的呼吸,辞掉旧气,迎来新息。
说起木版年画,在中国版画史上,南方苏州的桃花坞年画与北方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盛名广为流传,其画风明朗轻快,柔丽妩媚,深受百姓的喜爱。但在陕西的一处小城—凤翔县,木版年画亦是古朴而稚拙的信仰,纯真而美丽的瑰宝。

古韵陈厚的凤翔一带,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秦穆公曾在这里统领列国,秦始皇在这里加冕,弄玉公主与箫史的传说在这里孕育。因此,凤翔木版年画这种生长于西北民间的传统文化艺术,深受仰韶彩陶装饰、先秦铜器纹样、秦汉砖石花纹以及唐宋绘画艺术的影响,自成一体,造型粗犷夸张但又单纯质朴,色彩鲜明,带着浓郁的西北味道。

冯骥才于《中国木版年画集成凤翔卷》的序言中写道:木板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的一笔巨大遗产,它最清晰地描绘出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天地,最炽烈地展示了老百姓的心灵向往,最缤纷地表达了那个漫长的历史时代社会生活的全相。
独具风格的凤翔木版年画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不但平民百姓家家户户张贴,甚至皇家大户官府衙门也会张贴,这一传统手艺传承至第21代人—王怡璇,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毕业于湖北美院,并有一定绘画基础的王怡璇,第一次看到年画就被它优美线条与配色所吸引,于是跟随父亲邰立平从最基本的起稿开始,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并立志与父亲站在一起,延续家族的宝贵技艺。

如今王怡璇在外教授木版年画工艺时所使用的木版,从绘画到雕刻均出于父亲邰立平之手,内容以人物为主,以门神见长,比如秦琼、敬德、钟馗、包文正及天官赐福、福禄寿三星等,寄托着人们向往太平安宁的美好象征,乡土气息颇为浓郁。

年画的制作方法为“半印半画”,即先用木版雕刻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于纸上,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以彩笔填绘,勾、刻、刷、画、裱等纯手工制作,因此一个木版年画匠人,需要同时掌握三四门技艺。

凤翔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复杂精湛,纸要熟宣,每幅作品中有几个颜色就需雕刻几块画版,雕版要用砍伐后自然阴干三年以上的陕西梨木,梨木细腻,纹路不明显,最适合用来雕版印刷,以食用菜籽油浸版可使面版墨线清晰,刻版时线条要细但不能断裂,在印画环节,力道不宜过重或过轻,过重易使纸张破裂,过轻则墨色浅淡影响美观,整个制作过程十分考究。最后是上色工序,凤翔木版年画以套版印刷为主,即将颜色均匀地刷在刻版上,然后印在宣纸上,但印刷时一次只能印一个色,需等上一个颜色干后才可进行下一个颜色印刷。手绘填色较少,但对于初学者与体验者来说,手绘填色带来的体验感与成就感绝不亚于套版印刷,因为因人而异,哪怕不同的人填绘同样的颜色,画面最终的样子也会千差万别,或许,这也是木版年画本身的魅力所在。

凤翔木版年画历经过明清时期的繁荣,文革时期的浩劫,到最后邰氏家族的苦心修复,以及王怡璇的匠心传承,这一传统技艺安静地流传于民间,却又濒于旦夕间流失。
当精美廉价的现代印刷画大规模生产时,传统手工艺更像是岌岌可危的老人,但他面对的,不应是消失与灭亡,而是复活与重生,这是其传承人肩负着的光荣而伟大的责任,这样的传承人,不是狭义的邰氏家族,而是生活在中国这片热土上的每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