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刺 | 《变形金刚5》为什么催眠?
豆瓣差评,三个关键词:故事差,催眠,广告植入。
“广告植入”者,商业属性使然,无可厚非。可以骂,但没有错,不评论。
至于 “故事差” 和 “催眠”,互为因果,实乃一回事。下面的文字,写给作为电影学徒的自己,也写给愿意好好看电影,想电影的观众。
我认为,《Transformers: The Last Knight》之所以故事差和催眠,主要源于以下几个问题。
1. 人物:缺乏弧度
《英雄之旅》中对人物的成长轨迹,尤其是英雄人物,做了很好的说明。其实,言而总之,就一点:有起有落,有失有得。
因为洛奇在一开始是一个不自信、不成功的菜鸟,所以当拳赛中,洛奇出人意料地一次次挥出铁拳击中专业拳王时,观众才会振奋,而当洛奇为了荣誉,毫不退缩,被打倒在血泊里,观众才会心疼。
因为麦克在一开始是一个厌恶黑帮做派,为人正直的海军军官,所以当他接受兄长的委托,在小酒馆干净利落的杀死仇人时,观众才会揪心和叫好;也正因此,当他在后面,不断地习惯于用暗杀和算计来干掉对手,成为新的教父时,观众才会唏嘘。
菜鸟逆袭(《阿甘正传》《搏击俱乐部》),精英落魄(《角斗士》《赛车总动员》《国王的演讲》),为什么长盛不衰,因为观众喜欢看到一个人物从开头到结尾不一样。
反观《T5》,变形金刚们从一开始,就是各种炫酷的打来打去。这样的设定,对人物弧度的伤害是致命的,一方面,同样的动作,如果出现在了高潮,会削弱高潮时的人物力量。另一方面,缺乏惊喜的动作,会使得故事结束后,人物的塑造停留在了影片的一开始,缺乏层次。
其次是发明家男主、火辣教授女主、黑不溜秋萝莉女二、罗里吧嗦黑人男二,以及爵士贵族男三。这几个人物倒是有些变化,但是什么变化呢:
· 发明家男主和火辣教授女主在相识7个小时候恋爱了
· 发明家男主和黑不溜秋萝莉女儿成了家人
· 罗里吧嗦黑人男二和发明家男主友情加深了
· 爵士贵族男三死了
这几个“变化”,既无脑,又俗,很是失败。
2. 情节:前半段游离太远
如果把故事比作一串糖葫芦,情节就是那根棍:可以没有味道,但整个故事必须靠它撑起来。
《T5》的情节非常通俗:
· 主情节:打倒邪恶女巫,拯救地球
· 副情节:好人阵营领袖被蛊惑,要拯救他
反观《T5》的时间安排:
· 50%:打美军
· 5%:大黄蜂打擎天柱
· 40:正义军团打威震天为首的坏人虾兵蟹将
· 3%:打女巫(记忆中,就是擎天柱打了一下辅助,然后大黄蜂补刀over)
· 2%:彩蛋
发现问题了吗?
主情节和副情节基本上没啥篇幅,所有的大动作场面都是和“美(英)军”和“威震天”打的。另,《T5》中威震天简直可以被忽略为某某邪恶变形金刚,毫无存在感啊。
尤其是前半段。我女友说看完电影说,她觉得电影比较通俗,但还行,有六十分。我说,那是因为你前一个小时都睡过去了,所以不觉得烦。
对于制作者来说,所有可有可无的内容,都应该从荧幕上拿走。大荧幕上的变形金刚,视觉震撼力极强。可是,这种极强的视觉震撼力,也伴随着同样强的视觉疲劳感。一旦观众承受了视觉疲劳,却看不到和故事紧密相关的内容,愤怒和焦躁,一定会毁了他看后半段的心情和耐性。
3. 世界观:缺乏科幻深度,越拍越像奇幻
系列科幻剧,在时间维度上,往往一边往前拍,一边往后拍。而新世纪的科幻片,越来越喜欢往前拍了。(《X战警:第一战》《星战前传》《普罗米修斯》)
理由有二:
1)每个科幻片,都有一个对于“世界”的设定。往前拍,可以不断构建这个“世界”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让每一个存在于这个科幻“世界”里的人物,显得有血有肉这样。让这个虚构的“世界”有自己的历史和逻辑,是引人(尤其是广大中二青年和科技宅男)入坑的最好方法;
2)科幻片往往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但如果往前拍,就可以和人类的某些现实大事件产生结合。比如《X战警:第一战》中的古巴导弹危机,比如《普罗米修斯》中的人类起源。这中二次元碰撞三次元的做法,非常有话题性和看点。
变形金刚拍到第五部了。
在地球上,变形金刚的最早出现时间,终于提早到了......亚瑟王。
而在赛博坦星,擎天柱找到了......昆塔莎。
先说亚瑟王,这个传说中的不列颠王,除了英国人,有几个有代入感的,估计中国电影院85%以上不知道亚瑟王是谁。而且,这一段历史,本来就只存在于传说中,什么巨龙,梅林,我只在桌游和电脑游戏中见过,所以简直就像是打着三次元旗号的一个二次元人物。将变形金刚和这段历史联系起来,第一,并不能增进和观众的联系;第二,也不能增强变形金刚本身的可信度。
再说这个“昆塔莎”。当擎天柱喃喃自语要找自己的“maker”时,我是充满期待的。我期待着电影能够这个maker,能够回答我从小时候看变形金刚,到07年电影版上映,就一直在琢磨的问题:
变形金刚,是机器人,还是披着机器人外壳的人?
今天AI已经成为流行词汇,关于Transformer的存在,是不是可以有更深一步的探索了。这群钢铁巨人有没有灵魂,还是一群只靠程序运转的机器人? 他们有maker吗?如果有,这个maker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如果没有,他们是怎样一步步进化成这个形态的?
而令人失望的是,这个昆塔莎,除了蛊惑了一下擎天柱,什么消息都没有透露(当然,我猜,估计是片方自己也没想好)。
反思《T5》的两手棋:和亚瑟王扯关系,拉出maker昆塔莎:这两件事都没能增强“变形金刚“这个宇宙的可信度。反而显得随意和混乱,毕竟胡拉乱扯,谁不会。
所以,综上,经过创作者和制片方的努力,整个《变形金刚》的科幻世界观,基本保持原有的……浅薄。
4. 催眠:过分关注“外在冲突”,缺少“内在冲突”
其实这一点还是很重要的,但实在…写不动了。就言简意赅说两句吧。
何为冲突?
吴清源和一个人下围棋,吴清源想赢,但对手不想让他赢。这就是冲突。
可这个冲突太弱,因为吴老先生太强,对手几乎没有可能赢,怎么办?
我们给冲突升级:让吴清源让子。
让1子。
让2子。
让4子。
让8子。
让9子。
让…
好吧,不能再让了。
但我们觉得这还是不够,我们让吴老蒙上眼睛。现在吴老蒙眼和对手下棋,可他偷偷在蒙眼睛的布上弄出一个缝,由这条缝,他看到:他的对手,竟是一个瑟瑟发抖的少年郎。
少年郎坐在他面前,低声啜泣着,脑袋上被顶着一把手枪。显然,输了这场比赛,这个少年郎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了。
赢,还是不赢?
如果,这时候,吴清源自己的脑袋上,也顶着一把枪呢?
赢,还是不赢?
如果,那个少年郎,不是别人,正是吴清源的徒弟呢?
赢,还是不赢?
我蒙着眼睛,别人不会知道我看到了他。我就说,我就说,我不知道。
可我确实看见了他,这么多年,辛苦栽培,为了什么。
赢,还是不赢?
好了,不乱扯了。
大家会发现,让子这件事,增加了主角克服冲突的难度,但后面的“蒙眼事件“,则让我们开始揪心。
揪心,说明观众开始和主角“感同身受“,观众参与了故事!!!
冲突,也有内外之分。外在冲突炫目,但过多的外在冲突,不会让观众产生身处故事其中的感觉。只有内在冲突,才能让观众走进故事里,和主角同呼吸,共命运,才…不会困。
想想,《变形金刚5》里所出现的冲突,像不像一开始不断的让子呢?
-
冬天开的冷空调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7-06 22:5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