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钱权利不是问题,贪著才是!
1
搞文的人都清高,这是很多人的看法。
想想好像是。不少读书人自以为胸有点墨,便自视甚高。
但也有因此而堕入误区的,那就是以为读书人就一定要安贫乐道,最好视金钱如粪土,否则就不符合文人的身份。
这样的认知有一定的原因:历史上确实有不少文人虽能妙笔生花,却难解囊中羞涩,才导致读书人就是穷人甚至“一定要是”穷人的说法。
更可悲的是,不仅旁人看来如此,连不少文人自己都被这种认知同化了,造成心理扭曲,又穷又酸又拧巴。
追求钱权利丢人吗?
当然不。
追求钱权利与做好人,与善良相悖吗?
当然不。
2
富贵、权柄重不重要?
孔子这个大圣人就认为很重要。
他当上鲁国高官后,人们看他的眼光就变了。
他感慨地说:自从季孙氏送给我优厚的俸禄后,朋友们更加亲近了;自从南宫顷叔送给我马车后,我的仁道更容易施行了。所以,一个人坚持的道,遇上时机才会受到重视,有了权势然后才能推行。没有这两个人的赏赐,我的学说几乎成了废物。
在《论语•述而》中,就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一句话: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意即:假使财富可以强求,即使拿着马鞭替人家赶大车也愿意。当然,这话也说了,若不能强求,就从心所好,即遵从自己的原则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孟子对财利问题也有自己的原则。
有一次,一个叫陈臻的人问他,为什么齐王送他一百镒金却不接受,宋君送他七十镒金却接受了,薛君送他五十镒金也接受了。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孟子回道:在宋国时,我要远行,需要路费,他说送我一点路费是合乎礼的,我为什么不接受?有薛地时,我对安全有担心,他说我需要防身用品,送我一点钱买兵器,这也是符合礼的,我为什么不接受?至于在齐国,就没有送钱给我的理由。没有理由而赠送,这是收买我啊!哪有君子可以用钱收买的呢?
只要合理合法,恪守原则,谁都应该有追求钱、权、利的权利,也应该大胆地去追求钱、权、利。
3
生于不丹的知名藏传佛教导师宗萨钦哲仁/波/切,是当今世界公认最创新、最具创意的年轻一代藏传佛教导师之一。
他兼上师和导演于一身,曾任贝托鲁奇电影《Little Buddha》顾问,并编写和执导过两部佛教主题的电影——《高山上的世界杯》和《旅行者与魔法师》。
除了拍电影,他还写书,如《正见》,如《人间是剧场》等都是很受市场欢迎的作品。
近日,借着他的最新剧情长片《嘿玛嘿玛》在上海电影节上映的契机,新京报还对宗萨仁波切进行了一次专访。
在专访中,他从电影聊到文学,从心理学聊到佛学。
——佛教只对一件事感兴趣,就是洞见真理。摆脱欲望并不是佛教的终极目标,佛教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对真理的证悟。如果欲望是你洞见真理的障碍,那么,是的你需要放弃欲望;如果欲望并不构成障碍,那就没有关系。处理欲望和情绪的过程,也是引导你洞见真理的过程。
——我的朋友当中有些是世俗意义上的名人,我从来没有告诉他们要放弃名利和金钱,我总是鼓励他们要有抱负,要更加有名。
——佛教跟世俗生活并不冲突,世俗生活从来不是问题,对它的执着才是问题。假如你有1000公斤的黄金,但你并不执着于它,那没有任何问题;假如你有一块饼干,但你的注意力都在如何守住它、不失去它,那即使只是一块饼干,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你太执着。
而当中的实例就是,李连杰是虔诚的佛教徒,曾多次想退出演艺圈,但是宗萨钦哲就劝他说:“你要利用你的身份,来度化更多的人。”
可见,世俗追求不是问题,贪著才是问题。
何谓贪著?
钱权利上的不择手段,导致自掘坟墓;
感情上的意气苛求,导致相害相杀;
爱干净爱到有了洁癖,影响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
为了追求物质生活没日没夜地工作,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导致不幸;
……
这些都是贪著。
追求与贪著的区别,是前者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而后者,要就伤害别人,要就伤害自己。
4
我佩服王阳明。
20岁,他第一次参加乡试,顺利中了举人。
22岁,第一次考进士,没有中举。
25岁,再次参加科举,还是落第。状元父亲王华开导他:“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
王阳明却笑,“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才25岁的年纪,就能做到不等第,不为耻;倘若为不等第而懊恼,方为耻。
何其豁达!
之后,王阳明历经跌宕一生,从得罪权宦,惊险逃命,到龙场悟道,荡平顽贼;淡然平定宁王叛乱,得新皇赏识宣讲“心学”,更临危受命总督两广,断藤平叛……而在这期间,他都不被世事所扰。
功绩显赫自不必说,而在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对于功名,敢于追求,但从不苛求;
身处俗世,随缘而动,但从不攀援;
这就是王阳明的境界。
5
钱、权、利……等其实都是中性的,并无好坏之分,看你的选择与运用罢了。
你用得好,它就是工具——例如做官,你可以依托权力利益百姓,同样可以滥用职权伤害百姓。
所以,不要让淡泊名利,沦为自己消极懒惰和欲求不得的借口。对钱、权、利,如果真的想要,大可勇敢地敞开怀抱,让它到碗里来。
一个人倘若真把金钱当作粪土倒也罢了,怕的只是“求不到”而来的言不由衷,甚至是自欺欺人。
自欺欺人从心理学上讲很不好,因为它是扭曲的。
而且,“追求钱权利不好”的认定一旦内化到潜意识,会让你离它们越来越远——原因很简单,因为你在排斥它。而潜意识里的排斥会造成超意识上的“心想事成”:钱权利与你无缘。
至于什么是超意识,以后有机会再讲。
总之,对于钱权利,要敢于用合理合法的手段去谋划,去追求,这样一来,你获得的越多,能用于“自利利他”的资源也越多,这于人于己都是好事一桩,何乐而不为呢?
我是悟恩(公号kokyo98),祝好!
搞文的人都清高,这是很多人的看法。
想想好像是。不少读书人自以为胸有点墨,便自视甚高。
但也有因此而堕入误区的,那就是以为读书人就一定要安贫乐道,最好视金钱如粪土,否则就不符合文人的身份。
这样的认知有一定的原因:历史上确实有不少文人虽能妙笔生花,却难解囊中羞涩,才导致读书人就是穷人甚至“一定要是”穷人的说法。
更可悲的是,不仅旁人看来如此,连不少文人自己都被这种认知同化了,造成心理扭曲,又穷又酸又拧巴。
追求钱权利丢人吗?
当然不。
追求钱权利与做好人,与善良相悖吗?
当然不。
2
富贵、权柄重不重要?
孔子这个大圣人就认为很重要。
他当上鲁国高官后,人们看他的眼光就变了。
他感慨地说:自从季孙氏送给我优厚的俸禄后,朋友们更加亲近了;自从南宫顷叔送给我马车后,我的仁道更容易施行了。所以,一个人坚持的道,遇上时机才会受到重视,有了权势然后才能推行。没有这两个人的赏赐,我的学说几乎成了废物。
在《论语•述而》中,就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一句话: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意即:假使财富可以强求,即使拿着马鞭替人家赶大车也愿意。当然,这话也说了,若不能强求,就从心所好,即遵从自己的原则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孟子对财利问题也有自己的原则。
有一次,一个叫陈臻的人问他,为什么齐王送他一百镒金却不接受,宋君送他七十镒金却接受了,薛君送他五十镒金也接受了。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孟子回道:在宋国时,我要远行,需要路费,他说送我一点路费是合乎礼的,我为什么不接受?有薛地时,我对安全有担心,他说我需要防身用品,送我一点钱买兵器,这也是符合礼的,我为什么不接受?至于在齐国,就没有送钱给我的理由。没有理由而赠送,这是收买我啊!哪有君子可以用钱收买的呢?
只要合理合法,恪守原则,谁都应该有追求钱、权、利的权利,也应该大胆地去追求钱、权、利。
3
生于不丹的知名藏传佛教导师宗萨钦哲仁/波/切,是当今世界公认最创新、最具创意的年轻一代藏传佛教导师之一。
他兼上师和导演于一身,曾任贝托鲁奇电影《Little Buddha》顾问,并编写和执导过两部佛教主题的电影——《高山上的世界杯》和《旅行者与魔法师》。
除了拍电影,他还写书,如《正见》,如《人间是剧场》等都是很受市场欢迎的作品。
近日,借着他的最新剧情长片《嘿玛嘿玛》在上海电影节上映的契机,新京报还对宗萨仁波切进行了一次专访。
在专访中,他从电影聊到文学,从心理学聊到佛学。
——佛教只对一件事感兴趣,就是洞见真理。摆脱欲望并不是佛教的终极目标,佛教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对真理的证悟。如果欲望是你洞见真理的障碍,那么,是的你需要放弃欲望;如果欲望并不构成障碍,那就没有关系。处理欲望和情绪的过程,也是引导你洞见真理的过程。
——我的朋友当中有些是世俗意义上的名人,我从来没有告诉他们要放弃名利和金钱,我总是鼓励他们要有抱负,要更加有名。
——佛教跟世俗生活并不冲突,世俗生活从来不是问题,对它的执着才是问题。假如你有1000公斤的黄金,但你并不执着于它,那没有任何问题;假如你有一块饼干,但你的注意力都在如何守住它、不失去它,那即使只是一块饼干,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你太执着。
而当中的实例就是,李连杰是虔诚的佛教徒,曾多次想退出演艺圈,但是宗萨钦哲就劝他说:“你要利用你的身份,来度化更多的人。”
可见,世俗追求不是问题,贪著才是问题。
何谓贪著?
钱权利上的不择手段,导致自掘坟墓;
感情上的意气苛求,导致相害相杀;
爱干净爱到有了洁癖,影响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
为了追求物质生活没日没夜地工作,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导致不幸;
……
这些都是贪著。
追求与贪著的区别,是前者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而后者,要就伤害别人,要就伤害自己。
4
我佩服王阳明。
20岁,他第一次参加乡试,顺利中了举人。
22岁,第一次考进士,没有中举。
25岁,再次参加科举,还是落第。状元父亲王华开导他:“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
王阳明却笑,“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才25岁的年纪,就能做到不等第,不为耻;倘若为不等第而懊恼,方为耻。
何其豁达!
之后,王阳明历经跌宕一生,从得罪权宦,惊险逃命,到龙场悟道,荡平顽贼;淡然平定宁王叛乱,得新皇赏识宣讲“心学”,更临危受命总督两广,断藤平叛……而在这期间,他都不被世事所扰。
功绩显赫自不必说,而在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对于功名,敢于追求,但从不苛求;
身处俗世,随缘而动,但从不攀援;
这就是王阳明的境界。
5
钱、权、利……等其实都是中性的,并无好坏之分,看你的选择与运用罢了。
你用得好,它就是工具——例如做官,你可以依托权力利益百姓,同样可以滥用职权伤害百姓。
所以,不要让淡泊名利,沦为自己消极懒惰和欲求不得的借口。对钱、权、利,如果真的想要,大可勇敢地敞开怀抱,让它到碗里来。
一个人倘若真把金钱当作粪土倒也罢了,怕的只是“求不到”而来的言不由衷,甚至是自欺欺人。
自欺欺人从心理学上讲很不好,因为它是扭曲的。
而且,“追求钱权利不好”的认定一旦内化到潜意识,会让你离它们越来越远——原因很简单,因为你在排斥它。而潜意识里的排斥会造成超意识上的“心想事成”:钱权利与你无缘。
至于什么是超意识,以后有机会再讲。
总之,对于钱权利,要敢于用合理合法的手段去谋划,去追求,这样一来,你获得的越多,能用于“自利利他”的资源也越多,这于人于己都是好事一桩,何乐而不为呢?
我是悟恩(公号kokyo98),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