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谈王杰,我该谈什么。
起因是在办公室循例的下(ba)午(gua)茶时光里, 同事们开始有一句没一句地谈到最近在综艺节目中频频现身的王杰。
前几天点开过金曲捞的《爱的太多》,旋律没记住,就记得那一句突兀至极的“谢谢小珊”。面对沧桑男人突然露出狼尾巴,不对不对,是突如其来的亲昵,有点手足无措的感觉。
王杰,一直是除了beyound以外,在我生命里第二个称得上音乐偶像或者音乐大神的存在。和那天楼下开着公放、追忆杰式情歌的同事们相似的是,年幼的我即便对王杰每首歌的旋律心知肚明,也并未追问过他们的名字。
耳蜗每每无意间和这些旋律擦身,心里总像有坛陈醋被打翻了的感觉,五味杂陈,又都不是个滋味儿。
当我真正来到,在王杰的歌伴随下开始完整记事的年纪。第一个爆炸性事件,就是我父亲在网上认了个干妹妹。
大概是他的坐骑还是摩托车的时候 总有个画面是以王杰的《一场游戏一场梦》为BGM,爸爸酷似那个年代的古惑仔,皮夹牛仔的全套装备,正当年轻。
装起*来自然是要把生命置之度外的,所以也没见他戴过头盔。那个“干妹妹”呢,自然是占据后座——唯一留给第二个成年人的地方。
从那个画面里冒出来的暧昧而叛逆的气息,交织着霓虹灯不断流转的光影。
“为什么道别离 又说什么在一起 如今虽然没有你 我还是我自己”
可惜他们自以为能够瞒天过海的真人游戏,还是GAME OVER了。除了不记得她是不是内分泌失调、满脸痘痘以外,我发现自己其实对当初的情绪记一清二楚。
说实话,那是我第一次对除了亲人以外的人产生这种“过命”的信任。
那年生日前后,她从银行卡里取了几百块钱送了我一套小丸子碟片,对于她的收入而言,不是一比小开支;
每个她无法抽时间伴我玩耍的周末,她都亲自花时间和我说,不管是电话里还是来到我耳边,一遍遍地说着希望我一定要谅解她;
在她家过夜时,她会搂着我,边轻拍背部帮我入眠,嘴里轻声哼着催眠的曲调,像在提前习惯有一个孩子的感觉。于我,有了一种种被视如珍宝的安全感;
别说等待每个周五了,就算是周六被送去补习,被叫上黑板解题,都分分钟盼着下课可以见到她;
每个周末结束的周日晚上,她在床边拉着我的手,我才能安心入睡,在她抽出手的瞬间都能被惊醒;
夜半醒来漆黑一片,四顾无人后会冲出房间询问她的身影。记得有次还被撸毛片撸得正起劲的我爸训斥过,怀着一肚子失落走向被窝。
如今真的当个故事在看,连埋怨、不忿都没有了。当初也没有,东窗事发后,我是唯一一个在两家当面对峙的严肃气氛下,还在动笔写暑假作业的人。
莫非是孩子的内心可以不自觉淡化生活里鲜血淋漓的部分?就像每次父母等待摊牌时的我,都在房间里暗自期待些什么,心里是“终于等到这一刻”的呐喊,但同时又全程恐惧着母亲会在把父亲逼急后被父亲打伤。
“伤心1999 算了天长地久 不过是拼命追求 喜新厌旧的年头”
我知道事态的严重性,但年幼的时候,仍然无法对母亲被背叛的撕心裂肺感同身受。况且与其对一个孩子说这有多严肃或者荒谬,不如说,这一切都太有戏剧性了。
在那个轻易就能被他人的善意与关怀打动的年纪,对男欢女爱的事撑死也只略懂一二,固然也不一定能真正分辨出虚情假意。
让我哭湿被角的是事发前后的某一晚,照例与她一起入睡,她开始无言地背对着我,第一次让我感觉自己像个不再值得被认真对待的玩物。
而这件事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对父亲出轨劣迹的察觉都比我妈更灵敏。同时我父亲对我的悉心“追踪”也几乎一无所知,以为自己每次的“暗通款曲”都天衣无缝。他怎么也想不到即便待在另一个房间的我,也多留了一双耳朵在他背后。
而躲在暗处心里却门清的我,每次他的一举一动证实着我的猜测时,这种成就感真的不亚于一个凶手每次露出的马脚,都印证着侦探的推理。
干妹妹这个插曲结束以后,生活也没有变成指挥有序的大合奏。而我也渐渐讨厌起风平浪静的日子,哪怕它只是短暂的。听歌的渠道,也慢慢变成了我爸别克上的车载CD设备。
也对王杰的国语歌印象更深一些,因为歌词也相对更加直白易懂。比如“安妮,我不能失去你 安妮 我无法忘记你”,还有“她的背影已经慢慢消失在风中”。
开始重新注意到他的粤语代表作之一——《谁明浪子心》,也是托了人到中年、魅力只增不减的男神——张家辉的福。
40岁才抱得影帝奖杯,领奖台上情之所至,拿着奖杯舞出拳击的动作,肆意而陶醉,一路上的隐忍竟也能爆发得如此浪漫。
即便是被这一段即兴的魅力表演圈粉也不是说不过去。但真正着迷的却也确实是《激战》里那个在事业巅峰打假拳、但最终却不得不重回赛场的故事,某种程度上有种自我救赎、与自己的前半生和解的深意。
13年末14年初正是对老男人完全没有免疫力的白热化时期, 痴迷到对张家辉在《魔警》中一闪而过的瘦削身影也念念不忘,每天半夜反复看《激战》,品味他脸上的一条条细纹都是最珍贵的精神来源,还特地写了一篇带有回忆色彩的文章向学院刊物投稿。
现在想想,当初写文章比现在更加急功近利,素材也不好好搜集,为了证实现今的崇拜,或是刻意把留意的时间拉长,硬把幼时不清不楚的印象进行夸张放大。但当初就没往心里去的东西,好比像素低劣的底片,放得再大,也还是一片模糊。
于是就做了痴迷一个人时势必会做的事情,就像女生暗恋一个人,定会想尽办法翻遍ta的说说,对ta的过去和历史充满饥渴与好奇。
于是把2014年的《金鸡sss》也补了,一部由一个妓女的人生经历带出香港几十年翻天覆地变化的电影,张饰演的哥顿出狱,倔强地想在时代面前上演一出螳臂当车,粉身碎骨的结局可想而知。
抛开哥顿的悲剧收尾,张家辉作为歌神的弟弟,要硬掰成音痴,还是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全民神曲《谁明浪子心》,男神可以说是非常努力了。鬼哭狼嚎地唱不到三句就一片嘘声,真心欣赏捧场的只剩被英雄救美的阿金。
果然喜欢的人做什么,在自己眼里都像加了滤镜。
这首夹带着无数杂音但还算勉强能找得到音调的张家辉版本一度被我用作澡堂神曲循环着,某日我妈听见后一脸惊恐的质问我什么鬼,“阿...哦...同..同..同学唱的,录下来给我听。”
抛下我妈的八卦脸就跑,也算是为男神强行挽尊了。
《谁明浪子心》像是对王杰这辈子的预示一样,不论是事业还是情感,他似乎都被人事狠心地孤立了。外人总以为浪子是真正在享受漂泊。
“听说太理想的一切 都不可接触”,缺乏决心和勇气的内心,始终只能如五彩泡沫一样纯粹与脆弱,连所爱之人也只能望而却步、无能为力。所以漂泊成了最终的、无奈的也是唯一的归宿。
多像王杰,只按照自己世界的准则行事,不委屈自己、不歪曲心绪,哪怕是表面的伪装也不肯,抛却世故的“智慧”,坦荡荡地横冲直撞着,却终致不堪一击、戛然而止的结果。
也像极了我生命之中,一段段无疾而终、惨淡收场的故事。
----75%于上一份工作离职当天写(就是这么精确)
处处是离别、处处是半途而废
前几天点开过金曲捞的《爱的太多》,旋律没记住,就记得那一句突兀至极的“谢谢小珊”。面对沧桑男人突然露出狼尾巴,不对不对,是突如其来的亲昵,有点手足无措的感觉。
王杰,一直是除了beyound以外,在我生命里第二个称得上音乐偶像或者音乐大神的存在。和那天楼下开着公放、追忆杰式情歌的同事们相似的是,年幼的我即便对王杰每首歌的旋律心知肚明,也并未追问过他们的名字。
耳蜗每每无意间和这些旋律擦身,心里总像有坛陈醋被打翻了的感觉,五味杂陈,又都不是个滋味儿。
当我真正来到,在王杰的歌伴随下开始完整记事的年纪。第一个爆炸性事件,就是我父亲在网上认了个干妹妹。
大概是他的坐骑还是摩托车的时候 总有个画面是以王杰的《一场游戏一场梦》为BGM,爸爸酷似那个年代的古惑仔,皮夹牛仔的全套装备,正当年轻。
装起*来自然是要把生命置之度外的,所以也没见他戴过头盔。那个“干妹妹”呢,自然是占据后座——唯一留给第二个成年人的地方。
从那个画面里冒出来的暧昧而叛逆的气息,交织着霓虹灯不断流转的光影。
“为什么道别离 又说什么在一起 如今虽然没有你 我还是我自己”
可惜他们自以为能够瞒天过海的真人游戏,还是GAME OVER了。除了不记得她是不是内分泌失调、满脸痘痘以外,我发现自己其实对当初的情绪记一清二楚。
说实话,那是我第一次对除了亲人以外的人产生这种“过命”的信任。
那年生日前后,她从银行卡里取了几百块钱送了我一套小丸子碟片,对于她的收入而言,不是一比小开支;
每个她无法抽时间伴我玩耍的周末,她都亲自花时间和我说,不管是电话里还是来到我耳边,一遍遍地说着希望我一定要谅解她;
在她家过夜时,她会搂着我,边轻拍背部帮我入眠,嘴里轻声哼着催眠的曲调,像在提前习惯有一个孩子的感觉。于我,有了一种种被视如珍宝的安全感;
别说等待每个周五了,就算是周六被送去补习,被叫上黑板解题,都分分钟盼着下课可以见到她;
每个周末结束的周日晚上,她在床边拉着我的手,我才能安心入睡,在她抽出手的瞬间都能被惊醒;
夜半醒来漆黑一片,四顾无人后会冲出房间询问她的身影。记得有次还被撸毛片撸得正起劲的我爸训斥过,怀着一肚子失落走向被窝。
如今真的当个故事在看,连埋怨、不忿都没有了。当初也没有,东窗事发后,我是唯一一个在两家当面对峙的严肃气氛下,还在动笔写暑假作业的人。
莫非是孩子的内心可以不自觉淡化生活里鲜血淋漓的部分?就像每次父母等待摊牌时的我,都在房间里暗自期待些什么,心里是“终于等到这一刻”的呐喊,但同时又全程恐惧着母亲会在把父亲逼急后被父亲打伤。
“伤心1999 算了天长地久 不过是拼命追求 喜新厌旧的年头”
我知道事态的严重性,但年幼的时候,仍然无法对母亲被背叛的撕心裂肺感同身受。况且与其对一个孩子说这有多严肃或者荒谬,不如说,这一切都太有戏剧性了。
在那个轻易就能被他人的善意与关怀打动的年纪,对男欢女爱的事撑死也只略懂一二,固然也不一定能真正分辨出虚情假意。
让我哭湿被角的是事发前后的某一晚,照例与她一起入睡,她开始无言地背对着我,第一次让我感觉自己像个不再值得被认真对待的玩物。
而这件事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对父亲出轨劣迹的察觉都比我妈更灵敏。同时我父亲对我的悉心“追踪”也几乎一无所知,以为自己每次的“暗通款曲”都天衣无缝。他怎么也想不到即便待在另一个房间的我,也多留了一双耳朵在他背后。
而躲在暗处心里却门清的我,每次他的一举一动证实着我的猜测时,这种成就感真的不亚于一个凶手每次露出的马脚,都印证着侦探的推理。
干妹妹这个插曲结束以后,生活也没有变成指挥有序的大合奏。而我也渐渐讨厌起风平浪静的日子,哪怕它只是短暂的。听歌的渠道,也慢慢变成了我爸别克上的车载CD设备。
也对王杰的国语歌印象更深一些,因为歌词也相对更加直白易懂。比如“安妮,我不能失去你 安妮 我无法忘记你”,还有“她的背影已经慢慢消失在风中”。
开始重新注意到他的粤语代表作之一——《谁明浪子心》,也是托了人到中年、魅力只增不减的男神——张家辉的福。
40岁才抱得影帝奖杯,领奖台上情之所至,拿着奖杯舞出拳击的动作,肆意而陶醉,一路上的隐忍竟也能爆发得如此浪漫。
即便是被这一段即兴的魅力表演圈粉也不是说不过去。但真正着迷的却也确实是《激战》里那个在事业巅峰打假拳、但最终却不得不重回赛场的故事,某种程度上有种自我救赎、与自己的前半生和解的深意。
13年末14年初正是对老男人完全没有免疫力的白热化时期, 痴迷到对张家辉在《魔警》中一闪而过的瘦削身影也念念不忘,每天半夜反复看《激战》,品味他脸上的一条条细纹都是最珍贵的精神来源,还特地写了一篇带有回忆色彩的文章向学院刊物投稿。
现在想想,当初写文章比现在更加急功近利,素材也不好好搜集,为了证实现今的崇拜,或是刻意把留意的时间拉长,硬把幼时不清不楚的印象进行夸张放大。但当初就没往心里去的东西,好比像素低劣的底片,放得再大,也还是一片模糊。
于是就做了痴迷一个人时势必会做的事情,就像女生暗恋一个人,定会想尽办法翻遍ta的说说,对ta的过去和历史充满饥渴与好奇。
于是把2014年的《金鸡sss》也补了,一部由一个妓女的人生经历带出香港几十年翻天覆地变化的电影,张饰演的哥顿出狱,倔强地想在时代面前上演一出螳臂当车,粉身碎骨的结局可想而知。
抛开哥顿的悲剧收尾,张家辉作为歌神的弟弟,要硬掰成音痴,还是当时红遍大江南北的全民神曲《谁明浪子心》,男神可以说是非常努力了。鬼哭狼嚎地唱不到三句就一片嘘声,真心欣赏捧场的只剩被英雄救美的阿金。
果然喜欢的人做什么,在自己眼里都像加了滤镜。
这首夹带着无数杂音但还算勉强能找得到音调的张家辉版本一度被我用作澡堂神曲循环着,某日我妈听见后一脸惊恐的质问我什么鬼,“阿...哦...同..同..同学唱的,录下来给我听。”
抛下我妈的八卦脸就跑,也算是为男神强行挽尊了。
《谁明浪子心》像是对王杰这辈子的预示一样,不论是事业还是情感,他似乎都被人事狠心地孤立了。外人总以为浪子是真正在享受漂泊。
“听说太理想的一切 都不可接触”,缺乏决心和勇气的内心,始终只能如五彩泡沫一样纯粹与脆弱,连所爱之人也只能望而却步、无能为力。所以漂泊成了最终的、无奈的也是唯一的归宿。
多像王杰,只按照自己世界的准则行事,不委屈自己、不歪曲心绪,哪怕是表面的伪装也不肯,抛却世故的“智慧”,坦荡荡地横冲直撞着,却终致不堪一击、戛然而止的结果。
也像极了我生命之中,一段段无疾而终、惨淡收场的故事。
----75%于上一份工作离职当天写(就是这么精确)
处处是离别、处处是半途而废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