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感悟】困知勉行——读《传习录》有感(1)
今日重读《传习录》【上】【第六】,阳明说:“‘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 孟子对“夭寿不二,修身以俟”的解释大约是,无论生老病死、寿命长短都能始终如一,修身养性以等待天命的人。这种人是困知勉行的境界,是经历困苦才能知道、通过努力才能做到的境界。虽然比起生知安行和学知利行这两种境界慢,但都是为了同样的目标而努力参悟、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曾国藩曾自称是困知勉行之人,何况我辈了。 看到这里,我又看到6月20日自己所写的感悟。恰恰是同样的意思。夭寿不二,修身以俟。在困境中始终如一,修身养性以等待天命。它并非被动,而是主动地在知中行,在行中知,是格物、是至良知的过程。即言,即使在困境中我也不会改变内心的理——良知(对事物的看法态度、对内心目标的追寻、符合四心的标准——我认为是诚意与正心后的知),而是始终如一以俟天命。这良知是“中”,这如一是“”和”,这岂不正是《中庸》里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既是心中之理,是良知,“和”即是“行”,是合乎心之理的“行”,还是良知,那么由此“知”“行”合一也。 这些始终还得放在事上去磨。不改初衷,夭寿不二,修身以俟,困知勉行,这是我一直坚持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