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以此片纪念二战时期日本“慰安妇”制度受害女性们
慰安妇一词,其实是日本官方给的名称,是从日本军人角度而言的。显然,这是个美化了的名称,淡化了日军对受害女性的摧残。更准确的叫法是“二战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者”。
纪录片《二十二》记录了目前中国内地仅存的22名“慰安妇”受害者。

毛银梅,朝鲜人,原姓朴,现居湖北。二战时期跟随家人从南朝鲜逃亡到中国,途中被妈妈抛弃。说起这段往事,老人满是皱纹的脸上留下两行眼泪。老人从未说起被抓去当“慰安妇”的事,话到嘴边,老人会说“我想起一点,又忘记一点。”然后不停重复“我想不起来了,我想不起来了。”我想,她不是不记得,而是不愿想起。最后,老人哭得像个委屈的孩子,说“说出来,我会不舒服。”
谈到姓名,老人说名字是自己改的,因为爱毛主席所以姓毛。老人有个从小领养的女儿,女儿说“她从来没跟我说过那件事,她不说我也就不问,我不管她是朝鲜人还是中国人,她养我,对我好,我也会对她好。”
当老人说自己废了的时候,女儿笑着鼓励说“你不是还会唱歌呢嘛。”于是老人开心的唱起朝鲜民歌《阿里郎》和《桔梗谣》。

海南一家养老院里,一个老人住一个房间,木房门外还有一扇铁栏门,好似监狱的模样。没有后代的林爱兰就住在这间养老院里。
林爱兰以前是名共产党员,上过战场,杀过鬼子。老人说当年日本人闯入村子,一个日本兵当着她的面,将她的母亲绑手绑脚,投入河中。说到这,老人捂着眼,哽咽了很久。后来,那个日本兵还逼着自己嫁给他。关于“嫁”,我想着也许只是日本征集慰安妇的一种谎言吧。
和毛银梅老人一样,林爱兰也不愿提起那段往事,只是说“我不想记起那些事。”她被日本人弄残废了,如今只能坐在塑胶椅子上,一点一点挪着行动。

李美金,这是个看上去比其他老人更年轻的奶奶,这也说明她被抓去当慰安妇的时候年纪更小。相比较来说,李美金老人更幸运,儿孙满堂。“我的孩子、孙子都会寄钱给我,有时多,有时赚的少就给少点,总之够我吃。”
她说当年晚上都不敢在家睡,大家拿着被子上山睡。日本人来到村子里,就说“姑娘大大地有啊!”被日本人抓去后,中途逃了出来,去一个夫妇家讨水喝,结果被发现,日本人就当场杀死那家的丈夫。
李美金老人是片中唯一一个能直接说出那段黑暗往事的人,她说“晚上隔壁房间就会传出叫声,就是强奸嘛,躺在那,日本人就进来摸我,要我陪他睡,不陪就会被打。”现在,她还能下地砍柴,自己做饭,和其他老太太坐在大树下打牌小赌一场,看上去没有什么不一样。
李爱连,十几岁时嫁人,一年后丈夫被抓走,别人都劝她改嫁,她不从,于是去敌人窝里做事养活自己,她说会干一些缝纫的活,没有提到“慰安妇”相关的事情,但是她又说“别人知道你是从敌人窝里回来的就知道你肯定不干净。”“可是我男人对我说‘我不嫌弃你,你该怎么活还怎么活,那是日本人抓你去的,又不是你自愿的。’”
老人对小孩特别好,还特别爱猫,家里来了野猫,老人就照顾它们,喂它们吃。老人的儿媳妇说“经常猫吃了,她才吃,她吃的都是猫不吃的东西。”
相较于前几位老人不想回忆那段历史的态度,李爱连老人更加坚决。
“不记了,不记了,17岁之后,我就不记这件事了。”
“有记者都来了4、5回了,我就是不说真话,当时我孙子孙女都在场,我怎么说?”
“我死了就死了,我是不会说真话的。”
受到老师诱奸的林奕含被心理医生说是“经历过核爆的人”,可想而知,经受过无数次日本人的非人对待的“慰安妇”受害者们心理创伤是多么大多么深,媒体就不能为她们多一些考虑,多一些细心和耐心吗?
此片除了记录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者,还记录了几位特殊的人。
在当时,国人对于“慰安妇”受害者并不同情,称她们为日本娘、甚至是汉奸。“慰安妇”受害者的孩子,若是中日混血将备受歧视。
罗善学,由于中日混血的特殊身份受到诸多歧视,70岁至今未婚,甚至其同母异父的弟弟雇杀手企图将他杀害。
除了受害者及其家属,还有希望为她们讨回公道和陪伴她们的人。
张双兵是一名退休教师,这几年他一直在努力找到以前的“慰安妇”受害者并帮她们起诉日本,希望讨回公道。但事情至今无果,还将老人痛苦的往事挖出来,让外人对她们产生了看法,他感到很后悔,他的期望其实只是让老人们得到公正,让她们开心。
纪录片刚开始有个片段是“慰安妇”受害者王玉开老人去世,一女子来到老人家中与老人孙女交谈。孙女说老人是睡觉的时候走的,女子开始啜泣,哭得十分伤心。因为没有介绍女子的身份,从她和老人孙女的交谈来推测,女子也不是老人的亲人,所以让我感觉有些奇怪。直到片尾,才揭晓那名女子是探访志愿者,一位名叫米田麻衣的日本人。
引起我泪崩的一个片段是老人孙女拿出之前麻衣送的一床被子,说还一次也没有用过。这让我想起在我初二那年,爷爷突然去世,回到家妈妈哭着对我说“你爸爸今年还买了一件很贵的羽绒服准备送给爷爷,结果一次都没穿,人就走了。”在葬礼上,爷爷所有遗物都被烧掉了,在烧之前,我很想偷偷拿走一件物品来纪念,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不敢最终也没有拿。
看到那一段,想起爷爷,我就想啊,人活一辈子,死了之后到底会留下些什么在这世界上呢?
我想物品会遗失,财富会花完,最终留下的是别人对他的记忆吧。
从《三十二》拍到《二十二》,慰安妇受害者一个一个离世,日本政府至今没有做出任何道歉和赔偿,虽然诉讼没有结果,但她们应该被我们记住,应该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我想这也是这部纪录片的意义所在吧。

猫踢狗(Multi-Ego)乐队的一首纪念南京大屠杀的反战歌曲《1937》MV的最后引用了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的一句话
“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

《二十二》宣传海报上也有一句类似的话
“面对伤痛,不终日怨恨,但一刻不忘。”
以前不能理解,现在似乎慢慢有些懂了,不单只是中国,朝鲜、印尼、越南等过也有许多慰安妇受害者;大屠杀杀得不仅是犹太人,还杀吉普赛人、共产党人。征集慰安妇、种族清洗、集中营等等这些惨无人道的恶性事件暴露出来的都是人性的恶,是全人类的悲剧,而不单单是民族之间的仇恨。
奥斯维辛之后,再无诗歌。
我们要做的,就是记住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