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家会伤人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理自我”就是以我们的过去为基础,与弗洛伊德齐名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则称,一个人的心理,就是由其所有的体验所组成的。
这些人生的真相,一旦发生,就已注定不可改变。你若想否认这些事实,其实就是在否定自己,我们要学会承认过去,不和过去的任何事情较劲。
认识并接受真相 心理健康的基石是直面自己人生的真相,而不是盲目乐观。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理自我”就是以我们的过去为基础,与弗洛伊德齐名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则称,一个人的心理,就是由其所有的体验所组成的。 这些人生的真相,一旦发生,就已注定不可改变。你若想否认这些事实,其实就是在否定自己,我们要学会承认过去,不和过去的任何事情较劲。 这种“改造梦想”也是扎根于童年时的自恋。前面我们谈到,小孩子是自恋的,如果爸爸脾气暴躁,一个小女孩不会认为这是爸爸的错,相反她会认为是自己令爸爸这么暴躁。那么相应,她会想,如果她做了一些正确的事情,那么爸爸就会被改造过来,变得不那么暴躁。 婴幼儿时我们都是非常自怜的,我们觉得自己是家庭的中心。。。。 周围发生的好的事情,我们认为是自己导致的,发生的坏的事情,我们也往自己身上揽 。好的父母,会用爱和耐心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我们该负责的,什么是不该我们负责的。由此,我们慢慢走出这种自恋。但是,假若父母说,是的,那些所有的坏事情,的确就是你导致的,这个孩子就无法走出坏的自恋。不幸的是,这样的父母并不罕见,很多父母对无辜的孩子发了一通脾气后会理直气壮地说,这一切都是你的错! 父母像小孩,儿女莫纵容 父亲和母亲,是两个伟大的词汇。因为,父母不仅是孩子物理上的照料者,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也是孩子人格的基石。但是,有许多家庭,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是倒置的。父母是控制不住脾气的、随心所欲的“孩子”,孩子是特别善于为父母考虑、特别有自制力的“父母”。把他的责任还给他首先,我要强调一点:爸爸这样骂你,一定不是你的错! 答案是,的确需要澄清!需要强调!有太多的案例说明,当父母无端辱骂儿女,并斥责儿女应为他们的失败、苦恼、愤怒和失控等负责时,他们总是会成功的。他们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当每一个人还是孩子的时候,他必定是非常自恋的,他认为是自己导致了周围的一切,自己应该为这一切负责。譬如,一个女孩3岁时,爸爸妈妈离婚了,她会以为,是自己不好,所以爸爸妈妈才离婚。相应的,如果身边发生了好事,小孩子也一样会天真地以为,是自己导致了这种好事的发生。这种好事坏事都往自己身上揽的特点是天生的,所有孩子都这样。不过,好的父母会帮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真是他导致的,而什么事情不需要他负责。但糟糕的父母则相反,糟糕的父母喜欢推卸责 任,既自恋又弱小的孩子无疑是推卸责任的最佳对象。所以,如果你的父母是好的,我们会逐渐地走出自恋,但如果碰上喜欢推卸责任的父母,我们就难以走出这种自恋的陷阱,等成年之后仍然会习惯性地以为,的确是自己不好,所以父母辱骂自己是对的。 这种倒置的亲子关系有很大的迷惑性,即父母在对孩子随心所欲地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时,仍然打着“我比你成熟”、“我爱你才这样做”的旗号,而孩子也因此陷入混乱——孩子会觉得父母的确是在为他们着想,而且父母似乎比他们成熟。但其实,只要略加分辨,就不难看出,父母的这些做法是非常孩子气的。 儿女应拒绝父母的“非理性要求” 孩子天然是乐于满足父母的,我们这个过于讲孝道的社会常常忽视这一点,而片面强调父母的伟大与正确,却忽视了孩子对父母的天然的爱,一样伟大。 忍不住向孩子宣泄情绪,对孩子或打或骂,是最常见的亲子关系颠倒的一种模式。还有一种比较隐蔽的方式,即父母把孩子当成倾诉的对象,拼命向孩子倾吐自己的苦恼。这种方式看似问题不大,因为孩子是自己最亲密的人,向他们倾诉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倾吐意味着把自己的苦恼转嫁到孩子身上,而孩子是乐于帮助父母的,他们会努力去化解父母的苦恼。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毫无疑问,他们是大人,而倾吐苦恼的父母则是孩子。但问题是,假若孩子非常小,他们是没有能量去化解父母的苦 恼的,他做不了什么事情,他们只能跟着父母一起苦恼。亲子关系的颠倒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对于父母而言,应意识到,他们并非天然就是个好父母,他们要花巨大的努力才能做到这一点,如果他们只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父母,那么他们很可能实质上是在做一个孩子。对于孩子而言,这种颠倒的关系会给他带来极大困扰。因为,父母尽管是孩子,但表面上仍是成人,他们那些非理性要求和强加在孩子身上的决定,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困扰。这个时候,孩子需要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关系的实质,这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实际上,当真正明白这个关系的实质后,解决问题的方式就会自动呈现。颠倒的关系让孩子很痛苦 一些人之所以喜欢评价,是因为他们学来了父母对自己的交流方式。父母要指点孩子,告诉孩子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对。但是,这是一种“我行,你不行”的关系模式,如果一个喜欢“我行,你不行”的人正好碰上“我不行,你行”的配偶,两个人的关系就会丝丝入扣,也会达成一种平衡。但是,如果对方不认为“我不行”,那么这种关系就会触礁。 决问题”,而不是“交流感受”。张太太说,她是好意。什么好意呢?就是指点丈夫,提高他的社会竞争能力,这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但是,她不知道,“交流感受”才是配偶、密友等亲密关系中的个体进行绝大多数沟通的目的。 徐浩渊博士则说,时代改变了,我们爱的方式却没有改变。以前,物质很容易匮乏,所以爱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对方的物质需求。但现在,物质需要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心理需求的重要性则日益突出。鉴于此,我们应该进化我们爱的方式,重视配偶或其他亲人的心理需求。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不要把权力规则带回家 并且,海灵格强调,“在一个家庭中,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关系有优先权”,做父母的切不可为了“爱孩子”而忽略配偶。实际上,孩子乐于看到父母相爱,而不是都到他这里来争夺爱。如果父母相爱,孩子就会安心地去做一个快乐的孩子,而不是把自己妄想成是异性父母的成 年配偶,去做一些和他这个年龄段非常不相符的事情。没有爸爸,就创造一个出来特别小的孩子,只要有一个人爱他,他就满足了。但3岁大的孩子,会渴望同时拥有爸爸妈妈的完整的爱,也就是说,他既渴望同性父母的爱,也渴望异性父母的爱。“如果少了一个,他会创造出另一个的形象来。”胡慎之说。 这个故事表明,父亲并不需要多么成功,多么强大。实际上,在3~6岁的孩子眼中,父母都是强大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当事业非常成功的妈妈对儿子说,她爱他爸爸,虽然他爸爸不过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男人。关系的平衡不在于外在的衡量,而在于内在的情感。3~6岁的孩子,他们没有什么外部评价体系,他们不在乎拥有太多的物质条件,也不会拿这些东西去衡量父母的价值。就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喜欢与别的孩子比较物质条件,那也一定是父母教给他们的。经常的情形是,一个妻子经常当着儿子的面指责丈夫不能干、挣钱太少,结果儿子就学会了用挣钱多少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更要命的是,这样的孩子可能学会和妈妈一起嘲笑爸爸,这不仅会让爸爸受伤害,也会让这个孩子看不起爸爸,从而不愿意向爸爸认同,最终就表现成不愿意向 男性认同,并在以后成长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男人经常当着女儿的面嘲笑妻子笨、不会持家,那么3~6岁的女儿也会看不起妈妈,从而不愿意向妈妈认同,最终就表现得不愿意向女性认同。分离:生命中永恒的主题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分离的一生。呱呱落地的那一瞬间前,一个初生婴儿已遭遇过了第一个无比痛苦的分离——离开了妈妈无比舒服的子宫,从狭窄的阴道里被挤到这个世界上,冰冷的风、嘈杂的声音,还有刚刚体验的痛苦,让他放声痛哭。但婴儿一开始仍以为妈妈和自己是一体的,饿了,妈妈会给他吃的,冷了,妈妈会把他紧紧抱在怀里……尽职的妈妈无比敏感,真正是感他所感想他所想,他需要什么,妈妈就在第一时间满足他什么。但 很快,婴儿意识到自己与妈妈是两个人,这个心理上的分离比分娩过程还要痛苦。幼儿们发现,自己无法指挥这个世界,甚至也无法指挥妈妈,于是不断地哇哇大哭。慢慢地,他们开始接受妈妈是妈妈,“我是我”的概念。但是,他们仍然无法接受妈妈会离开自己,去工作、去学习、去……这些事实。与妈妈和其他重要亲人的每一次分离都是痛苦的,每一次都让幼儿们担心自己被抛弃。 的孩子,我们要亲自教他们体验分离、学会分离。无论分离有多疼,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拒绝分离,就等于拒绝成长。”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咨询师荣玮龄说,“再亲密的两个人,也是两个人。如果不懂分离,那么,两个关系亲密的人就会黏在一起,而这是很多人生悲剧的深层原因。”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则称,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因为父母必须主动与孩子分离,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并让他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亲子关系如此,师生关系、情侣关系等亲密关系也莫不如此。如果拒绝分离,爱就是“假爱”。不 懂得分离的两个人黏在一起,你干涉我的空间,我侵占你的空间,两个人都不能很好地成长。“分离是一生的主题。”荣纬龄说,“在人生每个阶段,我们都会遇到重要的分离。”她说,在处理分离上,会出现三种结果:第一,成熟分离。一边给予爱,一边坚定地告诉孩子或亲人,你是你,我是我。这样一来,关系仍然亲密,但关系中的两个人都拥有独立而健康的人格。第二,拒绝分离。这样的关系不一定亲密,可能还非常恶劣,但关系中的两个人必然会黏在一起,仿佛在演爱与恨的双簧戏。第三,单纯分离。虽然名义上是亲人,但拒绝爱与亲密。如果两人都是成人,这种关系很难维系,如果是亲子关系,那么孩子会遭到难以挽回的伤害。没 有分离,孩子不能成人,没有爱,孩子一样不能长大。 表面上亲妈妈,实际上学爸爸(1)孩子天然知道,自己是爸爸妈妈的结晶,所以,他天然有一种维护爸爸和妈妈的关系的倾向。尽管在3~6岁期间,他会渴望亲近异性父母并嫉妒同性父母。但是,如果异性父母有意无意地利用孩子这一心理特点,而与孩子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并使孩子看起来真的疏远了同性父母,那么孩子会下意识地去做一些事情,譬如学习同性父母的一些特征,以表示自己仍然是同性父母的孩子。在我们的文化中,最典型的一种现象就是,母亲是家里的强势一方,儿子表面上追随她,并在表面上拒绝自己的父亲,但他私底下却效仿父亲。并且,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靠拢爸爸的儿子更尊重、更疼爱妈妈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30岁的阿江从小和妈妈关系亲密,而且和妈妈一样瞧不起软弱的爸爸,但聪明能干的他却继承了爸爸的一个最让妈妈反感的特征:拖沓。和方方一样,他以这种方式表达对父亲的忠诚。这也是一种逃脱。其实,迎合儿子在俄狄浦斯期的渴望,从而与儿子结成非常亲密关系的妈妈,实际上是她非常需要儿子的依赖,她是在滥用儿子对她的忠诚,这不仅会破坏儿子与爸爸的关系,也会阻碍儿子与未来伴侣的关系。 获得离开母亲影响的力量。”儿子与妈妈黏在一起的结果对谁都不利。儿子似乎是最亲妈妈,但他一定会有种种异常,以表现出对妈妈的背叛,譬如方方的嗜酒和阿江的拖沓,而王风则通过婚外恋以及整日整日不回家,表达对妈妈的逃避,没有人是“恋母情结”的胜利者。第一个分离:分娩出生,是一个人遭遇的第一个重大的分离。“想象一下吧,”荣玮龄描绘说,“妈妈的子宫多么舒服。它是温暖的摇篮,是营养的摇篮,是什么都不需要担心,没有痛苦的摇篮。但现在,你要被赶出这个完美的摇篮,你相当庞大的身躯被赶进一个狭窄的通道,要有很长时间这个痛苦的过程才能结束。最后,你还有一个糟糕的结果——你赤裸着来到一个冰冷、嘈杂、陌生而且你完全无能为力的世界上。还有比 的分离。这个分离如果处理好了,可以为孩子学会成熟分离——享受亲密,同时享受距离——而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每一个惧怕亲密或惧怕距离的成年人,他们的问题几乎百分百地可以回溯到与妈妈的心理分离的问题上。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经过大量细致的观察,将3岁前的新生儿分成了三个阶段:正常自闭期:从出生到1个月,这个阶段的婴儿大部分时间用来睡觉,他需要抚摸和照顾,但仿佛只沉浸在自己的简单世界里。正常共生期:2个月到6个月大,这个阶段的婴儿将妈妈和自己视为一体。分离期:6个月到36个月大,婴儿逐渐意识到,妈妈是妈妈,自己是自己。婴儿从自信变成矛盾的依赖分离期是一个微妙、复杂而多变的心 理过程。马勒又将它分为四个亚阶段:身体分化期、实践期、和解期和个性化期。1.身体分化期(6~10个月)。婴儿从身体上意识到,妈妈是另一个人。2.实践期(10~16个月)。婴儿会走了,他热情地探索周围世界,开始爱上自己,觉得自己非常强大,对妈妈好像不再那么依恋,这像是一个背叛期,婴儿“背叛”了与妈妈的亲密关系。3.和解期(16~24个月)。实践期最后让幼儿(婴儿一般指不到1岁的孩子,而幼儿指2~4岁的孩子)备受挫折,他明白了自己的弱小,于是重新依恋妈妈,比以前更依恋。相比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胆子更小,以前无所畏惧的他们现在变得什么都怕,怕陌生人、怕探索、怕……而妈妈是他们的偶像,因为妈妈在他们眼里是那么强大。他们越来越明白,妈妈是另外一个人,但同时又发现,没有妈妈他们无法独立,这是最基本的矛盾,马勒称之 为“和解期的冲突”。分离是因为要迎接挑战因为这种心理冲突,这个阶段幼儿很容易受伤。如果妈妈无条件地爱他,能够分享他的每一个新获得的技能和体验,能够发自内心地理解他、接受他,那么,幼儿在实践期的受挫感会渐渐消失,他会重新变得自信起来。理想妈妈的作用就像是一个安全岛,心里有了这个安全岛,幼儿会放心地四处探索,因为他们深信,当自己遭到新的挫折时,强大的妈妈会及时地出现在他身边。但同时,幼儿的自主感也在成长,他越来越喜欢自己做主,他要通过对妈妈大大小小的反抗,来保护自主性。譬如,他会尾随妈妈,不停地注视着妈妈的行为,但又会突然离开妈妈,希望妈妈来追他,将他再度抱在怀里。这种常见的模式同时体现了爱与分离。这个阶段,妈妈需要关注并保护孩 子,但又不要替他们完成任务。这种程度的把握是非常微妙的。这个阶段的幼儿知道,但又不愿意承认自己还不能独立地应付环境。因为这种矛盾心理,幼儿很容易受伤。这时,妈妈对幼儿的情感的敏锐捕捉就变得非常重要,这种捕捉是一种理解,他会让幼儿感受到,妈妈既爱自己,又理解自己的自主性。这样一来,幼儿就会认同并模仿妈妈的行为。不过,即便如此,幼儿也常常冒出一些短暂的分离需要,这意味着他要学习新的内容并在新的领域挑战自己。幼儿的“我”是对妈妈的内化在这个阶段,如果妈妈不理会幼儿,而听任其自己探索,那么幼儿势必会遭受太多的打击,并最终形成一种意识“我不行,而且没有人爱我。” 如果妈妈太害怕幼儿受伤,什么都替他完成,那么幼儿的自主性就会受到伤害,并最终形成种种不 良意识,“什么都会有人替我解决”、“妈妈太能干了,但我什么都做不好”等等。4.个体化期(24~36个月)。如果妈妈既积极又尊重幼儿自己探索的需要,而且一直保持这个形象,那么,幼儿就会认同妈妈,他心中就会有一个“积极妈妈”。 的。海灵格将孩子称为“家庭中的救世主”,就是因为孩子天生有一种倾向,要牺牲自己,以平衡父母的关系。如果父母的关系和谐而平衡,同时又爱孩子,那么孩子自然而然会成为健康的孩子,爱父母且以父母为傲。如果父母的关系是倾斜的,那么孩子就会做出种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以平衡这个关系。这会制造出许多家庭的迷雾,表面上,家庭关系是这样的,但实际上,家庭关系却是另外一个样子。一切要切记:父母关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与配偶相爱,爱孩子,同时让孩子知道,配偶才是自己合适的伴侣,他(她)与自己不仅仅是相爱,还可以帮助自己解决很多生活上的难题。这会让孩子懂得,父母无条件地爱他,但他只是一个还远没有长大的孩子,父母要负担很多沉重的责任,而他就安心地做快乐的孩子就行了。譬如,大大地称赞他(她)像爸爸(妈妈) 的地方,告诉儿子(女儿),你好得快赶上爸爸(妈妈)了。如果只试图爱孩子,却不爱配偶,甚至阻止孩子去爱配偶,那你就会发现,无论你怎么努力,无论你的配偶是多么不堪的人,孩子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男孩成为男人,女孩成为女人,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3~6岁会打下一个非常关键的基础,但如果男孩想成为有魅力的男人,女孩要成长为有魅力的女人,他们不仅要进入同性父母的世界,还要进入同性的大世界,譬如结交众多的同性朋友。我们不断回到异性的世界,但我们首先属于同性的世界,与同性的交往———喝茶聊天、饮酒作乐、在俱乐部里消遣、学习充电、集体运动或随便什么事,都可以让男性补充男性的能量,让女性补充女性的能量,从而让他保持他的男性魅力,让她保持她的女性魅力。这才是这个世界最和谐健康的整体关系模式。 相反,如果男性总停留在女性的世界,女性总停留在男性的世界,那么不管它具体是怎么回事,都意味着一些问题的存在。海灵格论家庭1. 唐璜(欧洲文学中的花花公子)仍只是妈妈身边没有长大的儿子,没有离开母亲的影响范围。他拥有很多女性,是希望借此继续停留在女性的世界。需要拥有很多女人,恰恰是深陷在母亲影响范围的一个特性。一个脱离母亲影响的男人,能够在伴侣那边找到他的所需,使自己成为亲密关系的一方。那些自吹自擂、趾高气扬、飞扬跋扈的好像很有男人味的男人,实际上还只是处在母亲的宝贝儿子的阶段。第二个分离:与妈妈“分手”(2)这时,虽然孩子从心理上已经与妈妈分离,他彻底意识到妈妈是妈妈,“我是我”,妈妈与“我”之间有一个清晰的界限。但实际上,他心中的“我” 是对妈妈 的内化。可以这样说,妈妈的爱让幼儿找到自己——自己的内容就是对妈妈的内化。但是,只有分离才能让幼儿成为自己。接下来,还有对爸爸的爱与分离,对爸爸妈妈的其他替代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重要亲人的爱与分离。谁最爱他,谁的爱与分离就越重要。但最关键的,仍是与妈妈和爸爸的爱与分离。与爸爸的分离一样非常复杂,本文暂不论述。幼儿与妈妈的三种心理分离成熟分离:幼儿内化了妈妈的形象,有了自己。但幼儿有了自主性,他形成了主动、积极探索的特质。拒绝分离:如果妈妈不愿意与幼儿分离,或错误地什么都替幼儿做主,从而阻碍了这个心理上的分离过程,那么,幼儿就会形成依赖症,现在,他特别依赖妈妈,以后,他特别依赖爸爸或其他亲人。等长大后,他会依赖别人。 单纯分离:妈妈不理解幼儿甚至根本缺乏理解幼儿的意愿,也拒绝与幼儿分享他探索世界的情感和体验,那么,幼儿就会陷入孤独症。他可能会极度自恋,也可能会变成孤独症。第三个分离:与家的分离这一过程从幼儿园开始直到我们成人才结束“与家的分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荣玮龄说,“它从进入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变成成人才基本结束。当然,有些人一辈子都完不成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初期亲子关系造成的模式开始发挥显示威力。我在北京做电话心理咨询时认识的一个打工仔,他上初中时仍每天晚上回家和妈妈睡在一张床上。那个学校全是住宿生,唯独他例外。他的村庄离学校公里,每天晚上,他都要步行回家,一早又步行去学校。因老被同学笑话,他最后退学 了。直到他长得五大三粗时,妈妈才拒绝和他睡一张床,但这未免太晚了,他对妈妈的依赖已严重到病态,因为想妈妈,他每天都要哭,每个星期都要给妈妈打三次以上的电话。在他的倾诉中,他说妈妈并不情愿和他睡一张床,不知有多少次赶他了,但他一死皮赖脸地求妈妈,妈妈就会心软下来。这是孩子不想与妈妈分离,但也有另一种情形,妈妈无法完成与孩子的分离,她甚至会主动破坏这种分离。派克在他的著作《邪恶人性》中讲到了一个故事:安吉拉的妈妈不能接受安吉拉有任何的自主性,她的寝室永远不能关门,妈妈任何时候都有权利走进她的房间。她11岁,妈妈心血来潮,想把安吉拉的头发染成金黄色,但安吉拉喜欢自己乌黑的头发,不喜欢金黄色的头发。结果,无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