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gmentation┃ 碎片化时间漫谈
谢谢你愿意点开它。
我们尊重你的碎片化时间。
如何定义“碎片化时间”?
“碎片化时间”出现在大众面前的节点并不久远。这个被微博带火的词汇,被认为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在社交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大为发展的今天,我们很容易被周围缤纷繁杂的外界所割裂。
有没有人不被“碎片化时间”困扰呢?
有的。比如我妈这一代人。
我妈是千千万万60后已婚女性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员。从我记事起,她每天的Routine似乎从来没有变过。周一至周五,早起给全家人做早餐,然后去上班,晚上回家后马上又给全家人做晚餐,然后刷碗,收拾厨房,做一些家务(洗衣擦地),做完这些已经差不多快8点。
她会在睡前留最后一点时间给自己,比如边贴面膜边看肥皂剧,边泡脚边看肥皂剧,或者全神贯注看肥皂剧,10点是她能接受最晚的睡觉时间。
她没有接触过太多媒体网络,自然也不知道“碎片化时间”这个新名词儿,当然就不会被它所烦恼和禁锢住。
“碎片化时间是因需求多元化以后,工作生活所呈现出的零碎时间段”。她的生活方式很简单,没有多元化的需求。用她的话来讲就是:一个想法单纯但十分充实的中年妇女。
其实,碎片化时间是一个 【伪命题】
我们所谓的“碎片化时间”不过是当代人被大环境控制而不得已面对的“被动安置”问题。我们不但没有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它,还把这个问题归因于手机,社交网络甚至新媒体的存在。
上下班坐公交挤地铁,等电梯,去医院看病排队,在机场候机.......,这些再平常不过的流程之中,人们往往都处在放空,无所事事,甚至无聊的状态下。有了3G手机,朋友圈和微博,和一些阅读app之后,这”被动安置“的时间可以被更快乐的消耗了。
但与此同时,也经常能看到这样“无奈的”感叹:“微信原本是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到头来却无情地撕碎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在微信中吃饭,旅行,舍不得错过一条朋友圈的新鲜事。” 我想说的是,两三分钟就想刷一次朋友圈,生活节奏完全被微博热点所控制,那些注意力被它们分散所产生的碎片化时间,是自控力不够强导致的,真的怪不到微博微信太好玩身上。关于网络时代的争论,归根结底是要提醒我们:你是否能将这种技术驾驭得很好。一方面如何避免科技设下的“陷阱”,一方面如何恰到好处地在原本没有使用技术的地方使用它。
但这时候“更有时间观念的精英主义”站出来了,号召大家:嘿,打起精神来!这样是不行的!我们要利用好这些零碎的时间去学习!去提高自己!让碎片化时间变得更有意义!如此一来,我们看到新媒体内容的创作型态越发繁盛,每天各大公众号推送不断,似乎都想在公众有限的碎片化的注意力中分一杯羹。被“碎片化时间”的概念洗脑之后,人们恨不得在泡杯咖啡的时间都利用起来看一篇知乎,听一段某某大V的广播,给自己打了一针安慰剂。
于是,我们的碎片化时间似乎更加碎片化了。
学习是需要深度思维的漫长的积累过程。希望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完成一次大型的知识更新本身就是一种过高的期待。
是我们把碎片化时间过于妖魔化了。
难道上个厕所都不能安安心心的跟身体对个话么? 难道坐公交只想安安静静的发呆,观察对面大叔挖下的鼻屎抹在哪里都是不够上进的一种表现?碎片化时间只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中最普通的存在,它不需要被特殊对待。按照你原本的计划去执行,大段完整的时间用来集中学习或工作,剩余的碎片化时间,你真的可以给自己一点喘息。
珍惜一生中的所有时间,无论它是“一点时间”还是“一段时间”。在这个信息爆炸数据拥堵的时代,要懂得如何去取舍,去挑选,去过滤值得被吸收的信息,并学习和思考如何去利用它们。
因为你的碎片化时间值得被尊重。
最后,给出我对碎片化时间利用的一点小建议:
精简社交媒体。只关注一些传递正能量的,对自我成长有帮助的博主。少看负面新闻和八卦。
规定朋友圈刷新次数与时间。比如:一天只可以刷三次,晚上统一回复所有评论留言。
我个人偏爱利用碎片化时间做总结整理,计划和总结。梳理总结之前的工作内容,反思哪里有待提高。简单整理一下工作环境(杂乱的书桌,纸屑,清洗咖啡杯),给接下来的工作一个好心情。计划明后天的工作内容,写便利贴,定闹钟提醒。
给身体快速充电,哪怕仅仅十分钟。可以听听音乐,闭幕养神。
—END—
文字皆为原创
谢绝未经许可转载
微信公众号:里脊宁
ID: JININGLEE_
我们尊重你的碎片化时间。
![]() |
如何定义“碎片化时间”?
“碎片化时间”出现在大众面前的节点并不久远。这个被微博带火的词汇,被认为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在社交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大为发展的今天,我们很容易被周围缤纷繁杂的外界所割裂。
有没有人不被“碎片化时间”困扰呢?
有的。比如我妈这一代人。
我妈是千千万万60后已婚女性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员。从我记事起,她每天的Routine似乎从来没有变过。周一至周五,早起给全家人做早餐,然后去上班,晚上回家后马上又给全家人做晚餐,然后刷碗,收拾厨房,做一些家务(洗衣擦地),做完这些已经差不多快8点。
她会在睡前留最后一点时间给自己,比如边贴面膜边看肥皂剧,边泡脚边看肥皂剧,或者全神贯注看肥皂剧,10点是她能接受最晚的睡觉时间。
她没有接触过太多媒体网络,自然也不知道“碎片化时间”这个新名词儿,当然就不会被它所烦恼和禁锢住。
“碎片化时间是因需求多元化以后,工作生活所呈现出的零碎时间段”。她的生活方式很简单,没有多元化的需求。用她的话来讲就是:一个想法单纯但十分充实的中年妇女。
其实,碎片化时间是一个 【伪命题】
我们所谓的“碎片化时间”不过是当代人被大环境控制而不得已面对的“被动安置”问题。我们不但没有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它,还把这个问题归因于手机,社交网络甚至新媒体的存在。
上下班坐公交挤地铁,等电梯,去医院看病排队,在机场候机.......,这些再平常不过的流程之中,人们往往都处在放空,无所事事,甚至无聊的状态下。有了3G手机,朋友圈和微博,和一些阅读app之后,这”被动安置“的时间可以被更快乐的消耗了。
但与此同时,也经常能看到这样“无奈的”感叹:“微信原本是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工具,到头来却无情地撕碎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在微信中吃饭,旅行,舍不得错过一条朋友圈的新鲜事。” 我想说的是,两三分钟就想刷一次朋友圈,生活节奏完全被微博热点所控制,那些注意力被它们分散所产生的碎片化时间,是自控力不够强导致的,真的怪不到微博微信太好玩身上。关于网络时代的争论,归根结底是要提醒我们:你是否能将这种技术驾驭得很好。一方面如何避免科技设下的“陷阱”,一方面如何恰到好处地在原本没有使用技术的地方使用它。
但这时候“更有时间观念的精英主义”站出来了,号召大家:嘿,打起精神来!这样是不行的!我们要利用好这些零碎的时间去学习!去提高自己!让碎片化时间变得更有意义!如此一来,我们看到新媒体内容的创作型态越发繁盛,每天各大公众号推送不断,似乎都想在公众有限的碎片化的注意力中分一杯羹。被“碎片化时间”的概念洗脑之后,人们恨不得在泡杯咖啡的时间都利用起来看一篇知乎,听一段某某大V的广播,给自己打了一针安慰剂。
于是,我们的碎片化时间似乎更加碎片化了。
学习是需要深度思维的漫长的积累过程。希望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完成一次大型的知识更新本身就是一种过高的期待。
是我们把碎片化时间过于妖魔化了。
难道上个厕所都不能安安心心的跟身体对个话么? 难道坐公交只想安安静静的发呆,观察对面大叔挖下的鼻屎抹在哪里都是不够上进的一种表现?碎片化时间只是一天二十四小时中最普通的存在,它不需要被特殊对待。按照你原本的计划去执行,大段完整的时间用来集中学习或工作,剩余的碎片化时间,你真的可以给自己一点喘息。
珍惜一生中的所有时间,无论它是“一点时间”还是“一段时间”。在这个信息爆炸数据拥堵的时代,要懂得如何去取舍,去挑选,去过滤值得被吸收的信息,并学习和思考如何去利用它们。
因为你的碎片化时间值得被尊重。
最后,给出我对碎片化时间利用的一点小建议:
精简社交媒体。只关注一些传递正能量的,对自我成长有帮助的博主。少看负面新闻和八卦。
规定朋友圈刷新次数与时间。比如:一天只可以刷三次,晚上统一回复所有评论留言。
我个人偏爱利用碎片化时间做总结整理,计划和总结。梳理总结之前的工作内容,反思哪里有待提高。简单整理一下工作环境(杂乱的书桌,纸屑,清洗咖啡杯),给接下来的工作一个好心情。计划明后天的工作内容,写便利贴,定闹钟提醒。
给身体快速充电,哪怕仅仅十分钟。可以听听音乐,闭幕养神。
—END—
文字皆为原创
谢绝未经许可转载
微信公众号:里脊宁
ID: JININGLEE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