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性发展历史 第四节 自我意识
了解自我意识的发展,需求是最关键的第一步。自秦帝国建立起的封建社会开始,一直到清末封建社会的瓦解,历史更替中影响力最大的只有帝王的个人意志,意识的不济曾造成重大转折事件,而大多聪明的帝王或者平庸的皇帝至少也能做到不极端,可见意识的齐全发展是重要的。
陈胜吴广的起义虽然揭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作为普通人的思想变化不可谓不大,然而他们并不懂得借势人心,更创伟大,仅仅以推翻秦王朝暴政为目的,没能提出或者借鉴当时新思潮,对恢复旧制(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视若无睹,最终在只依靠军事力量情况下而失败,这也是被后人批评为“小农思想”的典型,或许压根就不该以他们的起义来作为推翻秦朝的真正序幕,《史记·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比喻目光短浅毫无大志的人无法了解有远大抱负的人。西楚霸王-项羽亦是如此,韩信也一样,最多算是个人英雄主义,刘邦则不同,以军事博弈为主的天平上,软性文治虽像是稻草,可有时往往能压死骆驼,“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首先入关推翻暴秦,约法三章稳定局势。” 可见一斑,统一后建立汉朝,立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则更是君王思想的标志。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也就是说君王思想的低糜、颓废才是灭亡的根本原因,和之后其它朝代更替基本一样,但凡稍能有点“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意识,也不会坏到哪去。曹魏、蜀汉、东吴三分天下后,由于时间短暂(220年-280年),平民思想意识并没能像战国时代里如此多姿多彩,尽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之间的奸诈里,当然也少不了辅佐他们的名人,人才的重要程度和战国时期一样,成了三足鼎立的重要因素,正是因为这些人才在思想意识上补齐了君王个人的弱点,而君王也恰好乐意接受,也是都有能融合多种思想的意识,且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就是后来提出的“御臣之术”的开端,与此相比,《水浒传》的宋江就缺乏海纳百川的思想意识。在与以往的历史稍有不同的是,汉朝经过400年(前202—220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发展,普通人的思想意识也有了很大提高,所以在三国鼎立前后时期,直至民心的舆论战术也频频使用,使得能否抓住左右摇摆的民意(普通百姓的思想意识)也成为制胜的关键一点。整体来说,汉朝时期的社会发展给个人思想意识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所以政权也最早开始了钳制民众思想意识的卑劣手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其他方面都为以后的政权提供了榜样的参考,晋朝及南北朝时代的乱局则恰好可以当作反面教材,也或者是说政权和民意的不断较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显现出来,隋、唐就是真正开启文化大熔炉时代。
在文化大步向前发展的时代,人性格中的各特质点得以不断扩充完善,思维层次得以提高,不在以满足基本生存和安全需求为主,而是有了更长远的考虑。为人处事更加成熟、理性,认知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对获得的更深理解,从而促成了初等价值观念的形成,地位、金钱(物质)的重要程度显然超过了其它非物质文化的追求,艺术的地位很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描述了人们对于利益的热衷状态,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江南时,也发过此感慨。殊不知,这竟是资本主义的萌芽,对物质,对利润的顶礼膜拜促成了资本主义思想的发展,虽然仅在中国晚清末期才有所表现,可终究没能取得什么成果,然而可喜的是也激发了科学的兴起,因为科学大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从蒸汽时代到电器时代的工业革命时期,科技占据了生产生活的主导地位,科技又推动认知发展,人们对世界有了新的看法。总结来说,文化对自我意识提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
更加人性化的文化氛围里,“自我独尊”的人也看到了齐心一致的强大团体力量,“群体骄傲”者也看到了群体极化的危险和独立者的闪亮点。自我意识就在跌跌撞撞的道上走向坚定。我们都在探求人的什么东西才是重要的,人的生命还是信念,人的品德还是智慧,只有重要的才能激起我们的兴趣。
为什么同样是“made in china”的鞋子在中国只卖100元,到了美国却可卖200元,再进口到中国国内更可卖到500元,为什么在中国国内可买到的大米10元每公斤,辗转到日本再进口回到国内却要卖300元每公斤,一些有深度的评论也为此做了调查,探讨了现象之后的质量问题,确实有些不同,至于造成质量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分析,其中大家广泛认同的就是标准差异的原因,国标落后且低下,国外标准很高,所以在购买价格高的商品时,意味着你付出的价钱一部分用在了购买标准上,那么高标准的制定是否就是灵丹妙药呢,这让人想到了多年以前的“三鹿奶粉”事件,由于国外的奶粉标准比国内的标准高了很多,加上文化和舆论的影响造成了多数人选择进口奶粉,对国内奶企影响很大,于是国家也相应的提高了标准,可是一些企业的实际情况是要想达标存在困难,加上监管漏洞的因素导致“三聚氰胺问题”爆发。上述商品问题说明了标准的级别和检查执行配套的重要性,其中标准的级别是商品质量的直观体现,也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
标准对商品如此,对人呢?对人来说也同样重要,但这么重要的东西却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人品的质量要靠后天的做人标准来衡量,这个标准只存在于每个人的意识里,其实标准就是价值规范和行为规则构成的认识体系里。有些人即使金钱、官位、荣誉加身也无法掩盖其败絮的内在,有些人既是做个保安、护士、乡村教师,也能全世界闻名,内在的人品决定了其在任何岗位,任何身份做什么事情都能体现应有的价值理念。比起能力,这些都是隐形的不容易发现的个人价值, 虽然如同商品的标准一样重要,却没有彰显的标签和检验这些的机构,只有身处的环境里不同的行为表现。同样的一个人,在有些人眼里除了外表看不到躯体里的灵魂,一文不值,但在另一些人眼里,甚至外表的残缺、沧桑都可以忽视,唯独心灵的美好犹如甘泉般爽甜、镜湖般宁静、大海般广阔。
如果说这世上的什么东西最能激起人们的珍视,莫过于借来的,生命是向天地借来的,心灵是向万物借来的,智慧是向对手借来的,幸福是向亲友借来的。借来的人生还不好好活出自我,不如不借罢。
陈胜吴广的起义虽然揭开了农民起义的序幕,作为普通人的思想变化不可谓不大,然而他们并不懂得借势人心,更创伟大,仅仅以推翻秦王朝暴政为目的,没能提出或者借鉴当时新思潮,对恢复旧制(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视若无睹,最终在只依靠军事力量情况下而失败,这也是被后人批评为“小农思想”的典型,或许压根就不该以他们的起义来作为推翻秦朝的真正序幕,《史记·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比喻目光短浅毫无大志的人无法了解有远大抱负的人。西楚霸王-项羽亦是如此,韩信也一样,最多算是个人英雄主义,刘邦则不同,以军事博弈为主的天平上,软性文治虽像是稻草,可有时往往能压死骆驼,“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首先入关推翻暴秦,约法三章稳定局势。” 可见一斑,统一后建立汉朝,立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则更是君王思想的标志。东汉末年,政治腐败,也就是说君王思想的低糜、颓废才是灭亡的根本原因,和之后其它朝代更替基本一样,但凡稍能有点“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意识,也不会坏到哪去。曹魏、蜀汉、东吴三分天下后,由于时间短暂(220年-280年),平民思想意识并没能像战国时代里如此多姿多彩,尽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之间的奸诈里,当然也少不了辅佐他们的名人,人才的重要程度和战国时期一样,成了三足鼎立的重要因素,正是因为这些人才在思想意识上补齐了君王个人的弱点,而君王也恰好乐意接受,也是都有能融合多种思想的意识,且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就是后来提出的“御臣之术”的开端,与此相比,《水浒传》的宋江就缺乏海纳百川的思想意识。在与以往的历史稍有不同的是,汉朝经过400年(前202—220年)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发展,普通人的思想意识也有了很大提高,所以在三国鼎立前后时期,直至民心的舆论战术也频频使用,使得能否抓住左右摇摆的民意(普通百姓的思想意识)也成为制胜的关键一点。整体来说,汉朝时期的社会发展给个人思想意识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所以政权也最早开始了钳制民众思想意识的卑劣手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其他方面都为以后的政权提供了榜样的参考,晋朝及南北朝时代的乱局则恰好可以当作反面教材,也或者是说政权和民意的不断较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显现出来,隋、唐就是真正开启文化大熔炉时代。
在文化大步向前发展的时代,人性格中的各特质点得以不断扩充完善,思维层次得以提高,不在以满足基本生存和安全需求为主,而是有了更长远的考虑。为人处事更加成熟、理性,认知能力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对获得的更深理解,从而促成了初等价值观念的形成,地位、金钱(物质)的重要程度显然超过了其它非物质文化的追求,艺术的地位很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描述了人们对于利益的热衷状态,康熙皇帝微服私访江南时,也发过此感慨。殊不知,这竟是资本主义的萌芽,对物质,对利润的顶礼膜拜促成了资本主义思想的发展,虽然仅在中国晚清末期才有所表现,可终究没能取得什么成果,然而可喜的是也激发了科学的兴起,因为科学大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从蒸汽时代到电器时代的工业革命时期,科技占据了生产生活的主导地位,科技又推动认知发展,人们对世界有了新的看法。总结来说,文化对自我意识提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
更加人性化的文化氛围里,“自我独尊”的人也看到了齐心一致的强大团体力量,“群体骄傲”者也看到了群体极化的危险和独立者的闪亮点。自我意识就在跌跌撞撞的道上走向坚定。我们都在探求人的什么东西才是重要的,人的生命还是信念,人的品德还是智慧,只有重要的才能激起我们的兴趣。
为什么同样是“made in china”的鞋子在中国只卖100元,到了美国却可卖200元,再进口到中国国内更可卖到500元,为什么在中国国内可买到的大米10元每公斤,辗转到日本再进口回到国内却要卖300元每公斤,一些有深度的评论也为此做了调查,探讨了现象之后的质量问题,确实有些不同,至于造成质量差异的原因,有很多分析,其中大家广泛认同的就是标准差异的原因,国标落后且低下,国外标准很高,所以在购买价格高的商品时,意味着你付出的价钱一部分用在了购买标准上,那么高标准的制定是否就是灵丹妙药呢,这让人想到了多年以前的“三鹿奶粉”事件,由于国外的奶粉标准比国内的标准高了很多,加上文化和舆论的影响造成了多数人选择进口奶粉,对国内奶企影响很大,于是国家也相应的提高了标准,可是一些企业的实际情况是要想达标存在困难,加上监管漏洞的因素导致“三聚氰胺问题”爆发。上述商品问题说明了标准的级别和检查执行配套的重要性,其中标准的级别是商品质量的直观体现,也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
标准对商品如此,对人呢?对人来说也同样重要,但这么重要的东西却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人品的质量要靠后天的做人标准来衡量,这个标准只存在于每个人的意识里,其实标准就是价值规范和行为规则构成的认识体系里。有些人即使金钱、官位、荣誉加身也无法掩盖其败絮的内在,有些人既是做个保安、护士、乡村教师,也能全世界闻名,内在的人品决定了其在任何岗位,任何身份做什么事情都能体现应有的价值理念。比起能力,这些都是隐形的不容易发现的个人价值, 虽然如同商品的标准一样重要,却没有彰显的标签和检验这些的机构,只有身处的环境里不同的行为表现。同样的一个人,在有些人眼里除了外表看不到躯体里的灵魂,一文不值,但在另一些人眼里,甚至外表的残缺、沧桑都可以忽视,唯独心灵的美好犹如甘泉般爽甜、镜湖般宁静、大海般广阔。
如果说这世上的什么东西最能激起人们的珍视,莫过于借来的,生命是向天地借来的,心灵是向万物借来的,智慧是向对手借来的,幸福是向亲友借来的。借来的人生还不好好活出自我,不如不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