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11个国家,建立世界观的观世界之旅
这是我一个分享会的演讲稿。
——————————
其实,我用这个标题党骗了看着标题党来参加的小伙伴,因为标题只是我想分享的其中一个部分,我用具有网红潜质的世界旅行作幌子,实际上是想分享我人生重要的三次大旅行,一定意义上来说,都可以称之为“毕业旅行“,只是并非每一段旅行都历时这么长、都走了这么多国家,但正是这三次旅行,一步步地塑造了我的三观,让我成为现在的自己,更让我深刻地认识了这个世界。
1
先简单展示一下这三段旅行的时间和走的路。
第一段:2012年,大学毕业,川藏线
从成都出发,单车骑行约450公里,徒步+途搭余下1600公里,最后抵达拉萨。

第二次毕业旅行:2013年,硕士毕业,从英国出发沿欧亚线回中国
欧洲之星+飞机+陆路乘车,法国、西班牙、土耳其、格鲁吉亚、亚美尼亚、斯里兰卡、泰国、老挝、越南、台湾、香港 ,最后深圳入关

第三次“毕业旅行”,2017年,辞职离京,近一个月尼泊尔深度体验
广州-拉萨-318国道-飞加德满都-博卡拉-蓝毗尼-奇特旺

2
蓝走走在川藏线上诞生 :从蓝生猛到蓝走走
因为时间已经很久,这一路我没有留下什么图片,只有截当时的一些微博:


大学时,我的网名叫“蓝生猛”,是朋友给我取的,用了好几年。毕业后在川藏线,一路上我遇到了许多牛人,感觉到了自己的微不足道。而在途打搭的过程中,因为搭不到车,每天都不得不徒步走很多路,而我发现,比起骑车和坐车,我更喜欢用脚步行走,这样的行走让我内心很安宁。所以在川藏线上,我就把网名改成了“蓝走走”,并且将签名设置为“不生猛,只是出来走走”,而这个网名和签名,一直用到现在从没变过,已经五年了。这次旅行中养成的这样谦和心境以及对自我的认识和发现,成为了我这些年来的性格的底色。其实这是一个漫长的细微的过程,很难清楚地描述,但如果要具体形容起来,或许可以这么说:
蓝生猛是大学时期青春期的一种草莽生长、野蛮生长的状态,充满了一种对世界无知的狂妄自大,像一团火,只顾熊熊燃烧,劈来啪啦,而走川藏线,是我当时的人生第一次最深远最具挑战的旅行,我经历了骑车爬越二郎山和折多山、用“后生命”爬上去的康定路、没完没了的上坡将我的意志力消磨殆尽、躺过大卡车车斗和电动三轮车、在万径人踪灭的觉巴山头啃馒头……遇见从丽江徒步去拉萨的大哥,遇见骑一辆死飞去拉萨的神人,遇见进藏多次的小姐姐…… 每一个经历其实都在冲击和改变着我的心理状态,我不再觉得自己多么生猛,那种尖锐轻狂的少年心气似乎一点点被融化了,无论是看自己,还是看世界,都更加趋于平和淡然。这是我的那条微博。

我在发出这条微博时,我当时特别崇敬的一位老师给我评论说,“你真棒!” 看到老师这样肯定我,我特别高兴,感觉自己离崇敬的老师又近了一步。
而关于这位老师跟我的一点点小故事,也可以稍微穿插一下。她并不是我学校里的老师,是我在老罗英语学校结识的一位老师。我读的是雅思班,她教托福,我的雅思老师说,“黄老师是我的偶像”,于是我就去蹭黄老师的课,只一节课,黄老师也成为了我的偶像。具体她的经历这次我就不展开了,总之也是一个大牛,去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曾开一辆破吉普,带着一条狗自己发着烧在昏迷过去后到了拉萨。那时的我还是个什么都没经历过的稚嫩小青年,眼巴巴地仰望着这些世界之外的人,羡慕着,崇拜着,憧憬着。那时是2011年初,我还在念大三。当时我在日记里写:希望27岁时,可以站在离他们很近的地方。之后,我跟黄眉老师联系很少,更没有见过。直到2015年11月,我26岁,已经回国工作,刚好有机会到成都参加全国教育公益组织年会,在年会现场,我看到一个人,身影好熟悉,瞬间的感觉告诉我是黄老师,她走近我发现果真是她,而这个时候,我看到她时,心里没有一点崇拜的感觉,不再觉得这是一个高不可及、遥远到天边的神一样的人物,而是觉得她是和我一样的,拥有一些自己的经历,执着地做自己喜欢的事的普通人——因为我也拥有自己去闯世界的经历了,我也终于接近年少时崇拜的人了,除了川藏线,这一步步的积累还涉及到下一个主题,第二次毕业旅行。
3

这次旅行其实是计划之外的。在英国硕士毕业后,我想先玩几个月再回国,因为土耳其开放电子签证,我计划先去土耳其,再去印度呆三个月。我学业结束是9月,而我在伦敦拿到的台湾许可证是12月1日过期,我必须在之前到达台湾,所以我就最多只有三个月时间。无奈阿三们死活不给我签证,我费了很大劲最后也没能办成,所以在土耳其时,我最后一次被阿三挡在门外后,我就想要不就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走吧,看哪里签证好签就去哪里,于是就开始了这趟穿越欧亚的旅行。
因为真瑞希望我多讲讲我的思考和感受,所以这次分享我不会讲太多旅途见闻,而把重点放在旅行带给我思想和心态的冲击上。因为见闻许多人都差不多,但每个人都发现和反思应该是不一样的。如果说大学毕业的川藏线是对我性格的塑造,那么这次横跨欧亚的长途旅行就是对我世界观的冲击和完善。
有三个特别强烈的感受:
一 世界在我头脑中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一个个真实的经历。

我三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在繁星落入山谷的夜晚我想起他们到天明》,好像有点装逼的名字。但确实是我在一个失眠的夜晚起来写的,当时恰好正好是韩寒《后会无期》热映,主题曲有“繁星落入山谷的夜里”这句歌词,我很喜欢,就借用了。当时这篇文章记录了我这次旅途的感受,我这次准备分享时回看了这篇文章,发现这些句子有非常贴切而且优美的描述,所以我干脆直接引用好了,我播放一些图片,我读一下这几段文字,大家可以一边看一边听:
“回来之后,我一直在试图去回忆那些经历,用文字去讲述那些故事,但数次的尝试都失败了。你知道么,那是实实在在的经历,是用一个真正的“你”去跟这世界透彻地对谈与相处,是脚上的鞋被岩石的狭缝撕破,是深夜格鲁吉亚海关入境口的通明灯火,是黎明搭上第比斯第一班公交车时那如小说中的天空,是巴黎火车旁离别时的拥抱与亲吻,是科伦坡候车室的脚臭和汗臭味,是托斯卡纳小镇午后安静的街道尽头的一家中餐厅,是西贡飞机上邻座陌生人与你的攀谈,是路边看不懂的路牌找不到的目的地,是不会说英语的异国人对你好意却听不懂的一通建议,是土耳其夜班大巴在晨光中摇晃进卡帕多奇亚的热气球群中,是被塞维利亚的太阳晒到流泪的疲惫不堪,是看到一群老挝男人涌上来时的不安,是安塔利亚在下午的阳光下坐在附近弹吉他的少年和随风闪烁的树叶,是你站在海边的静默不言,是都兰村落里原著民歌手唱起歌时你身体无意识的摇摆……
这些细微的画面和感触,是零碎的,个人的,自我的,感觉状的,像一地的五彩玻璃,但齿口不同,你拼不出一副波澜壮阔的图景,讲不出一个情节跌宕的传奇。那些画面,无数次忽然闪现在我脑海,有时候,我要想很久,才会想起来这个画面出现是哪里,出现在哪一段旅途,或者有时候,完全忘记它的来龙去脉,它们无法连接,无法归类,空落落地仅仅成为一个画面。
可是,正是这长达几个月的细微,让你变了。
你看过了富足与规整,也走进了贫穷与混乱,你被人帮助和拥抱,也被人欺骗与轻蔑,你有过激情澎湃,也有过疲惫不堪,世界在你眼前广阔起来,你变得平和,缓慢,淡定。
当再听到“那些人”滔滔不绝地跟别人谈起“梦想”,看到满天飞的那些“我要辞职去看看世界”之类的言论时,你在心里笑笑,都跳了过去。你早已过了需要这些鸡血的时候,当梦想已经是行动,或者说,当你已经活在梦想里,你不再急于要实现什么。心沉了下来,也不再急于自我表达,而是观察和倾听别人的故事。
旅行留下的不是记忆,而是不再曾经的你的你。 ”
所以这样看来,这次旅行不仅看到了世界,而且又对前一次毕业旅行的心态进行了深化。

第二个感受呢,确切说是一个思考,我总结为:看到“民主”之后的景象

这些照片是格鲁吉亚的首都第比利斯。我们知道格鲁吉亚是苏联解体后独立的一个国家,脱离苏联后通过“玫瑰革命”,建立了民主政府,也实行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
我到第比利斯后,只想到用“满目疮痍”来形容我看到的景象。旧城区破败不堪,尘土漫天,“破得让我伤心”。我开始自我安慰这只是老城区而已,但之后看到的新城区也是交通混乱,设施和建筑陈旧残破,随处可见乞丐和流浪汉,景点扔在那没人管,人们都是一副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懵逼状态。
这些亲眼所见让我意识到:这便是民主之后的真实。之前很多年,作为一个愤青,我习惯于愤慨地将中国所有问题归结为体制,对民主社会充满美好的憧憬,在意识里认为苏联解体对各国人民来说是大好事。完全没想到世界会呈现给我这样一幅样貌。所以我开始思考,原来民主并不只意味着苏联解体和建立民主政权,还意味着,承担政权动荡后百废待兴却无力去兴而导致的贫穷混乱。民主政体的建立只是一个“让世界更好”这个大系统中的一环,要建立和维护一个完整的社会还有许多因素要去考虑,还有许多问题要去发现、面对和解决,体制并不能一蹴而就解决所有问题,不能自动让所有人拥有民主权利的同时还变得富裕而自由。
后来我去了更多的小国,包括斯里兰卡、老挝、越南等等,这些国家都是资本主义的民主政体,但是都贫弱不堪,这更加深化了我的这个发现。
这次旅行让我从一个愤世嫉俗的热血青年逐渐过渡到一个脚踏实地的社会实践者,所以回国后更坚定地做公益,当然这个话题不在这次讨论范围之内,这里我就点到为止。
第三,安心停留。

这个很好理解。虽然生性不安分,但我其实并不想过一直走一直走不停下的生活,因为我还有现实社会的理想。我还想要做公益。所以我理想的人生是走走停停,而不是一直走或一直停。另一方面呢,其实走久了,会很想回家。韩寒说,走得越远,看得越近。 长途旅行其实是非常考验人的,你们看着那些旅行着的人儿满世界飘得潇洒,在朋友圈晒美美的照片,实际上这些人儿都疲惫着倦怠着甚至无聊着,有些人走到心的尽头,发现自己最想要的不过是个温实有爱的家。出走的终点就是回去。但这不意味着那干脆就别走了。如果不走这么一遭,可能不安分的心永远抵达不了这个终点,你可能还是会被“辞职去旅行”这类口号蛊惑,被撩动心弦,坐立不安。所以,这次长途旅行让我心安了,让我在回国后完全安心接受朝九晚五的日常生活,对于那些“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之类的媒体煽动一笑置之,我看过世界了,我见过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与这个世界过招,我现在只想停下来做一些事。
所以这一停,就停了三年。到第三年时,我感到了“在路上”对我的召唤,感到路途对我心灵的撞击,我无法再安心停留了,我知道,又到“走”的时间了,it's time,于是,今年3月,我辞职,彻底搬离北京,开始了一段时间的漂泊。这就进入了我的第三段旅行。
4
第三段“毕业旅行”,辞职,离开北京,各处漂泊
三月以来的这几个月,我去过婺源、阳朔、周庄、合肥、上海、西藏和尼泊尔,当然还有广州,直到这个月才稍微安定一些。其中尼泊尔是主要旅行目的地,所以这一部分我重点讲尼泊尔。
其实我这次来广州的直接契机是,我报名了广州新南夜校发展学的课。新南夜校是为社会人士尤其是NGO从业者提供社会学、人类学方面知识性课程的项目,这学期有一门课就叫“发展学”。这套课程是从三月初开始持续到六月初,每两周一次,而辞职后去尼泊尔又是我的心魔,不去会死,于是四月,我就逃课去了尼泊尔。尼泊尔其实是五年前,我去西藏时未完成的遗憾,所以这次无论如何都要去完成心愿。但这一次,被“发展学”震撼后,我是带着书边走边读,边走边检验书中观点。 接下来我要说的,可能会有点枯燥有点烧脑哈。听不下去可以喝两口茶闭目养神。
这里先说几句发展学是什么东东。我还是个初入门的学生,也不能很科学地解释,简单地说,就是研究“发展”这个议题,你可能会疑惑,发展有什么好研究的?而在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眼中,发展大有可研究的,从权力关系、从经济增长、从社会制度等等各个角度。而我们这堂课的教材《发展的迷思:一个西方信仰的历史》,作者大肆批判了“发展”这件事。我先问问大家,如果让你描述社会发展,你会如何描述?(互动)听得出来,大家脑中的概念基本都包括要拓宽道路、建设高楼一类的……而这本书的作者指出,我们头脑中觉得理所当然的“发展”这件事,实际上就是西方国家的阴谋或进行继续殖民的包装。书的内容很多,我肯定不会全部分享啦,不然就变成发展学小课堂了……简单地指出核心点就是,西方社会以自己的社会为标准,强行划分了这个世界的贫弱贵贱、发达和不发达,尤其是美国,还推波助澜地用GDP作为衡量标准,将全世界全部推上同样一条社会发展路径和资本主义发展体系,而因为西方社会是标准制定者,他们就以“帮助欠发达国家发展”为由,靠剥夺贫弱国家的资源推动经济增长,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置于资本主义体系中。后果是什么呢,后果就是我看到的尼泊尔,确切地说,是加德满都。好了,mini小课堂结束,真尼泊尔来了。

这是加德满都的一些照片。但出去旅游的人,一般是不会拍糟糕画面的,只会留下最美的瞬间,哪怕一朵花旁边是一坨屎,他拍下这坨屎旁边的花,你也会觉得那个地方很美……所以我手头这样的照片也不多。最旁边的照片是他们的一大著名景点皇宫,被地震震碎了,但政府一直没有修缮。
我当时给老师写的请假邮件里有写到一些我观察的尼泊尔:
“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城市状态糟糕至极,道路狭窄粗糙破烂,尘土漫天,公共汽车、小汽车、摩托车、三轮车、自行车在道路上横冲直撞,喇叭声甚嚣尘上,人们挤在肮脏的街头售卖低劣的产品,有人随意地睡在街边,连水果这样本土的低成本物品,食之都味同嚼蜡(我猜测是因为污染),孩子们在垃圾堆边玩耍,大人们自顾不暇。 ”
最要命的其实是沙尘,连本地人都受不了好多都戴着口罩或沙巾。一个喜马拉雅南麓的城市,竟然跟沙漠似的,铺天盖地的沙尘。我每次出门就像经历一场灾难,精疲力竭,所以我一般都不敢离开青旅。而当地人告诉我,是因为他们要修一个通城下水管道,但是政府的工事特别慢特别拖沓,又没有像中国修路这样先进的隔离设备,地挖了,管道就在路边搁着,烂尾工程。所以尘土就到处跑。
因为在尼泊尔要呆将近一个月,我买了一本尼泊尔的Lonely Planet,我在书上读到:……“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开始的“development "也是重要因素,那时,在道路和汽油都还没有的尼泊尔,因为英国人的缘故,被送入第一辆汽车。 ”
所以我在想,如果没有城市化,没有跟着西方的脚步“发展”,不得不引进汽车、现代产品制造技术(比如塑料包装)等等,那么,加德满都是不是不会像如今这样糟糕?
如果是四年前,同样的贫穷混乱,我看到的是“民主之后怎样”,当时还是很坚信民主的,但现在我看到的,是“民主真的只是跟着西方那一套走就可以带来幸福和安宁吗”?
加德满都之后我去了博卡拉。这是尼泊尔我最喜欢的地方,也是很多中国人的心头之爱,大家应该也都听说过,就是“等风来”那个地方,可以滑翔、漂流、徒步、环ABC。博卡拉就像人类一个宁静的梦,湖畔,山间,小小的,不是大城市,没有人口爆炸,没有城市喧嚣和严重污染。我当时跟一个11岁小女孩有过一段有意思的聊天,她说她去过加德满都,我问她对加德满都印象如何,她皱眉,以及摇摇头,然后说,“我觉得博卡拉更好。” 博卡拉虽然被定义为城市,但它“城市化”得没有那么严重,大部分依然是依自然而居,人们生活在山间湖边,偶有的聚集也没有很intense。 即使盖楼房,人们也没有用推土机或任何工业技术,而是一个人一个人慢慢地地搬砖、背水泥、挖土。因为我住的青旅旁边一家人正在盖楼房,我就天天坐那看他们怎么盖,非常有意思。我猜,这种“原始”的劳动方式,或许正是博卡拉环境清幽、不被污染的原因。

当然我后来跟一个老船夫聊,他说,费瓦湖比起以前,还是有一些污染的,不过并不那么严重。但当地人的生活状态,依然是闲适悠然的,他们不着急去工作,不着急去挣钱,更在意的是享受生活。他们有无数的假期,电影院竟然还有中场休息!还没事就搞个festival狂欢。我去的时候刚好赶上他们的印度历新年,而我觉得大家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激动,因为我觉得新年应该是最重要的呀,至少中国人要提前两三个月开始激动开始买春运票。我认识的一个博卡拉当地的朋友说,因为他们平时festival太多了,这一个他们也无所谓啊。我这个朋友开了一家guesthouse,他也喜欢出国旅行,来过好几次中国。实际上,我们在环球旅行时,很少会遇到来自尼泊尔的旅行者,我问他为何要出去旅行,他说了一句让我很嫉妒的话:因为我在博卡拉的湖边长大!

在尼泊尔我接触过一些中国观光客。他们特别喜欢对比说,尼泊尔落后中国三十年。
我在想这个所谓的“落后”是怎么回事,有进步,才有“落后”,这句话是不是意味着中国一定是进步的?
这是社会给绝大多数人灌输的价值观,大家习惯性以此作为判断准则。 但如果以博卡拉生活的闲适程程度作为人的生活标准来衡量,尼泊尔是不是依然“落后中国三十年”?

这就是我的三段观世界的旅行,一点点逐步建立的我的世界观的观世界之旅。我的分享结束了,基本上是不偏离中心思想的命题作文,希望真瑞满意,也希望能跟大家交流。
最后用我很喜欢的一支摇滚乐队Carsick Cars的歌词作结:
“世界不再是你的想象,不是支离破碎的幻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