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共读石头记 ,再拿茄鲞试羹汤,你也试试呗?

周日,表弟来家。好久不见,自然天南海北的一通神侃。到了中午饭点,商量着去哪吃,我突然来了兴致,说干脆我自己做吧。
表弟撇了撇嘴,你做的东西还能吃?
好吧,瞧不起我的厨艺是吧?今天哥就给你露一手。一定做出那种听起来牛X,做起来牛X,一掀盘盖,盘子底下一溜LED灯,晃得人眼睛都睁不开的那种。
“你说的那是中华小当家吧?”(抠鼻)
“不,是红楼梦幻菜!”

关于红楼菜其实有很多,甚至能形成一个菜系,而红楼菜中出名的,其实只有那么一道菜。曹雪芹在小说中详细描述了做法和吃法,这道菜的名字叫-------------茄鲞!
这道叫做“茄鲞”的红楼菜,是出自《红楼梦》 第四十一回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
而关于茄鲞的制作方法,其实红楼梦一共记载了两种做法。
第一种是这样:
“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签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第二种是红楼梦的戚序本,记述如下:
“把四五月里的新茄包儿摘下来,把皮和穰子去尽,只要净肉,切成头发细的丝儿,晒干了,拿一只肥母鸡靠出老汤来,把这茄子丝上蒸笼蒸的鸡汤入了味,再拿出来晒干。如此九蒸九晒,必定晒脆了,盛在磁罐子里封严了。要吃时,拿出一碟子来,用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了。"
关于这两种方法我都反复考据推敲了几次,我觉得其实最重要的一个细节就是刘姥姥在吃了茄鲞之后,作为吃了一辈子茄子的乡妇,完全不知道嘴里嚼的是什么。也就是说,不管这道菜怎么做,我觉得只要最后做出的茄子放在嘴里尝不出茄子味,那便差不多成了。
至于两个版本红楼梦上记载的茄鲞不同制法,我考虑了一下,感觉还是后一种相对靠谱一些。因为前一种茄鲞的做法,一旦做不好,基本就是宫保鸡丁升级版了,而后一种虽然文字少了些,但看起来更高端大气上档次啊!
好吧,不管怎么说,先进行第一步。选茄子!
对于一道菜肴来说,食材选择正确,这个菜肴也就成功了一半。就茄子来说,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绿茄子,一种是紫茄子。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是在金陵,也就是现在南京。在当时的南京吃的茄子应该还都是紫茄子为主,而绿茄子大部分都是北方的品种,所以这次弃用不选。

这道茄鲞里另外一个重要的食材就是鸡,原文如下:“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我觉得原著中十来只鸡说的有点太夸张了,也用不了。所以我买了两个鸡架。

为什么要买鸡架呢,因为鸡架有皮,有肉,有骨,有髓,有内脏,有脂肪。几乎一只鸡上应该有的味道都会有,这样炖出来的鸡汤才更符合炖鸡的本来味道。
当然,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鸡架便宜!

东西买齐了,开做!《红楼梦》原文写道:“四五月里的新茄包儿摘下来,把皮和穰子去尽,只要净肉,切成头发细的丝儿”
四五月份的新茄子包肯定是没辙了,现在已经是七月份了,打死我也变不出四五月份的茄包儿来。

买来的茄子要先去皮,然后切丝。书上说要把茄子切成头发细的丝儿,再经过九蒸九晒。这事其实细想起来挺扯淡的,要知道茄子这东西其实含水量还是很大的,还别说九蒸九晒。便是只晒上一次,切成头发丝一般的茄子也都被晒没了。
我估计很有可能是因为曹雪芹后来生活贫困交加,也没吃过啥好东西,不知道在哪听到了文思豆腐的制法,于是在小说穿凿附会了一下,纯粹臆想出来的茄子切法。而实际上,我觉得但凡要经过晾晒工艺的食材,还是切成手指粗细比较合适。(表弟:话说,你啰嗦了这么多,完全就是因为你根本切不出头发丝细的茄子吧~!)

电饭锅,下面炖的鸡架,上面铺上笼屉。让鸡汤的水汽将茄子丝蒸熟。使茄子中充满鸡肉的香味。
我大概蒸了一个小时左右,一大一小两个茄子切成的茄子丝已经缩水得没剩下多少。尝了一口,有点甜~。


接着就是“鲞”的制作,鲞在字典里的意思是晾干的鱼和腌腊的食品。也就是说茄鲞是要经过晾干的过程。
在这里出个有奖问答,小伙伴们猜猜“鲞”字怎么读?答对的有奖品,奖品在片尾公布。
当然,我不可能把用鸡汤蒸好的茄子丝去花一个月时间晒干。所以这里启用了跨时代的高科技产品~~
当当当当~~~空气炸锅出场!

空气炸锅最大的特点就是热风的流动性比较高,可以尽可能的模拟自然界风干过程。我设定的温度是80度,风干时间是半个小时,需要提示的是需要时不时的把茄子拿出来翻一下身。这样可以风干得更均匀。

其实制作茄鲞,还需要一个特别重要的调料,才能完成最终的茄鲞拼图。
那就是-----------------糟油。
在红楼梦中明确写有“加糟油一拌”的字样。而糟油创制人为清乾隆年间的李梧江,清代袁枚《随园食单》云:“糟油出太仓,愈陈愈佳。”《太仓州志》云:“色味佳胜,他邑所无。太仓现在是一个县级市,与南京(金陵)都属江苏省管辖。其描述符合红楼梦写作的时间和地点。所以我觉得制作茄鲞,江苏省的特产调料“糟油”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一个北方人,说实话之前从来没有吃过这种调料,不过好在现在快递发达啊,直接在网上下单买了一瓶,分分钟送到,齐活~!

我的嘴一向很急,而且也很好奇糟油究竟是啥味的,所以糟油到货后迫不及待的来了一口--------------呸!完全就是味道浓郁的王致和料酒嘛!还以为真的是油呢,差评!(表弟:喂喂,酱油是油吗?蚝油是油吗?不要随便给别人差评啊~!)

在红楼梦记载的第一种做法中,是这样写的: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
这大概是一个炒的过程,但是我觉得原著辅料写的有些多了,若这些东西都统统放进去,大概就是一个大杂烩炒茄子了,完全无法突出茄鲞的主题。而且最为难的是,凤姐怎么才能从如此众多的辅料中挑出细如发丝的茄子丝?这也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所以我抛弃了大部分辅料,只选用了不常用的干果:葵花籽,黑芝麻,白芝麻,核桃仁。

简单粗暴的烹制过程
炒锅中放入鸡油,鸡油很好弄,无论炖的是鸡还是鸡架,只要时间够长,都会出很多油,随便在面上舀几勺就可以了。

依次放入鸡油,干果,茄子丝。爆炒几下后,淋上糟油出锅。

多少摆个盘,虽然技术不太好,但是聊胜于无。俗话说色香味俱全,卖相也很重要。

成品出炉~
好像菜量是少了一点。
完全不够吃两个人吃,看来还得跟表弟另找饭辙。
和表弟品尝了一下这最终版的“茄鲞”。老实说吃起来味道还可以的。但是不是当年刘姥姥在大观园吃过的“茄鲞”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毕竟一千个厨子就会有一千种自己理想中的“茄鲞”。所谓千人千味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有一点可以自傲的是,我做出来的茄子,一点点茄子味都没有!!!绝对符合原著,就像刘姥姥那样,砸吧半天嘴,愣是吃不出进嘴里的到底是啥东西。
还剩片番茄,都吃了,清清嘴,不浪费!

最后总结一下这次茄鲞制作中的一些心得,给好奇心强,也想尝试制作茄鲞的小伙伴一些小建议。
1、茄子无论是晒干还是用空气炸锅烘干,都会缩水严重,所以一次买20个茄子进行制作“茄鲞”并不是很夸张的事。
2、用空气炸锅烘干茄子的思路是正确的,因为如果想把茄子自然风干我想至少需要半个月时间。金陵夏天又会进入梅雨季节,再加上用鸡汤熏蒸,更容易加速腐败变质。如果真的按照原著上九蒸九晒。花上小半年的时间来摆弄茄子,估计茄子肯定是臭了!
3、这一次因为时间的关系,这次制作茄鲞只经历了一蒸一晒。不过我们可以像金庸小说中写下乾坤大挪移的那个高手一样,不妨推算一下九蒸九晒后的终极版。我觉得这个九蒸九晒的描述应该是有问题的。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九晒九蒸。因为最后一道工艺一定是蒸而不是晒。因为所有的干货,都需要泡发后才能食用。而茄鲞最大的特色就是用鸡汤来蒸,让茄子在蒸的过程中,把下面鸡汤的香味充分溶解在里面。如果最后用白水泡发茄鲞,等于把好不容易融入茄子里的鸡香再泡出去。所以我想最后一定要用蒸的方式,把茄子干蒸熟,以此来完成茄鲞原材料最后的一个操作步骤。有兴趣且有时间的朋友,可以试一试。我很期待真正的完美品是什么样子。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拜拜。
最后要嘱咐一句:看帖要回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哦阿里也~
表弟:话说,你不觉得漏掉点什么?
我:啥?
表弟:文中承诺的奖品啊,一定有不少人知道“茄鲞”(读音:xiǎng)正确读法的。
我:是吗?我以为都像我一样读成“鳖”呢
表弟:别说你的错误发音了,那么......你承诺的奖品呢?
我:我这穷得天天啃鸡架度日的人能有啥奖品......对了,你看如果说把我陪读者大人吃饭作为奖品,应该没啥问题吧?我还可以负责在席间讲段子,讲故事,活跃气氛,而且保证吃光不浪费啥的~!
表弟:那个......你一会别送我了,我怕路上挨揍。
还没看够?这里还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