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洋娃娃
我的洋娃娃
小时候父母不在身边,但爷爷奶奶很宠我,从未让我在物质上受过委屈。
小学之前,非常喜欢玩洋娃娃。每次在街上看到好看的洋娃娃,就缠着爷爷奶奶要买。不给买就不吃饭,各种撒泼耍赖。因为料定了他们会心疼,会拿着洋娃娃放在我面前说:“看,这是什么?”然后我就会欢天喜地地接过那个心心念念的洋娃娃,放在我的洋娃娃小城堡里——我自己用奶奶做衣服剩余的布料、鞋盒之类的东西,搭建的一个洋娃娃们的小天地。
有时候爷爷奶奶买的不是我看中的那个,我还会娇气地说:“这不是我想要的那个,这个丑死了。”他们就会无奈地带着我一起去商贩那里,好说歹说地换那个我喜欢的娃娃。好几次商贩看中了我喜欢,爷爷奶奶会心疼,还会故意提价,本来5块钱的,硬说是10块钱。那个时候的5块、10块还可以买不少菜吧。但除非价格非常离谱,否则爷爷奶奶都会为我买下那个娃娃。
爷爷做木材生意,心善,总是给人赊账。但是我们家里的经济也并不宽裕,所以爷爷经常奔波各地去讨债。我喜欢跟着他一起。为了省钱,也因为我会晕车,只能坐得了拖拉机和敞篷卡车,我们经常搭顺风车,那些顺路去目的地的运货车——啤酒车、橘子车、木板车……都是我最喜欢的交通工具。我们经常吹着风去,披着星光回来。记得有一次去的地方是在偏僻的山脚下,没几户人家,回家的车早没了。我们在田间的马路上走了好久,都看不到一辆车。两侧,绿油油的稻田沿着水泥路无限延伸,远处是连绵的群山,山脚下的人家早已星星点点地亮起了灯光。好不容易搭上一趟运橘子的大卡车。那辆大卡车里装满了橘子,我闻着橘子的香味,看着满天的繁星,靠在爷爷的怀里睡着了。
爷爷去世后一年间,我都没梦见过他。直到一年后的一天,我在家里睡觉,梦到和爷爷走在田间。他的步伐轻快,我跟不上,气喘吁吁地说:“爷爷,等等我。”爷爷微微回了下头,说:“那你慢慢走,我先走了。”然后就消失在那条田间马路的尽头。梦里,那里有耀眼的白光,虽然看不到光那边的世界,但是我心里笃定地想:那里就是天堂吧。奇迹般的,梦醒后再想起爷爷,我心里再没有悲伤和留恋,只剩下温暖和力量。
梦里的那片田,和那条路,直到多年后,我才想到它们的出处。记忆的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珍贵的记忆像一颗颗珍珠,闪闪发光地出现在我眼前。像在跟我说:你看,你好幸福啊。曾经被一个人这样地爱着。
记得那个时候,跟着爷爷讨债,每到一个地方,我就放亮了眼睛,满街找洋娃娃。尽管有些地方偏僻穷困,洋娃娃的质量明显不太好。可我就像是《天龙八部》里的段正淳一样,能欣赏每个地方每个我看上眼的洋娃娃独特的美。我喜欢她,就不管她在别人眼里的美丑优劣,也不去比较她和我拥有的其他洋娃娃。在那一刻,她就是全世界最美的洋娃娃,我就是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她,没有二心。即便拥有了,我也不会厚此薄彼、喜新厌旧。每一个洋娃娃,我都用我们之间独特的方式去爱惜。所以,每每有人说:“你都有新的了,这个旧的就送给某某某吧。”我就会把那个娃娃搂得紧紧的,告诉对方:“这个我也很爱的。每个都爱,都不会送人的。”
我还会给她们做好多小衣服、小首饰、床、被子、枕头,每天要给她们梳头,换衣服。有时候还得给她们洗头、洗澡、洗衣服。她们每一个都有自己的身份,发生着各种异想天开的故事。
为了给她们做衣服,我缠着奶奶教我织毛衣、缝纽扣、剪裁和缝制小裙子。为了给娃娃们找合适的布料,奶奶会带我去家后面那家定制衣服的工作室。那家工作室有两三层楼那么大。做的是女装。地上丢满了五颜六色、花色丰富的布头。我最喜欢找那些有花朵图案、色彩鲜艳的布料。然后学着大人的衣服款式,给娃娃们缝制衣服。有时候是连衣裙,有时候是上下分开的,还试过做裤子。
冬天了,就给她们织毛衣。一到冬天的午后,我就跟着奶奶和一帮阿姨、阿婆,在空地上一边晒太阳,一边学织各种花式的毛衣。在当时的我眼里,那帮阿姨、阿婆就像是武林高手一样,总会一些让我惊叹的技巧和花式。
娃娃的首饰,是用大人给我买的项链啊,姑姑不用的项链、头饰之类的改造的。为此,我还爱上了穿珠子、编绳子。
玩起洋娃娃来,我可以一个人待上一整天。忙这忙那,自言自语,自得其乐极了。
大概是因为小时候有这样的美好经验吧。长大后,我也比较喜欢找一些东西自己跟自己玩儿。比如后来喜欢读书、写日记随笔、涂鸦、看漫画……再比如现在做私塾。不想去跟别人比较,只想自得其乐地玩儿。今天添点这个,明天玩儿点那个。每天都有新意地享受玩的乐趣。
可是其他事情,总是不如小时候玩洋娃娃那么单纯。长大后,总有很多外界的声音来打扰。比如有一段时间喜欢写东西,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写了好多好多小故事,小散文。突然有一天老师说:“你作文写得那么好,去比赛吧。但是你现在这样写是不行的,这里要改,那里不许那样……”这样一来,我就再也不想写了。觉得写东西好没意思啊。不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还得为了迎合那个看不见的,不知道在哪里,想着什么,过着什么样生活的别人,做好多不想做的改变。什么起承转合,文章主旨,多用比喻、拟人和复杂的词藻才华丽高级,最后还得画龙点睛、升华一下。那些作文集子里的文章,每一篇都长得差不多,面目模糊,看不见这个作者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文字本来就是写来表达心里那些无人表达的情愫的,变成这样,多无趣啊。如果这样,我宁愿不写了。
比如私塾也是。我做私塾,有很多不做的事。很多莫名其妙的规矩。有些可以立即明明白白地说得出来;有些得好多年才能整理清楚,用语言表达出来;有些可能永远都没法表达清楚。大家都说对的,都觉得好的,如果我不觉得好,就不想做。如果硬被逼着做了,就会非常非常难受,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
曾经被人说“到头了”,被建议“要变化”,“要做大”,“要建立品牌形象”……面对友善的建议,我心里也很感激。听到的那一刻也会非常紧张地想,我是不是这么这么来一下。但是心底深处却觉得好累啊,又累又焦躁。
我想究其根本,大概是我做事情的初衷,和想通过它得到什么吧。那些让我快乐和让我觉得很满足的小小的幸福,在人家眼里有时候可能是很可笑的。所以我会很不好意思去表达。因为真的太幼稚了。完全不符合这个商业社会的规则。一定会被淘汰掉吧。
于是,我就一直做好随时被淘汰的心理准备,用日语来说就是「覚悟(かくご)」,来做手头的事。一旦必须背离本心太远才能做得下去,我宁可不做了。宁可再费些心思,哪怕从零开始,做另一件有趣的事情。(当然这是做事,不是学习哦。学习还是得认真坚持,深入耐心的。)
幸运的是,我好像一路都可以找到新的心爱的洋娃娃,然后又投入得不亦乐乎。大概是因为小时候就是洋娃娃界的“段正淳”吧。总能看见每一个洋娃娃的优点,然后对每一个都可以爱得毫无保留。
小时候父母不在身边,但爷爷奶奶很宠我,从未让我在物质上受过委屈。
小学之前,非常喜欢玩洋娃娃。每次在街上看到好看的洋娃娃,就缠着爷爷奶奶要买。不给买就不吃饭,各种撒泼耍赖。因为料定了他们会心疼,会拿着洋娃娃放在我面前说:“看,这是什么?”然后我就会欢天喜地地接过那个心心念念的洋娃娃,放在我的洋娃娃小城堡里——我自己用奶奶做衣服剩余的布料、鞋盒之类的东西,搭建的一个洋娃娃们的小天地。
有时候爷爷奶奶买的不是我看中的那个,我还会娇气地说:“这不是我想要的那个,这个丑死了。”他们就会无奈地带着我一起去商贩那里,好说歹说地换那个我喜欢的娃娃。好几次商贩看中了我喜欢,爷爷奶奶会心疼,还会故意提价,本来5块钱的,硬说是10块钱。那个时候的5块、10块还可以买不少菜吧。但除非价格非常离谱,否则爷爷奶奶都会为我买下那个娃娃。
爷爷做木材生意,心善,总是给人赊账。但是我们家里的经济也并不宽裕,所以爷爷经常奔波各地去讨债。我喜欢跟着他一起。为了省钱,也因为我会晕车,只能坐得了拖拉机和敞篷卡车,我们经常搭顺风车,那些顺路去目的地的运货车——啤酒车、橘子车、木板车……都是我最喜欢的交通工具。我们经常吹着风去,披着星光回来。记得有一次去的地方是在偏僻的山脚下,没几户人家,回家的车早没了。我们在田间的马路上走了好久,都看不到一辆车。两侧,绿油油的稻田沿着水泥路无限延伸,远处是连绵的群山,山脚下的人家早已星星点点地亮起了灯光。好不容易搭上一趟运橘子的大卡车。那辆大卡车里装满了橘子,我闻着橘子的香味,看着满天的繁星,靠在爷爷的怀里睡着了。
爷爷去世后一年间,我都没梦见过他。直到一年后的一天,我在家里睡觉,梦到和爷爷走在田间。他的步伐轻快,我跟不上,气喘吁吁地说:“爷爷,等等我。”爷爷微微回了下头,说:“那你慢慢走,我先走了。”然后就消失在那条田间马路的尽头。梦里,那里有耀眼的白光,虽然看不到光那边的世界,但是我心里笃定地想:那里就是天堂吧。奇迹般的,梦醒后再想起爷爷,我心里再没有悲伤和留恋,只剩下温暖和力量。
梦里的那片田,和那条路,直到多年后,我才想到它们的出处。记忆的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珍贵的记忆像一颗颗珍珠,闪闪发光地出现在我眼前。像在跟我说:你看,你好幸福啊。曾经被一个人这样地爱着。
记得那个时候,跟着爷爷讨债,每到一个地方,我就放亮了眼睛,满街找洋娃娃。尽管有些地方偏僻穷困,洋娃娃的质量明显不太好。可我就像是《天龙八部》里的段正淳一样,能欣赏每个地方每个我看上眼的洋娃娃独特的美。我喜欢她,就不管她在别人眼里的美丑优劣,也不去比较她和我拥有的其他洋娃娃。在那一刻,她就是全世界最美的洋娃娃,我就是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她,没有二心。即便拥有了,我也不会厚此薄彼、喜新厌旧。每一个洋娃娃,我都用我们之间独特的方式去爱惜。所以,每每有人说:“你都有新的了,这个旧的就送给某某某吧。”我就会把那个娃娃搂得紧紧的,告诉对方:“这个我也很爱的。每个都爱,都不会送人的。”
我还会给她们做好多小衣服、小首饰、床、被子、枕头,每天要给她们梳头,换衣服。有时候还得给她们洗头、洗澡、洗衣服。她们每一个都有自己的身份,发生着各种异想天开的故事。
为了给她们做衣服,我缠着奶奶教我织毛衣、缝纽扣、剪裁和缝制小裙子。为了给娃娃们找合适的布料,奶奶会带我去家后面那家定制衣服的工作室。那家工作室有两三层楼那么大。做的是女装。地上丢满了五颜六色、花色丰富的布头。我最喜欢找那些有花朵图案、色彩鲜艳的布料。然后学着大人的衣服款式,给娃娃们缝制衣服。有时候是连衣裙,有时候是上下分开的,还试过做裤子。
冬天了,就给她们织毛衣。一到冬天的午后,我就跟着奶奶和一帮阿姨、阿婆,在空地上一边晒太阳,一边学织各种花式的毛衣。在当时的我眼里,那帮阿姨、阿婆就像是武林高手一样,总会一些让我惊叹的技巧和花式。
娃娃的首饰,是用大人给我买的项链啊,姑姑不用的项链、头饰之类的改造的。为此,我还爱上了穿珠子、编绳子。
玩起洋娃娃来,我可以一个人待上一整天。忙这忙那,自言自语,自得其乐极了。
大概是因为小时候有这样的美好经验吧。长大后,我也比较喜欢找一些东西自己跟自己玩儿。比如后来喜欢读书、写日记随笔、涂鸦、看漫画……再比如现在做私塾。不想去跟别人比较,只想自得其乐地玩儿。今天添点这个,明天玩儿点那个。每天都有新意地享受玩的乐趣。
可是其他事情,总是不如小时候玩洋娃娃那么单纯。长大后,总有很多外界的声音来打扰。比如有一段时间喜欢写东西,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写了好多好多小故事,小散文。突然有一天老师说:“你作文写得那么好,去比赛吧。但是你现在这样写是不行的,这里要改,那里不许那样……”这样一来,我就再也不想写了。觉得写东西好没意思啊。不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还得为了迎合那个看不见的,不知道在哪里,想着什么,过着什么样生活的别人,做好多不想做的改变。什么起承转合,文章主旨,多用比喻、拟人和复杂的词藻才华丽高级,最后还得画龙点睛、升华一下。那些作文集子里的文章,每一篇都长得差不多,面目模糊,看不见这个作者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文字本来就是写来表达心里那些无人表达的情愫的,变成这样,多无趣啊。如果这样,我宁愿不写了。
比如私塾也是。我做私塾,有很多不做的事。很多莫名其妙的规矩。有些可以立即明明白白地说得出来;有些得好多年才能整理清楚,用语言表达出来;有些可能永远都没法表达清楚。大家都说对的,都觉得好的,如果我不觉得好,就不想做。如果硬被逼着做了,就会非常非常难受,做什么事都打不起精神。
曾经被人说“到头了”,被建议“要变化”,“要做大”,“要建立品牌形象”……面对友善的建议,我心里也很感激。听到的那一刻也会非常紧张地想,我是不是这么这么来一下。但是心底深处却觉得好累啊,又累又焦躁。
我想究其根本,大概是我做事情的初衷,和想通过它得到什么吧。那些让我快乐和让我觉得很满足的小小的幸福,在人家眼里有时候可能是很可笑的。所以我会很不好意思去表达。因为真的太幼稚了。完全不符合这个商业社会的规则。一定会被淘汰掉吧。
于是,我就一直做好随时被淘汰的心理准备,用日语来说就是「覚悟(かくご)」,来做手头的事。一旦必须背离本心太远才能做得下去,我宁可不做了。宁可再费些心思,哪怕从零开始,做另一件有趣的事情。(当然这是做事,不是学习哦。学习还是得认真坚持,深入耐心的。)
幸运的是,我好像一路都可以找到新的心爱的洋娃娃,然后又投入得不亦乐乎。大概是因为小时候就是洋娃娃界的“段正淳”吧。总能看见每一个洋娃娃的优点,然后对每一个都可以爱得毫无保留。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