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物148:栩:不会辟谷,如何逃离红尘?
查小三心灵手巧,在我们几个男孩中独树一帜。比如他弄到橡子,就打个小眼,将里面掏空,做成“响响”吹,甚至能吹成小调。 橡子似板栗,长圆形。附近紫蓬山上很多。不时有人带一些来,少数分散到我们手中,就是宝贝。其实这东西不太好做玩具,只是拿在手里看着挺可爱。 现在想来,那座校园里的教师们,对美食不考究,所以我儿时竟以为橡子不能吃。多年后在饭店见到橡子粉制作的似豆腐又似凉粉的东西,尝尝,感觉挺不错。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 (《诗经•国风•唐风•鸨羽》) 栩,就是橡树,也叫栎树、柞树。前年秋,我带老友志鸿、欢欢、科科游紫蓬山,在橡树林里休息,见好几棵橡树上挂着蓝色牌子,标注其生于清朝某某年。那种感觉特别奇异而喜悦。但后来我获悉美国加州有一棵橡树,树龄1.3万年,还活得好好的,便见异思迁了——竟然比《诗经》还早1万年,这是什么概念!

祖先对橡树的感情很深厚,至少食、住、行三项都用得上它。正常年景,大家不在乎橡子这种食物,但饥荒岁月它就顶上用了。唐代诗人张籍《野老歌》道:岁暮锄犁依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看样子是没得吃,临时上山寻粮。之前的《齐民要术》记载南北朝人养猪很有趣,将它们赶进橡树林里,自行找吃的,也没人去放牧。猪们有满地橡子可靠,也乐得悠游自在。所以时间一久,很多猪就变野了,乃至捕捉时得牵上几条猎犬才成。 《庄子•齐物论》里有个著名故事“朝三暮四”涉及橡子。说宋国有个人养猴子,因为穷了,不得不减少猴子口粮,“与若芧[xù](橡子),朝三而暮四,足乎?”猴子们一听,不乐意,马上收拾行李准备上访。猴倌被迫道歉,改为“朝四而暮三”。猴子们皆大欢喜。

另外,《庄子•徐无鬼》也提及橡子,“先生居山林,食芧栗”,是说徐无鬼很长时间当了隐士。在我幻想中,躲在深山吃橡子的生活挺有意境的。当今终南山就藏了不少厌倦红尘的人,生活简朴,忧虑不多。虽称不上古代那种隐士,但形式相似,在网上勾起许多人的向往。 舒婷有一首《致橡树》,被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青少年们奉为经典。橡树作为一个理想男性的形象,诠释了那个时代理想化的朴素爱情。在文化发展中,“橡树”渐渐延伸到更多的领域。比如近百年来,葡萄酒、香槟酒的瓶塞子,往往用橡树软木做成,其他木材都不如它好。这代表了西方人的生活小智慧。而他们对橡树的看重,最早还体现在古希腊神话里。宙斯的祭司求雨时,得持橡树枝在圣泉中沾水。现在的美国人,则把橡树视为“国树”。

深秋橡子熟,散落榛荒岗。(皮日休) ——咱祖先更喜欢以实用加诗意的眼光看待橡树、橡子。南怀瑾先生认为,中国早期哲学都蕴含在古典诗词里了,比西方人那些坚硬的哲学体系更精彩。皮日休的橡子里面,包含的就不止一粒橡实,即便没有哲学,至少还有一种辽远的人生况味吧? 邢台云梦山建设了鬼谷子大殿,附近有千棵橡树,蔚为壮观。据说此处从战国到明清时期,都是道士们喜欢的安息地。不知道家文化是否特别看重橡树?反正我觉得橡树与超脱之士特别相配。三、四棵老橡树的果实,足以养活一个人度过冬天吧?只要有一片林子,逃离红尘而又不会辟谷者,就没什么后顾之忧。那么,道士或凡人上山,都很美好了。

当然,这是针对大多数修炼层次不足的人而言。真正达到列御寇先生的高度,可以御风而行,也就不依靠橡树了——其著作《列子》与《庄子》《老子》等等,都是道士们必修经典。据说里面包含的远远不止文学、哲学。就像文化历史中的“橡子”,并不仅仅是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