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器材笔记
大约一年前决定开始纪录片项目,第一步便是购置合适的器材。对于小制作来说,prosumer级的器材玲琅满目又更新不断,让人应接不暇。从零组建一个团队,没有之前的经验可借鉴,从视频、音频、稳定系统、背负系统都需要考虑。这过程中学到不少,故决定记录于此,留作参考。
纪录片的场景多是山间田野,有的地方需要徒步很久,所以器材需要尽量轻便,这是其一。视频上,需要4k分辨率,尽可能大的动态范围和比特率以方便后期制作,这是其二。音频上,需要能搭载高质量音频设备,同时考虑访谈场景(收音角度窄)和活动场景(收音角度广),但是没有专门的录音师,不考虑打杆,基本也不考虑lavalier麦,这是其三。这几点基本属于run n' gun方式的要求,用于cinéma vérité题材。最后,由于初期资金和团队人员都非常有限,需要尽量压低成本,但同时考虑之后团队增长后的升级。
第一个选项:Canon 5diii + Magic Lantern
基于以前的经验,第一个最明显的选择,是把我自己已经有的5diii破解,用来录制视频。成本基本可以算作0。
5diii有全幅的感光元件,从硬件的角度完全可以录制4k视频,还能支持降噪算法,限制因子只是佳能自己的软件。其他许多单反/微单也类似;从镜头、感光元件、和处理器这些核心部件的角度,其实相机和摄像机并无太大区别。
Magic Lantern项目就替代了了相机的原厂软件,重新提供了支持延时拍摄、高清视频录制、视频RAW文件储存等许多功能。但是,由于相机硬件并不是为了这些而设计,就会有大大小小的一些问题,比如长时拍摄之后机器过热等。
而且Magic Lantern是个开源项目,并没有好的说明文档,也没有友好的总体设计,只能自己一点点去hack。在经历了一系列试错之后,我终于安装上了Magic Lantern,录下了3k分辨率的视频,还带着去了趟纽约,拍了段自由女神像脚下摆渡回家的黯淡人们。
但是Magic Lantern终究是个hack,用起来经常死机。存下来的RAW视频文件,本质上是一系列静态图片打包加上时间编码。而且,虽然静态文件给后期调色巨大空间,但是纪录片需要几十个小时的视频,根本无法为巨大的RAW文件提供储存空间。
所以开始探索下一个选项。
第二个选项:Canon C300
在发现这种hack的思路走不通之后,我决定走走正路,哪怕从高价的开始,再往下看看有没有能砍下价码的地方。
作为佳能用户,第一个看上的是C300,run n' gun风格的老牌机型。满足所有技术指标,4k内录、8 bit的比特率、12档动态范围,同时配件完善,大大小小的团队都在用,有许多经验可以查到。我个人也非常喜欢佳能机子的色彩。
不过C300仅仅提供了核心部件,真正用起来还得自己加监控屏、托架、肩托、操控杆等。Vice的纪录片团队算是最经验丰富的之一了,他们还在视频上分享了一下他们的器材组合。
然后有个团队根据Vice摄像的描述攒了一套,长成这样:

问题是,这又贵又重还很大。作为以后升级的目标还不错,但是作为第一步,还是算了吧。
所以继续下一个选项。
第三个选项:Blackmagic Pocket Cinema Camera / URSA Mini 4k
Blackmagic似乎一直在做一些性价比很高的视频器材,还收购了视频调色的龙头软件DaVinci Resolve,所以我开始打他家器材的主意。
Pocket Cinema Camera是一个非常小的相机,小到不敢相信它是为摄像设计的。第一眼感觉非常有潜力,13档动态范围, Super 16的感光元件,虽然只有HD分辨率但是也可以将就了。非常轻便小巧,而且只要一千刀!
不过多读一点评论发现,电池只能支持20分钟,而且机身没有稳定器,必须要搭配有镜头上有稳定器开关的镜头。而且,看了下机身设计,很难扩展专业的音频系统,也没有翻转屏幕。


另一个选项是URSA Mini 4k,设计上针对小制作电影,非常适合手持和长时间肩扛,只要三千刀,包括了取景器和电源,还送DaVinci Resolve,基本和Canon C100一样算是Canon C300的低配版。不过用户评价很低,似乎经常出现固定噪点和条纹。最大的问题是,ISO只能到800,而且400以上就基本不可用了。拍摄过程中几乎全程自然光,还有夜晚镜头,肯定是应付不了了。
那就继续下一个。
第四个选项:Panasonic GH4
其实对于一台摄像机,如果把感光元件、处理器和储存设备单拎出来的话,就是一台微单的标准配置。单拎出来的微单如果能加上取景器、XLR音频接口、渐变中灰滤镜、肩架、对焦环、手柄等就能再组合成专业的摄像机,同时裸的微单重量轻、体积小,不容易引起被摄者紧张,脚架、稳定器等支撑系统也可以通通简化,往轻量级走。所以我就开始把物色为视频拍摄设计的微单。
这一下就打开了新窗口。Magic Lantern团队既然能意识到摄像和摄影的器材能够融合,那其他大佬肯定也不会放弃这个市场,比如Blackmagic Pocket Cinema Camera其实就是个视频微单。其他两个视频微单的佼佼者是Panasonic GH4(后来出了GH5,增加了比特率)和Sony A7s ii。
因为Panasonic GH4价格便宜,才一千刀出头,首先看上的就是这家伙。搜了下网上的视频,非常惊艳,光照好的时候调下色甚至不输Canon C300。也有很多团队已经使用了这个机子,所以加肩托什么的也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

于是买了台试试,同时还入手了Metabones Speedbooster和大疆的Ronin-M手持稳定器。Metabones Speedbooster可以把佳能全幅镜头的光路聚集到GH4的4/3感光元件上,增加进光量,等于提高最大光圈和增大广角。因为GH4不加肩架只能手持,视频晃动得厉害,所以必须得加上某种稳定器,我由着好奇心选了大疆的Ronin-M。
不过试验之后发现,GH4低光情况下拍摄很不理想,ISO到4000以上基本就没法看了。同时必须得用脚架或者Ronin-M,但是Ronin-M比想象中大很多,调平衡也非常麻烦,并不适合带到纪录片拍摄现场。于是只好通通退货。
幸好亚马逊和B&H退货政策很友好。
第五个选项:Sony A7s II
从拍摄的视频上,光照好的情况下A7s II和GH4不分伯仲,但是低光照情况下A7s II完爆GH4。A7s II比GH4贵了一千多刀,但这一千多带来的是机内五轴稳定器、全幅感光原件和残暴的高感(409,600)。
所以放弃了GH4,下一个入手的就是A7s II了。入手之后确实感受到了索尼的黑科技,电子取景器响应迅速,手持情况下影像也基本可用。最了得的是,这台机器的低光效果非常惊人,应该是得益于全幅的感光元件。同时,索尼似乎在向小型化视频设备强力进军,所以原产和第三方配件都很完善,网上也能找到大量不同组合的经验。比如FotodioX出了个叫ND Throttle Adapter的东西,在佳能口的转接环内加了个渐变中灰滤镜,解决了小型设备没有内置中灰滤镜的问题。

基本上,A7s II等于是块摄像机感光元件加处理器了,很容易加上配件组建起廉价但高质的摄像机。满足现阶段需求,之后也容易加一些扩展,所以就决定用A7s II了。
但是还是有许多问题。我的镜头组都是佳能的,用了转接口之后A7s II自动对焦差了很多,跟焦也基本不可用。虽然说视频拍摄应该采用手动对焦,但是在突发情况的时候跟焦能力还是非常重要。换成索尼头的话会好很多,但一个是要花钱,再一个是就无法使用ND Throttle Adapter了,强光下只能用小光圈和大景深。经过一段时间试验后还是决定用索尼头,因为即使用了ND Throttle Adapter也需要在弱光下换成空白的转接环,非常麻烦。
再就是操控性很差。长期手持不是个办法,需要找某种方式支撑一下。同时,不管用什么手持姿势,单反镜头用在视频里变焦都会很难用,很难做到平滑移动。取景也是一个问题,特别是阳光下LCD屏幕远远不如目镜取景器,但是原生的目镜取景器清晰度又太低,影响手动对焦和测光。
最后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音频。对于情绪引导和氛围营造,声音往往比画面要重要,微单内录的音频自然没法使用。但如果外接音频设备的话,几乎所有的小型化设备都只提供3.5mm音频端口,没法接入高质量的音频。
不过这些大都是所有小型化设备的问题。A7s II作为一个视频微单最大的缺陷是屎一样的菜单和按钮设计:不是不够用户友好,简直就是用户仇视。所有的按钮都倒是能够用户自定义,但是前提是你能在菜单里找到自定义的方法。也许屎一样的交互设计和硬货慢慢的功能是索尼工程师思维的一体两面吧。
不管怎么样,A7s II总体效果还是非常惊艳。惊艳到导致我现在决定卖掉5diii和佳能镜头组、入手摄像功能更强大的A7r II出佳为尼了。毕竟电子取景器响应这么快、又能提供曝光度和景深的实时反馈,单反的镜片没什么存在意义了。不过这是后话。
音频
音频设备很让我头大。音频设备需要专业的话筒和功放,同时还需要好的监视和监听方式,防止信号溢出。如果直接录入相机的话,就需要把功放和相机绑定,也就需要加上框架,让整个设备体积和重量都增加了很多。但是如果分开录制的话,怎么持握是个问题,后期也会增加大量的同步工作。
最后选择的方案,是Shure VP83加上两个Zoom H1。
Shure VP83是指向性麦,挂在A7s II用于常规音频录制,对于对话等音源比较有效。另一个类似的选项是Rode VideoMic Pro,都有橡胶托架降低相机震动的影响。测试上看来两者差不多,Rode VideoMic Pro某些音节录制更清晰(比如s音),Shure VP83电池时间更长、做工更好也更便宜。
Zoom H1是独立的录音笔,广角麦,用于环境音和舞蹈等活动的录制,录制的时候随便放在什么地方,之后再和视频的音频同步。Zoom H1的音质总体“好”过Shure VP83,主要是因为Shure VP83是指向性麦,收音范围太窄,失去了环境音和氛围。
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用上H1的机会并不多,毕竟要多一个步骤和操心的事情,后期也需要同步。而摄像自己去拍摄的时候从来没有用过H1,最后实际上基本只靠Shure VP83。
支撑
用小型器材的话,脚架可以用轻量级的了,比如Manfrotto的MT190XPRO3的脚架和MVH500AH云台,承重可以到五公斤,液压云台,镜头动作平滑。用了一段时间以后,感觉脚架转手持非常频繁但是又很耗时间,专为摄像设计的独脚架可能是个更好的选择,比如Sirui EP-224S。之后有机会会入手尝试一下。
虽然A7s II有内置的平衡器,但是手持拍摄仍然晃动过大,并且直接手持会很快疲劳。Zacuto出了一款托架Enforcer,在相机底部增加了肩托,让手持稳定了不少。同时可以在液晶屏上增加一个目视取景器,一方面增加了稳定性,另一方面放大了图像方便对焦、测光和取景,也解决了强光下的屏幕炫光问题。试了几款取景器,Authentic Kamarar设计不错,方便快速安装和拆卸。

在歌舞演出或者其他一些特殊场景,还需要专门的稳定器,获得更平滑的镜头移动。在测试GH4的时候试过大疆的Ronin-M,虽然稳定效果很好,但是体积、重量太过庞大,而且调平衡也非常麻烦,不适合纪录片拍摄。Glidecam是另一款物理稳定器,利用重物悬垂和力臂差异来稳定机身,能够得到非常自然的平滑镜头。缺点在于需要学习和适应一段时间,并且长时间手持也会疲劳。虽然购置了一台,但是我没用顺手,摄像也还不会用,已经决定退货了。
最后听朋友推荐购置了智云的云鹤,一个手持的杆状三轴稳定器,比Ronnin-M好用很多,自重不到1kg,载重1.8kg,刚好够微单加镜头再加简单的音频。虽然我没有用过,但是从摄像拍摄的视频来看效果还不错。
升级
以上攒的这一套,用了一段时间以后优缺点也开始显现了,之后还是有不少可升级和优化的,当然如果资金充足的话。
机身如果升级的话最方便的就是Sony FS7了,可以共享镜头,色彩类似,方便剪在一起。FS7相比A7s II的优势主要是操控性,毕竟是标准的摄像机,适合肩扛,也带有XLR音频接口。动态范围比A7s II略好,卷帘快门(rolling shutter)问题也改善不少(其实个人认为不太重要)。不过,低光情况下比不上A7s II,而且需要八千刀。
所以短期选择继续使用A7s II。音频方面,Sony给自己留了个后门,A7s II上的热靴接口是MI热靴,可用于传输数据。Sony自己出了一款音频模块XLR-X2M,接在热靴上面,提供了XLR接口和高级音频控制。这样就可以加载不同收音范围的专业话筒,需要的话也可以同时收取lavalier麦的信号。

另一个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是镜头方面。一个是对焦问题,手动对焦受到取景器限制,而且很依赖于摄像水平;自动跟焦速度太慢,而且经常对焦到错误的物体上。另一方面,变焦时镜头推来不够平滑,容易分散观众注意力。
Sony出了个比较廉价的全幅电影头Sony 28-135mm能够解决第二个问题,因为这个头采用电子变焦,能够保证推拉平滑,不过这就无法快速变焦了。这款头加入了无极光圈等许多电影头的特性,焦段也很适合全幅;而且最重要的是它算是parfocal的,既变焦之后焦平面不变。另一个类似的选择是Sony 18-110mm,针对35mm画幅,加入了手动变焦。不过这两个所谓“廉价”的电影头也要两千多刀。目前使用的头是索尼的16-35和24-70,似乎还没有更换镜头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