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杂谈1|| 茶饭之味——日本电影中的食物元素
前段时间,接了一个美食公众号的活,一周一篇美食杂谈。这种逼迫着自己写点什么的状态,其实是很好的。这期间,选主题、查阅资料、品尝食物,获得了很多美好的记忆和收获。很遗憾的是,刚刚写了五期,因为客观原因被停掉了。
把这几篇发到豆瓣上来,以作纪念。
食物是一种世界语,是链接感情的巴别塔。一蔬一饭,是人类不死的欲望,味蕾的犒赏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食物是与生活肌肤之亲的那双手,而有时它也是一场逃离的出口。电影人也喜欢用这个元素推动剧情,但将其用到极致形成一种仪式感的当属日本电影。在数不尽的日影中,随处可见味觉与情感间最紧密的联系。日影中,食物是母亲的乳汁,恋人的双手,宇宙的中心。
有时候,食物是一个很棒的开场白。在一片黑暗中只听见削萝卜皮的嚓嚓声,一个女人感叹“萝卜真是好东西啊”,另一个女人问“那土豆呢”,随着谈话声镜头亮了起来,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便在这削萝卜皮的手部特写镜头中开始了故事的讲述。吃是日常生活最重要的主题,早上睁开眼躺在床上的我们就开始想要吃什么早餐。所以是枝裕和用食物做开篇,仿佛两个朋友互问一句“吃了吗”一样,一下子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以拉家常的姿态讲故事的气氛弥漫在整部《步履不停》电影中。
有时候,食物是一颗随性自然的朴素之心。荻上直子的《海鸥食堂》中,女女老板幸惠不喜欢称她的餐馆为餐馆,她叫它“食堂”,她说这个地方是开给那些偶然路过想吃一餐的人们。
她坚持将传统饭团作为食堂的主菜,以最平和的心态面对连续无客的食堂,并坚信总有一天海鸥食堂会迎来客满的一天。幸惠用心做每一餐料理,小心翼翼地烤鲑鱼,认认真真地包饭团,她深知食物与食物间味道相辅相映的哲学,她以一颗包容之心接纳着生活中的每一道波澜。
她的海鸥食堂,白蓝相间的墙壁,原木清漆的桌椅,白色咖啡杯,朴素却生趣盎然。她说芬兰人懂得“有些东西虽然朴素但却很好吃”,她说自己开餐馆只是“不想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罢了”,她说“如果一直没有客人,大不了就关店”,她说“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我会选择吃好吃的东西”,她以料理食材的方法,料理好内心最朴素的欲望。
有时候,食物是枯燥艰苦之时的一针兴奋剂。根据曾经担任南极观测队厨师的西村淳先生亲身经历创作的散文改编的电影《南极料理人》中,所有的笑点几乎都来源于食物。
比如,天天坚持不懈半夜起来偷吃拉面的队长,在八月就把全队一年份的存量吃光。半夜泣不成声的队长说:我这个人呐,是拉面做的,没有拉面,我的人生就没有乐趣了哇…继而低喃着,我只要面就好,不是拉面,没得叉烧也没关系。
比如,厨师说今天有很多大龙虾,我们做龙虾刺身吧!队员却吵着要天妇罗。厨师说这个虾太大了,而且,我们可以做其他很多料理啊。队员仍坚持要天妇罗。之后的晚餐桌上,每一个盘子里,都放着一个巨大的龙虾头,以及,一个巨大的还带着尾巴的龙虾天妇罗。镜头一一扫过有些夸张怪异的食物以及大家无语的表情。比如,队员想打棒球,用果酱浇场地划线,有人竟然拿出勺子在划好的线上挖,当果酱刨冰吃。
有时候,食物是找回儿时记忆的线索。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中,四姐妹在儿时与一众长辈的亲疏关系都通过食物展现。只教会大姐一道海鲜咖喱饭的妈妈,是因为海鲜比肉好煮才选此食材;三姐给小妹煮了外婆常煮的鱼糕咖喱,虽然姐姐们都觉得不很好吃,但那是属于三姐的“外婆的味道”;二姐最爱的是开食堂的幸子阿姨做的竹荚鱼南蛮烧;小妹在几个姐姐常去的餐馆吃到了只是老板偶然为自己果腹的沙丁鱼面包,而那也曾是父亲经常做给她吃的料理。大姐之于母亲,二姐之于老板娘,三姐之于外婆,小妹之于父亲,人物的性格养成、成长经历都在这几道寻常料理中轻描淡写。
有时候,食物是家庭矛盾郁积的一道柔软出口。在《步履不停》中,人与人的隔阂在一茶一饭间展现又融合。电影的开始,干净的吉他声响起,镜头在捣土豆泥、煮肉、切菜和父亲拄着拐杖散步间转换,食物和器具碰撞发出的咕噜声、憧憧声、嚓嚓声有韵律地交织在背景音乐的吉他声中,和父亲严肃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结冰的湖面上忽地砸开一个小洞,里面有水温柔地流着。
不合群的父亲一直闷在自己的房间,直到闻到了炸玉米天妇罗的味道才走出来和大家坐在餐桌前吃了起来,脸上的表情也缓和了许多,伴随着咀嚼的双唇还破天荒的哈哈笑起来。在小女儿提到要改造父母的老房子以便搬回来住的时候,母亲打岔般地念叨了一句“我原来不知道我们是用这些米粉做的糖果”,锋芒瞬间被食物温柔地磨平。被淳平救活的胖小子如约来祭奠,原本尴尬又伤感的场面也因为胖小子吸溜吸溜吃东西的声音而消解了一些,就连之后良多手误打翻了茶杯而引起的小高潮,也终究消散在收拾茶具、甜点、餐桌的嘈杂中。
食物让一部部电影有了人间烟火的味道,有了散文般的节奏,一蔬一饭成为诗意的注脚。犹如用最普通的食材文火慢炖的一碗汤。初品略显寡淡,细咂口感丰富,那似淡却浓的都是被精炼了的寻常事物。即便是死亡、离间、隔膜都被生活的饮食起居磨得细碎,融在日常的一朝一夕中成为最普通不过却最熨帖的一碗热汤。
把这几篇发到豆瓣上来,以作纪念。
食物是一种世界语,是链接感情的巴别塔。一蔬一饭,是人类不死的欲望,味蕾的犒赏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食物是与生活肌肤之亲的那双手,而有时它也是一场逃离的出口。电影人也喜欢用这个元素推动剧情,但将其用到极致形成一种仪式感的当属日本电影。在数不尽的日影中,随处可见味觉与情感间最紧密的联系。日影中,食物是母亲的乳汁,恋人的双手,宇宙的中心。
有时候,食物是一个很棒的开场白。在一片黑暗中只听见削萝卜皮的嚓嚓声,一个女人感叹“萝卜真是好东西啊”,另一个女人问“那土豆呢”,随着谈话声镜头亮了起来,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便在这削萝卜皮的手部特写镜头中开始了故事的讲述。吃是日常生活最重要的主题,早上睁开眼躺在床上的我们就开始想要吃什么早餐。所以是枝裕和用食物做开篇,仿佛两个朋友互问一句“吃了吗”一样,一下子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以拉家常的姿态讲故事的气氛弥漫在整部《步履不停》电影中。
有时候,食物是一颗随性自然的朴素之心。荻上直子的《海鸥食堂》中,女女老板幸惠不喜欢称她的餐馆为餐馆,她叫它“食堂”,她说这个地方是开给那些偶然路过想吃一餐的人们。
她坚持将传统饭团作为食堂的主菜,以最平和的心态面对连续无客的食堂,并坚信总有一天海鸥食堂会迎来客满的一天。幸惠用心做每一餐料理,小心翼翼地烤鲑鱼,认认真真地包饭团,她深知食物与食物间味道相辅相映的哲学,她以一颗包容之心接纳着生活中的每一道波澜。
她的海鸥食堂,白蓝相间的墙壁,原木清漆的桌椅,白色咖啡杯,朴素却生趣盎然。她说芬兰人懂得“有些东西虽然朴素但却很好吃”,她说自己开餐馆只是“不想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罢了”,她说“如果一直没有客人,大不了就关店”,她说“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我会选择吃好吃的东西”,她以料理食材的方法,料理好内心最朴素的欲望。
有时候,食物是枯燥艰苦之时的一针兴奋剂。根据曾经担任南极观测队厨师的西村淳先生亲身经历创作的散文改编的电影《南极料理人》中,所有的笑点几乎都来源于食物。
比如,天天坚持不懈半夜起来偷吃拉面的队长,在八月就把全队一年份的存量吃光。半夜泣不成声的队长说:我这个人呐,是拉面做的,没有拉面,我的人生就没有乐趣了哇…继而低喃着,我只要面就好,不是拉面,没得叉烧也没关系。
比如,厨师说今天有很多大龙虾,我们做龙虾刺身吧!队员却吵着要天妇罗。厨师说这个虾太大了,而且,我们可以做其他很多料理啊。队员仍坚持要天妇罗。之后的晚餐桌上,每一个盘子里,都放着一个巨大的龙虾头,以及,一个巨大的还带着尾巴的龙虾天妇罗。镜头一一扫过有些夸张怪异的食物以及大家无语的表情。比如,队员想打棒球,用果酱浇场地划线,有人竟然拿出勺子在划好的线上挖,当果酱刨冰吃。
有时候,食物是找回儿时记忆的线索。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中,四姐妹在儿时与一众长辈的亲疏关系都通过食物展现。只教会大姐一道海鲜咖喱饭的妈妈,是因为海鲜比肉好煮才选此食材;三姐给小妹煮了外婆常煮的鱼糕咖喱,虽然姐姐们都觉得不很好吃,但那是属于三姐的“外婆的味道”;二姐最爱的是开食堂的幸子阿姨做的竹荚鱼南蛮烧;小妹在几个姐姐常去的餐馆吃到了只是老板偶然为自己果腹的沙丁鱼面包,而那也曾是父亲经常做给她吃的料理。大姐之于母亲,二姐之于老板娘,三姐之于外婆,小妹之于父亲,人物的性格养成、成长经历都在这几道寻常料理中轻描淡写。
有时候,食物是家庭矛盾郁积的一道柔软出口。在《步履不停》中,人与人的隔阂在一茶一饭间展现又融合。电影的开始,干净的吉他声响起,镜头在捣土豆泥、煮肉、切菜和父亲拄着拐杖散步间转换,食物和器具碰撞发出的咕噜声、憧憧声、嚓嚓声有韵律地交织在背景音乐的吉他声中,和父亲严肃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结冰的湖面上忽地砸开一个小洞,里面有水温柔地流着。
不合群的父亲一直闷在自己的房间,直到闻到了炸玉米天妇罗的味道才走出来和大家坐在餐桌前吃了起来,脸上的表情也缓和了许多,伴随着咀嚼的双唇还破天荒的哈哈笑起来。在小女儿提到要改造父母的老房子以便搬回来住的时候,母亲打岔般地念叨了一句“我原来不知道我们是用这些米粉做的糖果”,锋芒瞬间被食物温柔地磨平。被淳平救活的胖小子如约来祭奠,原本尴尬又伤感的场面也因为胖小子吸溜吸溜吃东西的声音而消解了一些,就连之后良多手误打翻了茶杯而引起的小高潮,也终究消散在收拾茶具、甜点、餐桌的嘈杂中。
食物让一部部电影有了人间烟火的味道,有了散文般的节奏,一蔬一饭成为诗意的注脚。犹如用最普通的食材文火慢炖的一碗汤。初品略显寡淡,细咂口感丰富,那似淡却浓的都是被精炼了的寻常事物。即便是死亡、离间、隔膜都被生活的饮食起居磨得细碎,融在日常的一朝一夕中成为最普通不过却最熨帖的一碗热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