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园的假山


最近去南京瞻园看山。
之前对瞻园的印象,只是“大”,却不如拙政园的结构精巧,大却不紧凑,连廊密集,堂轩高大,视线透漏,空间层次多,却依旧有不知观望什么的迷惑。这次去看,再去体会刘敦桢先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对瞻园的假山改造。瞻园假山修整的好不好?似乎向来褒贬不一。我好奇在特定年代的这一特定营造,瞻园假山应该如何理解。
北假山、南假山连同中部静妙堂、山前水池,构成瞻园的基本园林景色。北假山原貌,从童寯《江南园林志》中可以窥见平面布局,与刘敦桢先生整修的平面对比,东北角原地面变为水池,并在东北角增叠一山,高度控制在8.5米,南侧入水的石矶因手绘,不知整修之后是否减小了。但从旧照片上可以看出,原先水面较低,石桥悬在水上,而不是紧贴水面,也因此避免了四折石板平桥显得太单薄的现状。类似的石桥感受,可参见艺圃壁山下的水面折桥。

小折桥上方盘桓着山路,山谷上架桥,都是流行于晚明的叠法。绕北假山往东北走,惊异于探入水中的石矶的气势,这也是池上壁山与水面交接的诸种方法之一。刘敦桢先生认为,瞻园两层缓缓延伸至水面的石矶是江南园林中罕见的。

绕北假山的北侧,会惊讶于山顶平台上后加山峰的“薄”、“尖”,太像一座画里的标准山形,尤其从背面看,拼贴纹理有些不自然。此处叠山的缘由,出于这样的分析:“刘敦桢先生对北假山的体量和所处空间环境进行了深度研究,其山体的制高点偏西侧,高度为5米余,最佳的观赏点应在静妙堂,但两者距离达56米,显不出北假山的气势,且遮挡不住山北界外民国时期修建的三层高楼。因此,决定增高山势,扩其面宽。因此设计了4.5米高的石屏一座,置于北山平台偏西侧。石材从南京栖霞山附近购置,由三块巨石竖向拼叠而成,前后错位搭接,中间一块最高,立面中部呈内凹状,形成石屏三叠。石材表面有竖向或略带斜向的天然纹理。石屏背后种植数株女贞,加以衬托,其正面的石缝中生长出了小植物并向下方倾斜,感观十分自然。石屏与北假山组合一体,使制高点达到近10米,轮廓起伏自然。”(《刘敦桢·瞻园》,叶菊华,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11)




为增加这一座高山,原本山顶平台处的六角亭拆除,山顶的山峰比平台轮廓缩回一圈。远看北假山,山巅确乎需要 “有高度的事物”,以增加空间的险峻。但仔细对比旧照片与新山峰的话,我还是颇疑惑,山上的平台可以休憩,可以聚会;六角亭子加之身后的窈窕树木,也给人很高的感觉,亭子与树木之间通透的缝隙可望见远处天空,更引人遥望遐想,更多幽居感。山巅留出山顶平台纳入人迹,与山巅再建巨峰以观瞻,两相比较,不知孰优孰劣。如果当年能够修改观瞻建筑的位置,或添加类似环秀山庄大假山前的花厅,也许原本北假山也可以有另一种观看的方式。瞻园的尺度,恰好可以对比艺圃的山与延光阁之间的关系。艺圃的山用石不多,山亦不高,然而北侧山墙高,加之树木高,与延光阁距离适宜,观艺圃的山,更显得体量适宜。
从山背绕向山前,惊讶于原本西侧的太湖石叠山幻境,底部叠石极好。山石之间的阴影,深深浅浅,混淆了山石内部的空间距离。这一段原本的叠石遗存,也符合明代叠山的技艺,《园冶·选石》里讲,“取巧不但玲珑,只宜单点,求坚还从古拙,堪用层堆。须先选质无纹,俟後依皴合掇;多纹恐损,无穷当悬。”底层为了坚固,用形态一般的湖石做基础,围以黄石,叠至上部再将皴文丰富的石头掇在一起。这一组湖石波涛,很有消弭距离的障眼法,也是湖石假山得天独厚之处。

西侧山麓植物由于太过茂盛,山不成山,只是不可登临的植被了。再对比童寯先生与刘敦桢先生的平面图,似乎西侧水涧的边界修整的有些过于平直,不如原先童寯先生记载平面图中水岸的跌宕有致。


南假山原本不存,静妙堂南侧只是扇形水面。刘敦桢先生在60年代的整修将水面变为一大一小两个水池,中置汀步,并以有着溶洞特征的壁山收之南院墙前。在《南京瞻园设计专题研究工作大纲》中,刘敦桢先生在叠山之初,对南假山计划如下:
“关于近期规划,拟就现有范围内,于东南角新设入口,门内建江南风格的园林小院,杂植花木,使游人入园后有一缓冲,不能立即窥见全园面貌。此院以曲折逶迤的走廊导向西北,几经转折,始见南部的水榭,自此眺望南侧一大一小二池,以及由南侧山石中迸出、再注入池中之瀑布二道。此部假山拟仿宋•马远的山水画法,以峭削为主。石山沿着池的西侧往北,隔着小涧,山势由低而高,下为小池一泓。临池石壁改为元•黄大痴的皴法,不是突兀高耸,而是圆润自然,大体与苏州戈裕良所叠环秀山庄之石山相类似。”
刘敦桢先生提到,因石块较小,颜色较深,与原先太湖石有区别,但用这一材料时,尽量扬长避短。皴法上,欲糅合马远、黄大痴、阎次平、倪瓒的皴法,以实验未来解决用石大小不均,石材限制的问题。但细想,马远大斧劈皴,阎次平的画法近李唐,渲染多于用皴,倪瓒画则是折带皴,几者融合是非常不易的。南假山的山形似乎更近马远,尤其像《踏歌图》,但石头小,拼接有些繁复,壁山陡峭,汀步低矮,危径险峻。回想对比扬州小盘谷的叠山汀步、石洞与危径,觉得小盘谷的山体小,容量大。

加建部分的北假山与南假山,感受上还是明显地不同于通常苏州园林假山。北假山下部游走其中,上部环绕于外,上部加建更适宜远观,有静物画意;下部原山更似真山。南假山也有类似感触,远观的惬意多于游走其中的会意于山。
这一结果应当是刘敦桢先生的特意选择和尝试,在《南京瞻园设计专题研究工作大纲》中,提到几点“继承与革新”的尝试,“1在古典园林内试用草地和较大的空间处理;2将马远、黄大痴、阎次平、倪云林四种不同的山水画法混用于一处,如获成功,将来叠山将不受石料的限制而自由运作;3从前园林中瀑布多为垂直式,现拟用一直一横方式,将来再逐步使其多样化;4多用石壁,可累积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同时对平坂小阜采用土中夹石的方法,使与石山产生对比作用,又可节约人力物力。”刘敦桢先生另有一篇关于园林与绘画的关系,收录于《刘敦桢全集·第4卷》,《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绘画之关系》,总结要点依次为,1 立意,2景的组合,3层次,4 各单元之组合,5 虚实对比,6 气韵(即风格)。也许刘敦桢先生的南假山与北假山,或许更多出于经济节约的考虑,以及汲取传统绘画美学的设想。
瞻园的叠山实验,今天看更像是一个孤例,尝试跳出了明清时代的视觉局限,刻画不同于以往的画意。但对比瞻园假山与明清园林中的假山,更能看到山石叠造自身的规律,人们探索山意的愿望指向。绘画中呈现的山意,要转变为园林中的一角假山,又要经过现实感受的检验。叠山参照古今,或许只有在其间游刃有余的人才能给出一个答案。
-
[已注销]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10-16 17:20:28
-
吳觀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10-16 16:41:27
-
玄都校經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4-10-16 16:20:00
-
gog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6-28 00:00:47
-
Hortensi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6-27 23:07:49
-
小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6-27 22:40:24
-
要跳舞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2-17 18:41:05
-
超期服役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8-10 17:46:32
-
山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15 18:22:17
-
小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13 20:55:52
-
猫不许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13 09:28:40
-
余骚斋主温醉貘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13 09:13:12
-
Beast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13 08:40:59
-
一年蓬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12 23:49:57
-
森雲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12 18:32:19
-
大肥貓 | 幽冥夜怪話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11 22:40:25
-
豌豆黄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11 22:12:30
-
种瓜得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7-11 22:01:02
qingfan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在这些时刻理解北京的园林 (40人喜欢)
- 结构形式驱动的空间 (16人喜欢)
- 从药洲遗址到石洞空间:静观、漫游与现代语言 (2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