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国与你——评《长城》
去年12月,《长城》上映。无论是镜头叙事,电影特效,还是演员阵容,表演技巧,确实配得上张艺谋导演手笔,也体现了他这几年一路下滑的原因。《长城》所体现出的故事依旧不够饱满,许多中国影片存在的逻辑问题它也一个不落。但是,如果它但凡有任何一点值得称赞,大概就是传统爱国价值观的大力输出了。毕竟,正如撒切尔夫人说的那样,一个不能输出价值观的国家,算不上一个强国。
撇去影片开头对于河西走廊、长城与汴京混乱的地理关系认知,撇去剧组对于军队组成与作战的天马行空之想象,再撇去剧中人物阶级关系上与个人英雄的错乱安排;我们终于能看到,这部以“东方古风科幻动作片之大战饕餮”为卖点的影片,其实是在输出“传统爱国”的价值观;而显然,影片认为“信任”是“爱国”主旋律之下并驾齐驱的美德。
所以,如果但凡我应该称赞《长城》任何一点,那一定就是导演对这种传统的、集体荣誉感极强的“爱国”情怀的塑造了,至少,在表情、台词与个别镜头的尴尬下,这种情怀的渲染还是成功地赚走了两滴眼泪和一腔颤抖的热血。
首先,张艺谋熟能生巧地把奥运会上的击缶扩展成了五色军团万人齐练。尽管这是导演固步自封的轻微流露与弊病,但不得不说,中国文化下,尤其是自经历近代积贫积弱的抗争以来的新中国文化下,这种整齐划一、昂扬饱满的状态,非常符合主流价值对于国民、对于祖国花朵与栋梁的期待。而在这种价值熏陶成长下的我,难得没有吐槽校服般强烈的既视感,反而忍不住放任思绪飘到千年前的斯巴达——这样一种场景,这样一支仿佛表演般训练有素的军队,如果没有影片中的饕餮,谁知是不是大宋皇帝一个自娱自乐、以长城为斗兽场的角斗表演呢?影片中鹤军的存在深得我心,尽管这支“她”队伍——无论用现实的视角还是大背景下的实战角度来看——在战场上的作用微乎其微。深得我心是因为,这仿佛暗示着影片对于男女平等的争取——尽管这种争取放在影片的时代背景下仿佛并不可取;而微乎其微则是,鹤军的作用看似是饕餮部队抢登长城最后的防线,但这种跳水组合艺术体操的作战效率与作战收益实在可以忽略不不计——试想一下,你在跳下去到达射程范围之前的那几秒,并非密布的、无法防御的空隙里就可以漏掉几只饕餮登顶成功了。但偏偏导演用了这支部队,还把诠释“信任”的重任交给了她们。诚然她们诠释的非常好,比起其它几支除了摇滑轮、踩踏板、点火发射的机械活,鹤军是唯一需要技艺而兼具“虽千万人吾往矣”之气度的一支。并且,整支五色军团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爱国决心,几乎都是由慷慨赴死的鹤军撑起的,是她们给这部开玩笑似的魔幻影片涂抹上悲壮的爱国色彩,才拯救了影片的价值。
而当剧情发展到邵帅不治身亡、鹤军统领临危受命时,虽然不想吐槽这个死亡来得之草率、托孤之莫名其妙,但也正是这一幕的出现,继续渲染了影片中哀兵必胜的浓厚感与沉重感,从而衬托出战役的惨烈、胜利的不易与爱国的坚守。满山遍野的孔明灯升起时,一片缟素在星空与灯火下的凌冽美感,到底还是表现了张艺谋不俗的影视审美——尽管这种低缓而哀恸的时刻实在不应该出现在战事吃紧的前线。悲愤而无力的战士,难道不是最应当压抑情绪而爆发最后一战的人吗?只有克制才能带来能量的释放,只有克制才能维持紧张的状态,只有克制才能不转移地坚守至战死的一刻。既然影片给了大军充分的空间去挥霍情绪,长城之上的失败只能是必然,既是编剧的必然也是现实的必然。
最后,视线来到汴京。不说穿越的热气球、也不说太后垂帘听政下的儿皇帝宋仁宗居然没有半点如履薄冰的战战兢兢(倒的确演出了玩物丧志),单说对于捕捉到的饕餮,老臣与年轻特使之间的暗箭可以给个9分。接着就是三宫六院里的饕餮之战了。经历了前两个主要镜头中,集体感的充分铺垫后,这里终于迎来了爱国与信任的具现——小兵林勇与军师的坚决赴死。皇宫下水道里,林勇抱着火药面对饕餮的回眸,塔楼里军师孤身迎接饕餮的背影,都将充分的决心与信任献给了林帅和她的外国友人。又是一次成功的从容就义,终于将集体无意识的可能性抛去,表现出了个体对于国家的绝对忠诚。也正是这里,除去外国友人长城下念叨着“信任”而大杀四方的个人英雄表现之外,才又一次出现了信任。相比起家国情怀的反复渲染,信任这个在影片中由角色反复强调的主线总共也就初恋两次。第一次,是“将身后交给战友”——我为你冲锋在前,你为我护卫在后;第二次,尽管有着同样的情绪,但却更多了一种相互的信任(毕竟外国友人在长城下作战时五军还是很忐忑)——“将身前交给战友”,我为你断后,你必定向前。这也是“信任”或者说 “友情”之所以迷人的地方。这种无需多言的、完全交给对方的绝对信任以及对于理想的追逐,只怕是文学中永恒的颂歌与文学之所以繁盛的驱动。
我的身后,是国与你。
虽千万人吾往矣。
(仅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叩)
撇去影片开头对于河西走廊、长城与汴京混乱的地理关系认知,撇去剧组对于军队组成与作战的天马行空之想象,再撇去剧中人物阶级关系上与个人英雄的错乱安排;我们终于能看到,这部以“东方古风科幻动作片之大战饕餮”为卖点的影片,其实是在输出“传统爱国”的价值观;而显然,影片认为“信任”是“爱国”主旋律之下并驾齐驱的美德。
所以,如果但凡我应该称赞《长城》任何一点,那一定就是导演对这种传统的、集体荣誉感极强的“爱国”情怀的塑造了,至少,在表情、台词与个别镜头的尴尬下,这种情怀的渲染还是成功地赚走了两滴眼泪和一腔颤抖的热血。
首先,张艺谋熟能生巧地把奥运会上的击缶扩展成了五色军团万人齐练。尽管这是导演固步自封的轻微流露与弊病,但不得不说,中国文化下,尤其是自经历近代积贫积弱的抗争以来的新中国文化下,这种整齐划一、昂扬饱满的状态,非常符合主流价值对于国民、对于祖国花朵与栋梁的期待。而在这种价值熏陶成长下的我,难得没有吐槽校服般强烈的既视感,反而忍不住放任思绪飘到千年前的斯巴达——这样一种场景,这样一支仿佛表演般训练有素的军队,如果没有影片中的饕餮,谁知是不是大宋皇帝一个自娱自乐、以长城为斗兽场的角斗表演呢?影片中鹤军的存在深得我心,尽管这支“她”队伍——无论用现实的视角还是大背景下的实战角度来看——在战场上的作用微乎其微。深得我心是因为,这仿佛暗示着影片对于男女平等的争取——尽管这种争取放在影片的时代背景下仿佛并不可取;而微乎其微则是,鹤军的作用看似是饕餮部队抢登长城最后的防线,但这种跳水组合艺术体操的作战效率与作战收益实在可以忽略不不计——试想一下,你在跳下去到达射程范围之前的那几秒,并非密布的、无法防御的空隙里就可以漏掉几只饕餮登顶成功了。但偏偏导演用了这支部队,还把诠释“信任”的重任交给了她们。诚然她们诠释的非常好,比起其它几支除了摇滑轮、踩踏板、点火发射的机械活,鹤军是唯一需要技艺而兼具“虽千万人吾往矣”之气度的一支。并且,整支五色军团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爱国决心,几乎都是由慷慨赴死的鹤军撑起的,是她们给这部开玩笑似的魔幻影片涂抹上悲壮的爱国色彩,才拯救了影片的价值。
而当剧情发展到邵帅不治身亡、鹤军统领临危受命时,虽然不想吐槽这个死亡来得之草率、托孤之莫名其妙,但也正是这一幕的出现,继续渲染了影片中哀兵必胜的浓厚感与沉重感,从而衬托出战役的惨烈、胜利的不易与爱国的坚守。满山遍野的孔明灯升起时,一片缟素在星空与灯火下的凌冽美感,到底还是表现了张艺谋不俗的影视审美——尽管这种低缓而哀恸的时刻实在不应该出现在战事吃紧的前线。悲愤而无力的战士,难道不是最应当压抑情绪而爆发最后一战的人吗?只有克制才能带来能量的释放,只有克制才能维持紧张的状态,只有克制才能不转移地坚守至战死的一刻。既然影片给了大军充分的空间去挥霍情绪,长城之上的失败只能是必然,既是编剧的必然也是现实的必然。
最后,视线来到汴京。不说穿越的热气球、也不说太后垂帘听政下的儿皇帝宋仁宗居然没有半点如履薄冰的战战兢兢(倒的确演出了玩物丧志),单说对于捕捉到的饕餮,老臣与年轻特使之间的暗箭可以给个9分。接着就是三宫六院里的饕餮之战了。经历了前两个主要镜头中,集体感的充分铺垫后,这里终于迎来了爱国与信任的具现——小兵林勇与军师的坚决赴死。皇宫下水道里,林勇抱着火药面对饕餮的回眸,塔楼里军师孤身迎接饕餮的背影,都将充分的决心与信任献给了林帅和她的外国友人。又是一次成功的从容就义,终于将集体无意识的可能性抛去,表现出了个体对于国家的绝对忠诚。也正是这里,除去外国友人长城下念叨着“信任”而大杀四方的个人英雄表现之外,才又一次出现了信任。相比起家国情怀的反复渲染,信任这个在影片中由角色反复强调的主线总共也就初恋两次。第一次,是“将身后交给战友”——我为你冲锋在前,你为我护卫在后;第二次,尽管有着同样的情绪,但却更多了一种相互的信任(毕竟外国友人在长城下作战时五军还是很忐忑)——“将身前交给战友”,我为你断后,你必定向前。这也是“信任”或者说 “友情”之所以迷人的地方。这种无需多言的、完全交给对方的绝对信任以及对于理想的追逐,只怕是文学中永恒的颂歌与文学之所以繁盛的驱动。
我的身后,是国与你。
虽千万人吾往矣。
(仅个人观点,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