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后院和我的爷爷——《呼兰河传》书评
《呼兰河传》是一部我始终读不出快乐的书。哪怕在萧红笔下的那个东北小镇,离我的故乡只有100多公里的距离,我也只读得出熟悉、读得出落寞、读得出悲凉。
这不是一部记述东北农村生活的作品,倒更像是作者年长离家后因着乡愁写就的一封封没有寄回去的家书,没有问候、没有惦念,只有儿时丰满的回忆,和长大后枯瘦的连接,映衬着深入骨髓的孤独。萧红生平,在电影《黄金时代》里已经有了大致的还原,汤唯作为扮演者,几乎呈现出了萧红气质中的执念与疯狂,但她内心的柔软和幻想,只有在《呼兰河传》这一著作中才能细细品尝。
有人说,萧红这样一个连鲁迅先生都赞赏有加的女作家,论名气,竟比不过比她小9岁的张爱玲。可即便如此,对萧红之爱与对张爱玲之爱是截然不同的。喜欢她的作品,往往是因为多了一丝情感的共振,而这些共振则来自于她笔下的,呼兰河边的戏台、后院和爷爷。
在作品中,戏台是出现在第二章中的意象。讲河边的野台子戏,一唱就是三天。只搭戏台就是三五天,可以看出在当时的东北农村,看戏几乎算上农忙以外的全部消遣。嫁出去的女儿,往往要借娘家村里唱戏的机会,回来与娘家人团聚;未婚的男孩子家人往往托媒人在唱戏的时候,走到戏台底下,约定双方父母彼此相看;嫁了人的妇女,则在看戏之余,围在戏台下边互相品评村中女子的打扮和样貌。还有的借看戏回乡,完成一年间的人情走动。借着看戏喝酒作乐就把女儿许给了人家。人生的悲欢喜乐,都好像台上的戏演到了台下,荒谬却又真实。而戏台这个意象,并不仅仅在这里有所展现,在整部作品中,都有所渗透。
开篇描写呼兰河“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城里除了十字街之外,还有两条街,一个叫做东二道街,一个叫做西二道街。”东二道街上有一个五六尺深的大泥坑,赶上积水,马都可以被黏住,陷进去。路过的人有一种穿着长袍短褂的,看样子就是绅士一流的人物,他们是站在一旁参观的。看完了热闹,就各自回家了。反而那些帮忙的,都是些普通的老百姓,救起了马,还给马浇了一些水,给马洗了一个脸。这样的市井生活,不仅像个戏台,上演着被围观的幸与不幸,这戏台上还有着各种角色,咿咿呀呀地唱着自己的故事。
萧红能将小时候的记忆、能将生活中那些熟悉的场景描写出强烈的阶级性冲突,可见作者心思精巧别致。“一年之中抬车抬马,在这泥坑子上不知抬了多少次,可没有一个人说把泥坑子用土填起来不就好了么?没有一个。”无论是在旧时候,还是在今时日,人们一旦熟悉了某一场景,习惯了某种生活,往往就变得难以改变,变得麻木而失去了生气。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对于人性的洞察可见一斑。在讲述后院童养媳的故事中,则更加透露出麻木之中的残忍。
第五章,萧红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自家的后花园,她说:“我玩的时候,除了在后花园里,有祖父陪着,其余的玩法,就只有我自己了。”后院长满了蒿草,蒿草上飞着许多蜻蜓,捉蜻蜓捉累了,就躺在蒿草里睡觉。在蒿草里面搜索着吃,吃困了,就谁在天星星秧子的旁边。无论在作者笔下,还是在读者心中,这样的童年生活不可谓不幸福。而夹杂在萧红幸福童年之外的,却还有着别人的痛苦遭遇。比如,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童养媳)。
“呼兰河除了这些被锁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跳大神就是其中之一。
老胡家的两个妯娌,隔三差五就为老太太请人来家中跳大神医心病,因为时常有着跳大神的热闹,胡家的孝顺也成了全村的典范。大孙子媳妇逢人便说婆家的各种好处,就连看官们也都说着胡家未来必定兴旺。可这二孙子媳妇,也就是团圆媳妇一来到老胡家,老胡家就不平静了。因为这团圆媳妇长得高又不知道害羞,而老胡家要给她个下马威,就常常挨打。这团圆媳妇嘴又硬,还总喊着要回家,老胡家就越打越厉害,打的小媳妇生起病来。
接着,老胡家又开始给团圆媳妇请大神了。大神越请越热闹,团圆媳妇的病也不见好,又给她吃偏方,又给她抽帖子,用热水浇头洗澡,烧替身,却从不给请正经大夫。团圆媳妇的病越来越重,直到最后死在了老胡家。大孙子媳妇也跟人跑了,两个儿媳妇一个因为儿媳妇跑了成了半疯,一个因为团圆媳妇的事哭瞎了眼睛。老胡家从此不大被人记得了,也再没有人家这样跳过大神了,后院也慢慢安静了,呼兰河这个小村子还是像往常一样,没有丝毫的变化。
萧红的祖父眼睛是笑盈盈的,长得很高,身体很健康。待萧红三岁的时候,祖父就拉着她、抱着她,多半的时间都在家里的后园里。祖父带她在园子里狂奔,坐下来休息吃秧子上摘下的黄瓜,去摘玫瑰花偷偷给祖父戴,回来被祖父发现帽檐上的玫瑰花,一家人哈哈大笑。就这样,祖父、后园和萧红,成了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也成了萧红后面曲折人生中唯一的一点安慰。萧红的文字总是用冷静客观来描述这个看起来有些残酷的世界,而只有在写自己与祖父的儿时经历时,才能读出些许的温暖和亲情。祖父的宠爱对比父亲的冷漠,母亲的病故,萧红在年少时并未体会到更多的家庭温暖,直到14岁被父亲做主许配他人,萧红离家出走,开始了浪迹的一生。作品中对于祖父的描写笔墨不算多,但足以见得萧红与祖父在一起的时光是十分快乐。在她短暂的人生中,唯有祖父的爱真实、短暂却最为深刻。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1940年十二月完稿的作品,直到1942年1月离世,作品几乎都是在香港完成的,这一年与端木蕻良从重庆飞抵香港的萧红,再一次被端木抛弃,贫病交加的境况下,写完了这篇《呼兰河传》。萧红的骨子里,有着东北人的冲动与意气,为了追求自由,可以抛弃一切世俗的偏见,只为了与心爱的男人在一起。而另她想不到的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男人们,却比她想象的还要懦弱和不负责,一旦生活遇到了阻碍,萧红能够依赖的只有男人,而那些他依赖的男人却都选择了逃离,而那些男人,反而造成了她更大的困境。
生活给了萧红多少磨难,就给她笔下的文字增添了多少光辉。
鲁迅曾评价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论才华、论名气,她都胜过她身边的男人,毋庸置疑,这也给那些男人无比的压力和伤害,而对于她的背弃,看起来竟然像是一种报复,一种伤及男人自尊的报复。
比起《生死场》,《呼兰河传》没有浓重的批判意义,有评论给《呼兰河传》赋予了作者对于旧世界的愤怒,而我的感受却并非如此。《呼兰河传》看起来更像是在自身无法改变的悲剧命运中,从回忆中摘下的一颗稍有甜味的果子。轻轻咬一口,心里沁甜,可医不了身上的病,解不了生活的苦。
如果有时间,真的可以慢慢品读。
这不是一部记述东北农村生活的作品,倒更像是作者年长离家后因着乡愁写就的一封封没有寄回去的家书,没有问候、没有惦念,只有儿时丰满的回忆,和长大后枯瘦的连接,映衬着深入骨髓的孤独。萧红生平,在电影《黄金时代》里已经有了大致的还原,汤唯作为扮演者,几乎呈现出了萧红气质中的执念与疯狂,但她内心的柔软和幻想,只有在《呼兰河传》这一著作中才能细细品尝。
有人说,萧红这样一个连鲁迅先生都赞赏有加的女作家,论名气,竟比不过比她小9岁的张爱玲。可即便如此,对萧红之爱与对张爱玲之爱是截然不同的。喜欢她的作品,往往是因为多了一丝情感的共振,而这些共振则来自于她笔下的,呼兰河边的戏台、后院和爷爷。
在作品中,戏台是出现在第二章中的意象。讲河边的野台子戏,一唱就是三天。只搭戏台就是三五天,可以看出在当时的东北农村,看戏几乎算上农忙以外的全部消遣。嫁出去的女儿,往往要借娘家村里唱戏的机会,回来与娘家人团聚;未婚的男孩子家人往往托媒人在唱戏的时候,走到戏台底下,约定双方父母彼此相看;嫁了人的妇女,则在看戏之余,围在戏台下边互相品评村中女子的打扮和样貌。还有的借看戏回乡,完成一年间的人情走动。借着看戏喝酒作乐就把女儿许给了人家。人生的悲欢喜乐,都好像台上的戏演到了台下,荒谬却又真实。而戏台这个意象,并不仅仅在这里有所展现,在整部作品中,都有所渗透。
开篇描写呼兰河“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城里除了十字街之外,还有两条街,一个叫做东二道街,一个叫做西二道街。”东二道街上有一个五六尺深的大泥坑,赶上积水,马都可以被黏住,陷进去。路过的人有一种穿着长袍短褂的,看样子就是绅士一流的人物,他们是站在一旁参观的。看完了热闹,就各自回家了。反而那些帮忙的,都是些普通的老百姓,救起了马,还给马浇了一些水,给马洗了一个脸。这样的市井生活,不仅像个戏台,上演着被围观的幸与不幸,这戏台上还有着各种角色,咿咿呀呀地唱着自己的故事。
萧红能将小时候的记忆、能将生活中那些熟悉的场景描写出强烈的阶级性冲突,可见作者心思精巧别致。“一年之中抬车抬马,在这泥坑子上不知抬了多少次,可没有一个人说把泥坑子用土填起来不就好了么?没有一个。”无论是在旧时候,还是在今时日,人们一旦熟悉了某一场景,习惯了某种生活,往往就变得难以改变,变得麻木而失去了生气。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对于人性的洞察可见一斑。在讲述后院童养媳的故事中,则更加透露出麻木之中的残忍。
第五章,萧红用了大量的笔墨描写自家的后花园,她说:“我玩的时候,除了在后花园里,有祖父陪着,其余的玩法,就只有我自己了。”后院长满了蒿草,蒿草上飞着许多蜻蜓,捉蜻蜓捉累了,就躺在蒿草里睡觉。在蒿草里面搜索着吃,吃困了,就谁在天星星秧子的旁边。无论在作者笔下,还是在读者心中,这样的童年生活不可谓不幸福。而夹杂在萧红幸福童年之外的,却还有着别人的痛苦遭遇。比如,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童养媳)。
“呼兰河除了这些被锁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跳大神就是其中之一。
老胡家的两个妯娌,隔三差五就为老太太请人来家中跳大神医心病,因为时常有着跳大神的热闹,胡家的孝顺也成了全村的典范。大孙子媳妇逢人便说婆家的各种好处,就连看官们也都说着胡家未来必定兴旺。可这二孙子媳妇,也就是团圆媳妇一来到老胡家,老胡家就不平静了。因为这团圆媳妇长得高又不知道害羞,而老胡家要给她个下马威,就常常挨打。这团圆媳妇嘴又硬,还总喊着要回家,老胡家就越打越厉害,打的小媳妇生起病来。
接着,老胡家又开始给团圆媳妇请大神了。大神越请越热闹,团圆媳妇的病也不见好,又给她吃偏方,又给她抽帖子,用热水浇头洗澡,烧替身,却从不给请正经大夫。团圆媳妇的病越来越重,直到最后死在了老胡家。大孙子媳妇也跟人跑了,两个儿媳妇一个因为儿媳妇跑了成了半疯,一个因为团圆媳妇的事哭瞎了眼睛。老胡家从此不大被人记得了,也再没有人家这样跳过大神了,后院也慢慢安静了,呼兰河这个小村子还是像往常一样,没有丝毫的变化。
萧红的祖父眼睛是笑盈盈的,长得很高,身体很健康。待萧红三岁的时候,祖父就拉着她、抱着她,多半的时间都在家里的后园里。祖父带她在园子里狂奔,坐下来休息吃秧子上摘下的黄瓜,去摘玫瑰花偷偷给祖父戴,回来被祖父发现帽檐上的玫瑰花,一家人哈哈大笑。就这样,祖父、后园和萧红,成了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也成了萧红后面曲折人生中唯一的一点安慰。萧红的文字总是用冷静客观来描述这个看起来有些残酷的世界,而只有在写自己与祖父的儿时经历时,才能读出些许的温暖和亲情。祖父的宠爱对比父亲的冷漠,母亲的病故,萧红在年少时并未体会到更多的家庭温暖,直到14岁被父亲做主许配他人,萧红离家出走,开始了浪迹的一生。作品中对于祖父的描写笔墨不算多,但足以见得萧红与祖父在一起的时光是十分快乐。在她短暂的人生中,唯有祖父的爱真实、短暂却最为深刻。
《呼兰河传》是萧红在1940年十二月完稿的作品,直到1942年1月离世,作品几乎都是在香港完成的,这一年与端木蕻良从重庆飞抵香港的萧红,再一次被端木抛弃,贫病交加的境况下,写完了这篇《呼兰河传》。萧红的骨子里,有着东北人的冲动与意气,为了追求自由,可以抛弃一切世俗的偏见,只为了与心爱的男人在一起。而另她想不到的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男人们,却比她想象的还要懦弱和不负责,一旦生活遇到了阻碍,萧红能够依赖的只有男人,而那些他依赖的男人却都选择了逃离,而那些男人,反而造成了她更大的困境。
生活给了萧红多少磨难,就给她笔下的文字增添了多少光辉。
鲁迅曾评价萧红,“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很可能成为丁玲的后继者,而且她接替丁玲的时间,要比丁玲接替冰心的时间早得多。”论才华、论名气,她都胜过她身边的男人,毋庸置疑,这也给那些男人无比的压力和伤害,而对于她的背弃,看起来竟然像是一种报复,一种伤及男人自尊的报复。
比起《生死场》,《呼兰河传》没有浓重的批判意义,有评论给《呼兰河传》赋予了作者对于旧世界的愤怒,而我的感受却并非如此。《呼兰河传》看起来更像是在自身无法改变的悲剧命运中,从回忆中摘下的一颗稍有甜味的果子。轻轻咬一口,心里沁甜,可医不了身上的病,解不了生活的苦。
如果有时间,真的可以慢慢品读。